道不掇遗

道不掇遗: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读音

dào bù duō yí

含义

“道”指道路;”不”表示否定;”掇”意为拾取;”遗”指遗失的物品。字面意思是”在路上不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比喻品德高尚,不贪图他人财物,形容人廉洁正直,不取不义之财。

典故

  1.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东汉时期,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带回家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之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之人不受嗟来之食,何况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来玷污自己的品行呢?”乐羊子听后非常惭愧,把金子放回原处。
  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子产治理郑国时,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品德高尚。
  3.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形容社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

近义词

  1. 拾金不昧:捡到财物不据为己有,形容人诚实正直。
  2. 路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3. 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忠诚地履行公务。
  4. 一介不取:形容非常廉洁,连一点点小东西都不拿。
  5. 清风峻节:形容人品格高尚,节操坚贞。

反义词

  1. 见利忘义:看到有利可图就忘记了道义。
  2.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不满足。
  3. 顺手牵羊: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4. 监守自盗:盗窃自己负责看管的财物。
  5. 巧取豪夺:用欺诈或强横手段夺取财物。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捡到一个钱包,马上交给了老师,真是个”道不掇遗”的好孩子。
  2. 小学低年级:我们要学习”道不掇遗”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3. 小学中年级:看到地上有十元钱,小红想起”道不掇遗”的故事,把钱交给了班主任。
  4. 小学中年级:古人”道不掇遗”的美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5. 小学高年级:在这个”道不掇遗”的班级里,同学们都养成了拾金不昧的好习惯。
  6. 小学高年级:爷爷常教导我做人要”道不掇遗”,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7. 初中一年级: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发扬”道不掇遗”的传统美德。
  8. 初中一年级:这位出租车司机”道不掇遗”,将乘客遗落的贵重物品完璧归赵。
  9. 初中二年级:在这个民风淳朴的村庄,”道不掇遗”早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10. 初中二年级:他”道不掇遗”的高尚品格,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11. 初中三年级:古人云”道不掇遗”,这种不贪图他人财物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
  12. 初中三年级:这位清洁工”道不掇遗”,多次将捡到的财物归还失主,受到市民称赞。
  13. 高中一年级:”道不掇遗”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14. 高中一年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道不掇遗”的传统美德更显难能可贵。
  15. 高中二年级:从”道不掇遗”到”夜不闭户”,古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令人向往。
  16. 高中二年级:他坚守”道不掇遗”的原则,即使面对巨额财物也毫不动心。
  17. 高中三年级:”道不掇遗”所体现的诚信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8. 高中三年级:在这个诚信体系建设中,”道不掇遗”应当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19. 大学及以上:从伦理学角度看,”道不掇遗”体现了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的道德高度。
  20. 大学及以上:”道不掇遗”所蕴含的自律精神,对构建现代商业伦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道路不堵塞”:错误例句:”这条新修的道路道不掇遗,车流畅通无阻。”(正确应为”道路畅通”)
  2. 误用为”不遗留问题”:错误例句:”这位领导工作认真,道不掇遗,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正确应为”事无巨细”或”面面俱到”)
  3. 误用为”不放弃任何东西”:错误例句:”他是个收藏家,对各种古董道不掇遗。”(正确应为”兼收并蓄”)
  4. 误用为”不遗漏细节”:错误例句:”编辑对稿件道不掇遗,认真检查每一处错误。”(正确应为”一丝不苟”)
  5. 误用为”不丢弃废物”:错误例句:”环保人士提倡道不掇遗,把垃圾分类回收。”(正确应为”物尽其用”或”循环利用”)
  6. 误用为”不放弃机会”:错误例句:”在商场上,他道不掇遗,抓住每一个赚钱的机会。”(完全违背了成语原意)
  7. 误用为”不遗漏知识点”:错误例句:”备考时要道不掇遗,复习所有考点。”(正确应为”全面覆盖”或”不遗余力”)

你可能感兴趣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陈善闭邪

陈善闭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 shàn bì xié。其含义为陈述善行以引导人心向善,使邪恶无法得逞,强调了正面引导的重要性。该成语源于古代,体现了对于道德教化和正能量的重视。其近义词包括抑恶扬善、崇德向善等,反义词为纵恶养奸、恣意妄为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滥用、误解含义和用词不当等错误用法。

不忘故旧

“不忘故旧”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ù wàng gù jiù,指的是不忘记旧友、旧交、旧事等,表达了对过去的人或事的深深怀念和尊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其近义词包括旧雨新知、念旧怀古、怀旧之情等,反义词为忘恩负义、喜新厌旧、背信弃义。例句中的主人公经常与老朋友联系,回忆过去的点滴,表现出不忘故旧的精神。然而,不忘故旧不应被误用为贬义,应正确理解其含义并使用。

当机立断

"当机立断"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关键时刻迅速做出决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韩信背水一战,出奇制胜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果断决策、毫不迟疑等,反义词为犹豫不决、迟疑不前。使用"当机立断"时需注意适用场合,不可滥用或用于描述非决断行为。文中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助于理解。

楚弓遗影

楚弓遗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ǔ gōng yí yǐng。其含义是比喻因某事造成疑虑或担忧,即使事情已经过去,疑虑仍然存在。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中的故事,讲述楚国大臣因误解而留下的心理阴影。近义词包括杯弓蛇影、疑神疑鬼等,反义词为心安理得、泰然自若等。例句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楚弓遗影的恰当方式,错误用法应避免描述事实或实际情况时使用该成语。正确用法是描述一种因某事产生的疑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叨陪末座

“叨陪末座”是一个谦辞,意指自谦地坐在席位的末尾,表示受之有愧地陪坐在他人旁边,源于古代的宴请礼仪。该成语常用于表达自谦或对别人的尊敬。其近义词包括谦逊就坐、恭敬就位、忝列末席等,反义词则为高居首位、坐于要职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场合和语境判断,避免在不当场合或语气中使用,误解为自夸地位重要。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

大有文章

“大有文章”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件事或问题背后蕴含丰富未被发掘的内容和意义,需要深入探索和理解。其含义表示某件事物或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深度。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中。常用近义词包括含意丰富、深藏不露、内涵丰富等。反义词为索然无味、浅尝辄止、空洞无物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反义词混淆。通过举例,展示了“大有文章”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

胆战心慌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慌”的正确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人因恐惧、紧张或激动而感到心神不宁、心惊肉跳的状态。文章还列举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及错误用法提醒,指出在运用时需注意不要滥用或误用,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搭配。

倒箧倾囊

本文介绍了成语“倒箧倾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将全部财物或资源都拿出来,形容竭尽全力付出。其典故源自古代,表示极度奉献和付出。同时,也介绍了在特定场合下使用此成语的注意事项,提醒读者正确使用,以表达真正的含义。

朝升暮合

朝升暮合是一个成语,形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或事物周期性变化规律。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自然生活规律和宇宙观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朝升暮合的近义词包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反义词则是瞬息万变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谨慎选择,避免误用。该成语描绘了自然的韵律和生活的节奏,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