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
读音
dào bù shí yí
含义
- 道:道路。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
- 拾:捡取。
- 遗:遗失的物品。
整体含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品德高尚,即使路上有别人丢失的东西,也不会有人私自捡走占为己有。
典故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时期,郑国宰相子产治理国家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淳朴,以至于“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后,秦国法律严明,百姓守法,社会秩序井然,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景象。 - 《后汉书·循吏传》:
东汉时期,一些清廉官员治理地方时,使得当地“道不拾遗”,成为后世典范。
近义词
- 夜不闭户:形容社会治安良好,晚上睡觉不用关门。
- 路不拾遗:与“道不拾遗”同义,强调社会道德风尚良好。
- 民风淳朴:形容百姓善良、诚实,社会风气纯正。
反义词
- 盗贼横行:形容社会混乱,偷盗抢劫现象严重。
- 人心不古: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不再像古人那样淳朴。
- 贪得无厌:形容人贪婪,不知满足,与“道不拾遗”形成鲜明对比。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古代有个地方的人很诚实,道不拾遗,大家都向他们学习。
- 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也能道不拾遗。
-
小学高年级:
- 在子产的治理下,郑国道不拾遗,百姓生活安定。
- 我们应当从小培养诚信品质,让社会真正做到道不拾遗。
-
初中:
- 商鞅变法后,秦国法律严明,出现了道不拾遗的景象。
- 一个道不拾遗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自律和法律的约束。
-
高中及以上:
- 道不拾遗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 在理想的社会中,道不拾遗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路上没人捡垃圾”:
- ❌ 这个城市很干净,真是道不拾遗。(正确应指“无人捡拾他人遗失物”,而非“无人乱扔垃圾”)
-
误用为“无人经过”:
- ❌ 这条小路荒废多年,道不拾遗。(正确应指社会风气,而非道路荒凉)
-
误用为“无人管理”:
- ❌ 这个小区没人管,道不拾遗。(正确应指道德风尚,而非缺乏管理)
-
误用为“无人关注”:
- ❌ 他的建议被忽视,真是道不拾遗。(完全偏离成语本义)
正确使用场景:
- 形容社会道德高尚,如“这个村庄民风淳朴,道不拾遗。”
- 强调法治严明,如“商鞅变法后,秦国道不拾遗。”
你可能感兴趣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o bù shí yí。它表示路上没有人会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的政策,并广泛被记载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古籍中。道不拾遗的近义词包括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拾金不昧等,反义词包括贪赃枉法、见利忘义、盗贼横行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用法。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秉持道不拾遗的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人。
比屋可封
比屋可封是一个成语,原意源于《诗经》中的篇章,形容古代社会风化淳厚,家家户户都值得表扬和封赏。现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人皆可嘉奖。其典故与古代的封赏制度有关。近义词有家家可封、处处可为等。反义词包括乌烟瘴气、世风日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
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路不拾遗”是一个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诚实守信的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气,表示人们看到路上遗失的物品不会私自拿走,反映了高度的道德自觉和诚信意识。该成语与古代法律有关,对于拾到他人财物不上交的将受罚。近义词如“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拾金不昧”等。反义词如“贪赃枉法”、“见利忘义”、“盗贼横行”等。在合适语境下使用,可形容一个时代或地方的社会风气,或一个人的品行。误用情况需避免。
关于盗的诗词
关于盗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与“盗”相关的诗词颇具艺术魅力和深意。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以“盗”为题材或含有“盗”的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贼歌》年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原文:白日青天行不得,黄花绿竹尽成愁。偷儿暗上长干树,夜半惊飞紫燕楼。解析:此诗虽以“贼”或“盗”为背景,却将窃贼的行为艺术化、诗意化,寓意社会复杂多变的世态。诗中描述了贼人行窃的情景,也隐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二、《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偷马儿轻如燕,难寻踪迹夜无眠。解析:虽然这首诗并没有直接提
路无拾遗是什么意思
“路无拾遗”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品行高尚,物品遗失在路上也不会被占为己有。这个成语源于古代道德风尚的倡导和人们的高尚品质。同时,“路无拾遗”也有与之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应用于恰当的场合。一些小型社区或乡村常有路无拾遗的现象,令人感到安心和温暖。
道无拾遗
道无拾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wú shí y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道德高尚,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社会治安良好的状态。它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描述古代社会风清气正的故事。道无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等,反义词则包括盗贼横行、社会动荡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道无拾遗的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
浇醇散朴
“浇醇散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o chún sàn pǔ。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逐渐失去纯真和本真的状态。它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风气的变迁。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浇风薄俗、浮华失实和世风日下等,反义词有返璞归真、敦厚纯朴和风淳俗美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这个成语的用法。然而,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避免误用或滥用,注意使用场合,并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搭配不当。
世道人心是什么意思
世道人心的读音世道人心的拼音为 shì dào rén xīn。世道人心的含义“世道人心”是指社会风气和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它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动态,是社会文化、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世道人心的典故“世道人心”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品德,认为人的品德和社会的风气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世道人心”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和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据史书记载,古代有许多贤人志士,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影响着社会,使社会风气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有一些不肖之徒,他们的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因此
浇风薄俗
本文介绍了成语“浇风薄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社会风气轻薄、浮华,缺乏淳朴厚重的道德风尚。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多个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正确用法,并指出错误用法是形容个人或小群体的行为举止。呼吁人们回归淳朴道德风尚,警惕不良社会风气。
比屋而封
“比屋而封”是一个源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成语,读音为bǐ wū ér fēng。该成语用于形容家家户户都受到封赏或嘉奖的社会景象,体现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国家繁荣昌盛的状态。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周本纪》。比屋而封的近义词包括家家受赏、遍地封赏等,反义词为家破人亡。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法不当、用词不当以及过度解读等错误用法。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比屋而封”,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的氛围,并为之努力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