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无拾遗

道无拾遗

读音

dào wú shí yí

含义

  • :道路,泛指公共场合。
  • :没有。
  • 拾遗: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
  • 整体含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品德高尚,即使有财物遗失在路上,也不会有人私自捡走占为己有。

典故

  1.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时期,郑国宰相子产治理国家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传说他执政期间,市场上商贩诚信交易,路上无人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因此被称为“道无拾遗”。
  2. 《史记·循吏列传》
    记载了子产治理郑国的事迹,提到他推行法治,使百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社会风气淳朴,甚至“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3. 《后汉书·张衡传》
    东汉科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道无拾遗,民不妄取。”形容理想社会的治理效果。

近义词

  1.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良好,无人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
  2. 夜不闭户:形容治安极好,晚上睡觉不用关门。
  3. 民风淳朴:指社会风气纯真朴实。
  4.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安宁。

反义词

  1. 盗贼横行:形容社会治安极差,偷盗行为猖獗。
  2. 人心不古: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不再像古人那样淳朴。
  3. 世风日下:社会道德风气逐渐变坏。
  4. 贪得无厌:形容人贪婪,不知满足。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说,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做到“道无拾遗”。
    • 童话故事里的小镇,人们都很善良,街上“道无拾遗”。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在古代,子产治理郑国时,百姓“道无拾遗”,社会风气非常好。
    •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遵守规则,社会就能做到“道无拾遗”。
  3. 初中

    • 理想的社会应该是“道无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 子产的治国理念使得郑国“道无拾遗”,成为后世典范。
  4. 高中及以上

    • 在法治健全的社会,公民素质提高,“道无拾遗”并非遥不可及。
    • 古人所追求的“道无拾遗”,实际上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高度认可。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路上没有垃圾”

    • ❌ 这个城市很干净,真是“道无拾遗”。(正确应指无人捡拾遗失物,而非环境整洁。)
  2. 误用于个人行为

    • ❌ 他捡到钱包还给了失主,真是“道无拾遗”。(成语形容社会整体风气,不适用于个人行为。)
  3. 误用于形容物品稀少

    • ❌ 这条街没什么店铺,简直是“道无拾遗”。(成语与商业繁荣无关。)
  4. 误用于形容无人经过

    • ❌ 深夜的街道空无一人,真是“道无拾遗”。(成语强调道德风尚,而非人流量。)

“道无拾遗”是一个赞美社会风气的成语,使用时应注意其特定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你可能感兴趣

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路上丢失的东西不会被人捡起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强调社会道德风尚的纯正。道不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民风淳厚等,反义词包括盗贼横行、贪污腐败等。在使用道不举遗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或滥用。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倡导道不举遗的精神,以诚信为本,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德。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o bù shí yí。它表示路上没有人会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的政策,并广泛被记载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古籍中。道不拾遗的近义词包括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拾金不昧等,反义词包括贪赃枉法、见利忘义、盗贼横行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用法。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秉持道不拾遗的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人。

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路不拾遗”是一个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诚实守信的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气,表示人们看到路上遗失的物品不会私自拿走,反映了高度的道德自觉和诚信意识。该成语与古代法律有关,对于拾到他人财物不上交的将受罚。近义词如“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拾金不昧”等。反义词如“贪赃枉法”、“见利忘义”、“盗贼横行”等。在合适语境下使用,可形容一个时代或地方的社会风气,或一个人的品行。误用情况需避免。

路无拾遗是什么意思

“路无拾遗”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品行高尚,物品遗失在路上也不会被占为己有。这个成语源于古代道德风尚的倡导和人们的高尚品质。同时,“路无拾遗”也有与之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应用于恰当的场合。一些小型社区或乡村常有路无拾遗的现象,令人感到安心和温暖。

比屋可封

比屋可封是一个成语,原意源于《诗经》中的篇章,形容古代社会风化淳厚,家家户户都值得表扬和封赏。现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人皆可嘉奖。其典故与古代的封赏制度有关。近义词有家家可封、处处可为等。反义词包括乌烟瘴气、世风日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

关于钱财诗词

关于钱财诗词(第1篇)关于钱财的古诗词,不仅表达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与追求,更深入地揭示了钱财与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下面就为大家列举一些关于钱财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钱财的诱惑与追求1. 诗经·小雅·伐木原文:伐木许许,酓酒惟许。昔我往矣,金玉其相。作者:未知,年代待考。解析:这是最早的一首涉及金钱的诗歌。诗人用“金玉其相”来形容钱财的价值和重要性,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和追求。2. 孟子·告子章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解析:孟子在此句中提及对金钱的诱惑,也点出一个人应该重视道义而拒绝被金钱所引诱的立场。二、钱财与人生态度3. 游子吟(节录)原

浇风薄俗

本文介绍了成语“浇风薄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社会风气轻薄、浮华,缺乏淳朴厚重的道德风尚。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多个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正确用法,并指出错误用法是形容个人或小群体的行为举止。呼吁人们回归淳朴道德风尚,警惕不良社会风气。

弊绝风清

弊绝风清的读音为bì jué fēng qīng,意味着彻底消除弊端,风气变得清正廉洁。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不良风气和弊端的整治,描述的是一个地方或组织中的不良现象已完全消除,风气清新正直。其反义词为贪污腐败、恶劣风气等。通过政策推动、管理加强等方式,实现弊绝风清的目标。然而,在用法上,弊绝风清应正确用于形容整体风气或环境,避免与贬义词语搭配或用于负面场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如:“在新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实现了弊绝风清,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当的使用方式如:“他的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还算弊绝风清”,是不恰当的。

浇醇散朴

“浇醇散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o chún sàn pǔ。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逐渐失去纯真和本真的状态。它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风气的变迁。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浇风薄俗、浮华失实和世风日下等,反义词有返璞归真、敦厚纯朴和风淳俗美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这个成语的用法。然而,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避免误用或滥用,注意使用场合,并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搭配不当。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