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

读音

dào bù shí yí

含义

  • :道路。
  • :否定词,表示“没有”。
  • :捡取。
  • :遗失的物品。

整体含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品德高尚,即使路上有别人丢失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捡走据为己有。比喻社会治安良好,民风淳朴。

典故

  1.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时期,郑国宰相子产推行法治,使国家治理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当时郑国“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形容社会风气极好。
  2.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国变法,严明法纪,使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遵纪守法,社会安定。
  3. 《后汉书·循吏传》
    东汉时期,官员刘宠治理地方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甚至“道不拾遗”,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近义词

  1. 夜不闭户:形容社会治安极好,晚上睡觉不用关门。
  2. 路不拾遗:与“道不拾遗”意思相同,强调无人捡拾失物。
  3. 民风淳朴:形容社会风气纯正,百姓善良朴实。
  4. 国泰民安:形容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幸福。

反义词

  1. 盗贼横行:形容社会混乱,偷盗抢劫现象严重。
  2. 人心不古: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不再像古人那样淳朴。
  3. 世风日下:形容社会道德水平逐渐下降。
  4. 鸡鸣狗盗:比喻小偷小摸的行为,形容社会秩序混乱。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这个小镇的人们都很善良,真正做到“道不拾遗”。
    • 老师告诉我们,要做诚实的孩子,像“道不拾遗”那样不拿别人的东西。
  2. 小学高年级

    • 在古代,有些地方治理得很好,百姓“道不拾遗”,社会非常安定。
    • 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也能“道不拾遗”。
  3. 初中

    • 子产治理郑国时,社会风气极佳,真正做到“道不拾遗”。
    • 商鞅变法后,秦国“道不拾遗”,百姓遵纪守法。
  4. 高中

    • “道不拾遗”不仅是法律严明的结果,更是道德教化的体现。
    • 在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应当自觉做到“道不拾遗”,维护公共秩序。
  5. 大学及以上

    • “道不拾遗”反映了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需要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
    • 现代社会虽然难以完全实现“道不拾遗”,但仍应倡导诚信与自律。

错误用法

  1. 误用场景

    • ❌ “他捡到钱包后主动归还,真是道不拾遗。”(错误:成语形容社会整体风气,而非个人行为。)
    • ❌ “这个小区治安很好,居民道不拾遗。”(错误:成语多用于描述古代或理想社会,现代使用需谨慎。)
    • ❌ “他从不偷东西,真是道不拾遗。”(错误:成语不适用于形容个人品德。)
  2. 混淆成语

    • ❌ “道不拾遗”与“拾金不昧”混用。(“拾金不昧”指个人行为,而“道不拾遗”指社会风气。)
  3. 夸张使用

    • ❌ “我们班同学都很诚实,简直是道不拾遗。”(错误: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整个社会,而非小群体。)

“道不拾遗”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成语,使用时应注意其适用范围,避免误用或夸大。

你可能感兴趣

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路上丢失的东西不会被人捡起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强调社会道德风尚的纯正。道不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民风淳厚等,反义词包括盗贼横行、贪污腐败等。在使用道不举遗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或滥用。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倡导道不举遗的精神,以诚信为本,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德。

关于礼的诗词

关于礼的诗词(第1篇)关于“礼”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车舝》原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乎礼,贵乎德。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此诗以玉喻君子,强调了君子之礼与德的重要性。宋·苏轼《留侯论》原文:故人知礼贵,为世所敬仰。行仁义之德,得道者多助。解析:此诗赞美了有礼之人的尊贵,并强调了行仁义之德的重要性。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螟蟸若薄我,昼夜变情貌。忘却如素镕,施吾能几何?宫彼亦悠悠,悲吾太无聊。临觚送新欢,听礼解悲忧。解析:这首乐府诗强调了“礼”的重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比屋可封

比屋可封是一个成语,原意源于《诗经》中的篇章,形容古代社会风化淳厚,家家户户都值得表扬和封赏。现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人皆可嘉奖。其典故与古代的封赏制度有关。近义词有家家可封、处处可为等。反义词包括乌烟瘴气、世风日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

比户可封

成语“比户可封”读音为bǐ hù kě fēng,意味着每家每户都值得封侯,描述百姓生活富足和社会安定的情境。其源自《汉书·赵充国传》,与西汉时期赵充国平定西羌叛乱后的治理措施有关。此外,在杜甫的《春望》中亦有体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民殷国富、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等,反义词为民不聊生、家贫如洗、饥寒交迫等。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原意相反的情形。当前社会已经实现了比户可封的局面,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弊绝风清

弊绝风清的读音为bì jué fēng qīng,意味着彻底消除弊端,风气变得清正廉洁。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不良风气和弊端的整治,描述的是一个地方或组织中的不良现象已完全消除,风气清新正直。其反义词为贪污腐败、恶劣风气等。通过政策推动、管理加强等方式,实现弊绝风清的目标。然而,在用法上,弊绝风清应正确用于形容整体风气或环境,避免与贬义词语搭配或用于负面场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如:“在新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实现了弊绝风清,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当的使用方式如:“他的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还算弊绝风清”,是不恰当的。

比屋而封

“比屋而封”是一个源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成语,读音为bǐ wū ér fēng。该成语用于形容家家户户都受到封赏或嘉奖的社会景象,体现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国家繁荣昌盛的状态。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周本纪》。比屋而封的近义词包括家家受赏、遍地封赏等,反义词为家破人亡。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法不当、用词不当以及过度解读等错误用法。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比屋而封”,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的氛围,并为之努力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路不拾遗”是一个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诚实守信的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气,表示人们看到路上遗失的物品不会私自拿走,反映了高度的道德自觉和诚信意识。该成语与古代法律有关,对于拾到他人财物不上交的将受罚。近义词如“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拾金不昧”等。反义词如“贪赃枉法”、“见利忘义”、“盗贼横行”等。在合适语境下使用,可形容一个时代或地方的社会风气,或一个人的品行。误用情况需避免。

关于安全古诗词

关于安全古诗词(第1篇)关于安全古诗词一、江城五月平安吟诗词原文:江城五月无风波,海晏河清百姓安。砥柱中流坚似铁,人民生活乐无边。作者与朝代:此诗为现代诗,无特定作者,但反映了古代对平安生活的向往。解析:此诗以“江城五月”为背景,描绘了平安无事的景象,寓意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诗人以砥柱中流的坚定,比喻社会秩序的稳固,体现了人民对安全、和平生活的追求。二、夜泊水村言平安诗词原文:夜泊水村人语安,月明风清满舟船。渔火点点照归路,家书封封寄平安。作者与朝代:此诗为古代诗作,作者及朝代不详。解析:此诗描绘了夜晚水村的宁静景象,月明风清,渔火点点,表达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向往和珍视。家书封封寄平安,体

路无拾遗是什么意思

“路无拾遗”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品行高尚,物品遗失在路上也不会被占为己有。这个成语源于古代道德风尚的倡导和人们的高尚品质。同时,“路无拾遗”也有与之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应用于恰当的场合。一些小型社区或乡村常有路无拾遗的现象,令人感到安心和温暖。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