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风变俗
读音
diào fēng biàn sú
含义
- 调:调整、改变。
- 风:风气、风尚。
- 变:变革、转变。
- 俗:习俗、风俗。
整体含义:指改变社会风气和习俗,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通常用于形容有远见的人或政策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典故
- 《汉书·王吉传》:
王吉曾上书汉宣帝,建议改革奢侈之风,提倡节俭,以“调风变俗”来振兴国家。 - 《后汉书·崔寔传》:
崔寔主张通过政令教化百姓,认为“调风变俗”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 《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变法时,有人称赞他“调风变俗”,试图通过新政改变社会积弊。
近义词
- 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革故鼎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 化民成俗:通过教化使百姓形成良好的风俗。
- 匡时济俗:纠正时弊,改善社会风气。
反义词
- 因循守旧:固守旧习,不愿改变。
- 墨守成规:死守老规矩,不求革新。
- 积习难改:长期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这样才能“调风变俗”。
- 小学高年级:政府提倡垃圾分类,希望“调风变俗”,让环境更美好。
- 初中:历史上许多改革家都试图“调风变俗”,推动社会进步。
- 高中:文化复兴运动旨在“调风变俗”,重塑民族精神。
- 大学及以上:社会治理不仅要依靠法律,更要通过教育“调风变俗”。
- 新闻报道:新政策实施后,社会风气明显改善,真正做到了“调风变俗”。
- 历史评论: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调风变俗”,奠定了秦国的强盛基础。
- 社会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正在“调风变俗”,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
- 教育领域:学校通过德育课程“调风变俗”,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 企业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调风变俗”,提升团队凝聚力。
- 环保倡议:减少塑料使用,需要我们每个人“调风变俗”。
- 传统文化:春节习俗的演变体现了“调风变俗”的过程。
- 国际交流: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相互影响,“调风变俗”成为趋势。
- 科技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调风变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文学创作:鲁迅的作品旨在“调风变俗”,唤醒国民意识。
- 政策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调风变俗”的工程。
- 哲学思考: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调风变俗”,打破陈旧观念。
- 影视作品:这部电影通过故事“调风变俗”,倡导平等与包容。
- 公益广告:文明出行,从你我做起,“调风变俗”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 学术论文: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注重“调风变俗”,构建和谐文化。
错误用法
- 用于个人习惯:❌“我决定调风变俗,每天早起。”
(正确:用于社会层面,不适用于个人行为。) - 形容自然变化:❌“季节更替,大自然在调风变俗。”
(正确:用于人文社会,不适用于自然现象。) - 贬义使用:❌“他们强行调风变俗,破坏了传统文化。”
(正确:成语本身含褒义,指积极改变。) - 指短暂变化:❌“这次促销活动调风变俗,吸引了很多顾客。”
(正确:指长期、深远的社会变革。) - 用于具体事件:❌“他调风变俗,换了一份新工作。”
(正确:适用于宏观社会风气,不适用于具体事件。)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路上丢失的东西不会被人捡起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强调社会道德风尚的纯正。道不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民风淳厚等,反义词包括盗贼横行、贪污腐败等。在使用道不举遗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或滥用。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倡导道不举遗的精神,以诚信为本,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德。
道无拾遗
道无拾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wú shí y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道德高尚,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社会治安良好的状态。它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描述古代社会风清气正的故事。道无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等,反义词则包括盗贼横行、社会动荡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道无拾遗的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
化民成俗
“化民成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通过教育引导,使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和习惯。它源于古代中国的教育理念,强调社会风气和习惯的养成与改变对社会的重要性。《礼记·大学》中也有相关记载。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等,反义词则是败坏风俗等。使用“化民成俗”时需注意其语境和用法,避免误解和不当使用。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引导,才能让人们真正地化民成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社区、教育部门和政府等方面都有化民成俗的实践。同时,家庭、文化传承和推广等方面也可以促进人们化民成俗。化民成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
变风改俗
本文介绍了“变风改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意指改变旧有的风俗习惯,改善社会风气。来源于古代文献记载中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演进。文章同时指出了运用该成语时应注意的错误用法,强调要正确使用成语。总之,“变风改俗”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成语,旨在通过改变人们的习惯和传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弊绝风清
弊绝风清的读音为bì jué fēng qīng,意味着彻底消除弊端,风气变得清正廉洁。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不良风气和弊端的整治,描述的是一个地方或组织中的不良现象已完全消除,风气清新正直。其反义词为贪污腐败、恶劣风气等。通过政策推动、管理加强等方式,实现弊绝风清的目标。然而,在用法上,弊绝风清应正确用于形容整体风气或环境,避免与贬义词语搭配或用于负面场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如:“在新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实现了弊绝风清,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当的使用方式如:“他的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还算弊绝风清”,是不恰当的。
比户可封
成语“比户可封”读音为bǐ hù kě fēng,意味着每家每户都值得封侯,描述百姓生活富足和社会安定的情境。其源自《汉书·赵充国传》,与西汉时期赵充国平定西羌叛乱后的治理措施有关。此外,在杜甫的《春望》中亦有体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民殷国富、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等,反义词为民不聊生、家贫如洗、饥寒交迫等。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原意相反的情形。当前社会已经实现了比户可封的局面,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o bù shí yí。它表示路上没有人会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的政策,并广泛被记载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古籍中。道不拾遗的近义词包括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拾金不昧等,反义词包括贪赃枉法、见利忘义、盗贼横行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用法。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秉持道不拾遗的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人。
敦世厉俗
敦世厉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ūn shì lì sù,意指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来引导人们行为,使社会风气变得淳厚正直。该成语源于古代对道德风尚的重视,旨在强调社会风气的整顿和改善。近义词包括敦风厉俗、正本清源和移风易俗,反义词则是描述社会风气败坏或道德沦丧的表述。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古代圣君贤臣的努力,以及现代通过教育引导和社会规范来改善社会风气的行为。然而,使用时应避免词义混淆和使用场合不当。总之,敦世厉俗旨在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来引导人们行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败化伤风
败化伤风的读音是bài huà shāng fēng。这个成语意指败坏道德,伤害风俗,源于古代社会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出现。败化伤风涵盖道德沦丧、风俗败坏、人心不古等含义。其近义词包括道德沦丧、风俗败坏、人心不古等,反义词为道德昌明、风清气正、人心向善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以及滥用该成语。近年来,不良娱乐节目、商业道德败坏、青少年受影响等不良现象日益严重,显示出败化伤风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