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动

风吹草动

读音

fēng chuī cǎo dòng

含义

  • :自然界的空气流动。
  • :气流拂过物体表面。
  • :草本植物,泛指地面植被。
  • :摇动、晃动。

整体含义:原指微风拂过,草丛轻轻晃动的情景,后比喻轻微的动静或局势的微小变化,常用来形容对细微变化的敏感察觉。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因受排挤逃亡郑国,后转投晋国。晋国大夫叔向评价他:“吾闻之,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指局势变化无常,但伍举能敏锐察觉风吹草动,善于应对。
  2. 《后汉书·西域传》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时,曾以“闻风吹草动,即以为虏至”形容边疆将士的警惕性,强调对微小迹象的重视。
  3. 民间传说
    古代猎人常观察草丛动静判断猎物位置,故“风吹草动”被引申为对潜在危险的警觉。

近义词

  1. 蛛丝马迹:比喻不明显的线索或痕迹。
  2. 一叶知秋:从小现象推测大趋势。
  3. 见微知著:通过细节洞察本质。
  4. 草木皆兵:形容过度警惕,疑神疑鬼。

反义词

  1. 波澜不惊:形容毫无动静或异常平静。
  2. 稳如泰山:比喻极其稳固,不受影响。
  3. 纹丝不动:完全静止,毫无反应。

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1. 小猫躲在草丛里,一有风吹草动就竖起耳朵。
  2. 弟弟胆子小,晚上听到风吹草动就害怕。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1. 侦察兵必须警惕,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敌情。
  2. 森林里,鹿群时刻注意风吹草动,以防猛兽袭击。

初中

  1. 股市投资者对政策变化极其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调整策略。
  2. 古代边境守军常因风吹草动误判敌袭,闹出笑话。

高中及以上

  1. 国际关系中,外交官需从风吹草动中预判局势走向。
  2. 刑侦人员通过案发现场的风吹草动还原犯罪过程。

错误用法

  1. 夸大其词
    ❌ “台风来了,树枝断裂,真是风吹草动啊!”
    (“风吹草动”仅指轻微动静,台风属于剧烈变化。)
  2. 静态场景误用
    ❌ “这幅画里的草原毫无风吹草动,显得很呆板。”
    (成语需动态描述,静态画面不宜使用。)
  3. 褒贬混淆
    ❌ “他做事果断,从不理会风吹草动。”
    (“风吹草动”多含警惕义,此处应改用“细枝末节”。)
  4. 脱离语境
    ❌ “考试时教室安静得连风吹草动都没有。”
    (成语通常用于自然或警觉场景,此处宜用“鸦雀无声”。)

通过以上解析,可见“风吹草动”既描绘自然之景,亦蕴含人文智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与程度轻重。

风吹草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惊弦之鸟

惊弦之鸟是一个成语,形容因受到惊吓而异常敏感、易于惊慌失措的人或动物。该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故事,意味着一旦受到触动,会像弦射中的鸟一样产生强烈反应。惊弦之鸟近义词包括闻风丧胆、心有余悸等,反义词为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等。该成语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注意避免误用,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表达意思。例如,不能用来形容勇敢、镇定的人或动物,也不能用于轻微响声或微小变化所引发的反应。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是一个成语,常被误读为“fēng shēng hè lǐ”,正确读音为“fēng shēng hè lì”。原意是形容战乱时期士兵因紧张和恐惧对风吹和鹤叫声音敏感,后也用来形容形势紧张、危机四伏的情境。源于《晋书·谢玄传》的典故。近义词有“草木皆兵”、“疑神疑鬼”等。反义词包括“心安理得”、“镇定自若”等。正确用法是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境中,而错误用法是将该成语用于非紧张或危急的情境。掌握该成语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

见风是雨

“见风是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àn fēng shì yǔ,形容人过于敏感,一听到传闻就轻易下结论。其典故与古代风语的传说有关。近义词包括捕风捉影、疑神疑鬼、无中生有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镇定自若、明察秋毫。使用时要避免滥用场合、用于形容中性或积极事情以及不根据事实随意猜测等错误用法。文章提供了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用法指导。

掌握“动”的拼音dòng 了解汉字笔顺、部首及10个常见用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动”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在汉语中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包括改变位置或状态、使用或起作用、触动感情、感动、吃喝、常常等。文章还解释了该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示例。

狗吠之惊

本文介绍了成语“狗吠之惊”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形容因小事或微不足道的事情引起的过度反应或惊慌失措。文章还提供了狗吠之惊的例句,并指出在使用该成语时应避免错误用法,注意选择合适的语境。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形容因曾经遭受伤害或惊吓而异常敏感和害怕的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一个故事,一只被弓箭吓到的鸟,因之前的惊吓而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感到恐慌。它的近义词包括闻风丧胆、心有余悸等,反义词为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等。这个成语在描述某些人的心理状态时十分贴切,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扩大其使用范围或误用其含义。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能够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心态。

关于发的古诗词

关于发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发的古诗词之研究自古以来,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主题多样。其中,“发”字作为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含义。以下是我搜集到的关于“发”的古诗词,以及对其原文、作者、朝代和解析的详细阐述。一、诗词原文及作者、朝代《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者:汉乐府民歌解析:“发”字虽未直接出现,但此诗传达了时光易逝,需珍惜当下的主题,与“发”的意象相呼应。《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李商隐

飞沙走砾

飞沙走砾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ēi shā zǒu l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风力强劲、沙石遍布的场景或环境恶劣、荒凉的地方。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源于对自然界中风沙肆虐景象的描述。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风卷残云、狂风怒号和飞沙扬砾等,反义词有风平浪静、平沙落雁和安如磐石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描述的是一种自然景象,不可随意用于其他场合,同时也要注意其读音和字形的正确性。

狗吠之警

本文介绍了成语“狗吠之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指由狗叫声引起的警觉,比喻轻微的警报或警告。其源于古代,形容因小事情或小动静引起的警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错误或不当的使用情况。例如,村民对狗吠的警觉、微小的变化需要保持警惕等实例,都体现了“狗吠之警”的含义。

不声不响

本文介绍了“不声不响”这一形容词短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短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没有声音、没有动静的状态,或者形容做事不张扬、默默无闻。其近义词如悄无声息、默默无闻等,反义词如喧闹、嘈杂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不声不响的具体用法,并指出该短语的误用情况。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