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峭峻的读音
风骨峭峻的读音为fēng gǔ qiào jùn。
风骨峭峻的含义
“风骨峭峻”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气质、品格或景色的高远、峻拔。其中,“风骨”指人的气概和风度;“峭峻”则表示高峻、陡峭,多用来形容山势或人的精神风貌。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或事物具有高远、峻拔、刚毅、坚定的品质。
风骨峭峻的典故
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气概和风度。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就有“风骨冷如霜,独立天地间”的诗句,用来形容人的气概高远、峻拔。
风骨峭峻的近义词
- 刚毅峻拔:形容人的气质、品格刚强坚毅,气势雄伟。
- 英姿飒爽:形容人的精神风貌英武、矫健。
- 挺拔峻峭:形容山势或其他事物的形态高耸陡峭。
- 卓尔不群:形容人的才华、品德等超群出众。
风骨峭峻的反义词
- 软弱无力:形容人的气质、精神等软弱无力,缺乏刚毅之气。
- 庸俗浅薄:形容人的品格、修养等平庸浅薄,缺乏高远之气。
- 平凡无奇:形容事物或人的表现平庸普通,没有特别之处。
风骨峭峻的例句
- 他的风骨峭峻,让人感受到一种刚毅和坚定的力量。
- 这座山峰的风骨峭峻,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 他的字迹刚劲有力,透露出一种风骨峭峻的气质。
-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具有风骨峭峻的品质,让人敬佩不已。
- 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一种风骨峭峻的气质,让人感到十分钦佩。
- 这幅画作以风骨峭峻的山水为主题,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壮丽景象。
- 他是一位风骨峭峻的老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具有风骨峭峻的性格,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
- 他的身姿挺拔,透露出一种风骨峭峻的气质,让人感到十分威严。
- 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具有风骨峭峻的特点,展现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风骨峭峻的错误用法
在用法上,“风骨峭峻”这个成语常常被误用为形容景色或事物的峻美、高远,而忽略了其用来形容人或人的精神风貌的特点。例如,“这座山峰风景很美,真可谓是‘风骨峭峻’”这种用法就是错误的,应该改为“这座山峰的风貌十分壮观,透露出一种‘风骨峭峻’的气质”。此外,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语境和搭配是否恰当,避免出现不合适的用法。
你可能感兴趣
历代诗人如何用松涛意象表达风骨精神 关于松树的经典诗词赏析
松涛入韵:历代诗人笔下的风骨咏叹松涛,这一自然界的雄浑交响,自魏晋以来便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意象。当山风掠过松林,那如波涛般起伏的声响,不仅激荡着山谷,更叩击着诗人们的心灵。不同时代的文人,在这永恒的自然现象中,注入了各自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魏晋时期,松涛在诗人笔下已初现风骨。刘桢《赠从弟》中"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咏叹,以松喻人,展现了乱世中士人坚守节操的精神姿态。风声与松姿的互动,成为人格力量的象征。南朝诗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虽未直言松涛,却已展现出对自然天籁的审美自觉。唐代诗人将松涛意境推向高峰。王维《过香
描写梅花的古诗词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梅花的古诗词词,包括王安石、林逋、白居易、李清照等名家的作品。文章通过解析每首诗词的内容,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傲骨。同时,也介绍了其他作者描写梅花的诗词,如尹思贞、苏辙、刘克庄等。文章还提到了郑思肖的赏梅图及其配诗,以及韩愈的《谒真谛院》中的梅花描绘。这些诗词以不同的角度和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梅花在寒冬中独立绽放的坚韧与美丽,以及梅花高洁傲骨的品质。文章内容丰富,解析深刻,有助于读者欣赏和理解描写梅花的古诗词词。
38首关于荷花的经典诗词 从屈原到席慕蓉写莲花的千年风骨
荷韵千年:38首诗词中的莲魂风骨荷花,这一水中仙子,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中通外直"的君子风范,"香远益清"的脱俗气质,无不令诗人们倾倒。本文将为您呈现38首跨越千年的咏荷佳作,带您领略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笔下的荷之风骨。一、唐以前:荷意象的初步形成《离骚》(节选) 战国·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以荷叶荷花为衣裳,开创了以荷喻高洁的先河。《江南》 汉·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首汉乐府民歌,展现了荷花的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涉江采芙蓉》 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采莲寄托相思之情,情感
10首关于松雪的古诗词赏析 感受文人笔下的傲雪风骨与高洁品格
松雪诗词:寒枝傲雪中的文人风骨松与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对经典的意象组合。青松傲雪,不仅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更承载着文人墨客对高洁品格的精神寄托。从魏晋风骨到唐宋气象,松雪意象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符号。魏晋风骨:松雪初现文人情怀魏晋时期,松雪意象开始进入文人视野。刘桢《赠从弟》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以松柏耐寒喻人之坚贞,开松雪人格化之先河。而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则通过松树生长位置的对比,暗喻寒门才俊的压抑处境。此时的松雪描写尚显质朴,但已初现借物喻志的端倪。盛唐气象:松雪意境的全面升华唐代是松雪诗词的成熟期。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
历代文人如何借秋风抒怀 10首经典秋风诗词赏析与情感解读
秋风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笔下的常见景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带来了凉爽的气息,也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下是一些描写秋风的诗词,展现了秋风的细腻描绘、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一、秋风的细腻描绘秋风叹、秋意浓等诗词细腻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叶落黄、寒烟袅袅、满目金黄等意象,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与美丽。二、秋风的情感表达秋夜思绪、秋日怀古等诗词以秋风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远方和历史的思念与感慨。通过夜幕低垂、独坐窗前、遥望天涯等意象,传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的感慨。三、秋风的象征意义秋风也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情感的深沉。秋心寄语等诗词以秋风为象征,表达了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金叶纷飞
10首关于秋竹的经典诗词赏析 领略历代文人笔下风骨与禅意
秋竹:霜节不改翠,风韵自萧森——历代咏秋竹诗词赏析秋竹,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士人坚贞品格的象征,又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载体。历代诗人通过对秋竹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格。本文将带您走进秋竹的诗词世界,领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一、唐代:秋竹的刚劲与孤高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赏析:白诗以竹的实用性为反衬,突出其"凌寒不凋"的特性。秋日百花凋零时,竹却依然挺立,为冬日雪景预留风骨。这种"不随众草萎"的品质,正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期许。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
古诗词中描写菊花的10首经典作品 探寻傲霜风骨与隐逸情怀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古诗词中菊花的形象、寓意和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引用多首描写菊花的古诗词,展示了菊花在古诗词中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深深喜爱与敬仰,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表达方式。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菊花的古诗词,展示了菊花在诗人笔下的形象、气质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读,读者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菊花的热爱,以及通过菊花表达的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方式。文章呈现了菊花在古诗词中的多种形象,包括坚韧、清雅、高贵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欣赏和品味,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10首关于冬菊的经典诗词 领略傲雪凌霜的风骨与哲思
傲雪凌霜:历代冬菊诗词中的风骨与哲思菊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历来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而冬菊——那些在严寒中依然傲然绽放的菊花,更成为诗人们寄托情怀的特殊载体。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到陆游的寒菊自赏,冬菊诗词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命哲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菊》中写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此诗以对比手法,突出菊花在初霜时节的生命力。芭蕉折断,荷叶凋零,唯有东篱下的菊花在晨光中更显清丽。"金粟"的比喻既写其色,又状其形,而"晓更清"三字则传神地描绘出菊花在清晨寒露中的神韵。白居易借冬菊表达了在逆境中保持高洁品格的理
描写青竹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青竹的古诗词及其赏析。文章从青竹的翠绿、清幽与坚韧,到其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多首古诗词描绘了青竹的茂盛、翠绿、清幽和优雅,展现了青竹的生长环境和独特气质。青竹在古诗词中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和心境的体现,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通过品读这些古诗词,可以感受到青竹的韵味与魅力,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10首关于梅花的经典诗词 解读寒梅傲雪的文化精神与文人风骨
寒梅傲雪: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与文化精神梅花,这一凌寒独自开的花中君子,千百年来被中国文人反复吟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精神符号。从魏晋风骨到唐宋气象,再到明清意趣,梅花诗词承载着文人的理想人格与生命追求,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魏晋风骨:梅花意象的初现梅花最早进入文学视野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诗人陆凯的《赠范晔》堪称早期咏梅佳作:"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南朝)这首简短的五言诗开创了以梅寄情的传统,将梅花与友情、思念紧密联系。诗人通过"一枝春"的巧妙比喻,把江南早春的气息凝结在一枝梅花上,赋予其传递情感的文化内涵。同时期的何逊在《扬州法曹梅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