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峭峻

风骨峭峻:刚直不阿的精神品格

读音

fēng gǔ qiào jùn

含义

  • :指人的品格、气节。
  • :比喻人的刚直、坚定的内在精神。
  • 峭峻:形容山势陡峭高耸,引申为人的品格刚正不阿、不屈不挠。
    整体含义:形容人的品格刚正不阿,气节高尚,如同陡峭的山峰一样挺拔不屈。

典故

  1. 《后汉书·党锢传》:东汉末年,士大夫群体如李膺、范滂等人不畏权贵,直言进谏,被称为“风骨峭峻”,最终虽遭迫害,但气节长存。
  2. 《晋书·陶渊明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其风骨峭峻,成为后世文人楷模。
  3. 《宋史·文天祥传》:文天祥抗元不屈,临刑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风骨峭峻,千古传颂。

近义词

  1. 刚正不阿:形容人正直不屈,不迎合权势。
  2. 铁骨铮铮:比喻人意志坚定,品格刚强。
  3. 傲雪凌霜:形容人品格坚韧,不畏艰难。
  4. 宁折不弯:宁可折断也不弯曲,比喻人宁死不屈。

反义词

  1. 阿谀奉承:谄媚讨好,毫无原则。
  2. 趋炎附势:依附权贵,丧失气节。
  3. 奴颜婢膝:形容人卑躬屈膝,毫无尊严。
  4. 软弱可欺:性格懦弱,容易屈服。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文天祥的风骨峭峻,让他宁死不降元朝。
    • 陶渊明风骨峭峻,不愿做贪官的帮手。
  2. 小学高年级

    • 这位法官风骨峭峻,从不接受贿赂。
    • 历史上许多忠臣都因风骨峭峻而名垂青史。
  3. 初中

    • 他的文章风骨峭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正义的坚守。
    • 面对威胁,他依然风骨峭峻,绝不妥协。
  4. 高中

    • 鲁迅先生的风骨峭峻,使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 在腐败的官场中,他始终保持风骨峭峻,不同流合污。
  5. 大学及以上

    • 知识分子的风骨峭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他的学术研究风骨峭峻,从不因政治压力而改变观点。

错误用法

  1. 形容自然景观:❌“这座山风骨峭峻,非常壮观。”(正确用法应形容人的品格)
  2. 形容性格温和:❌“他虽然风骨峭峻,但待人很温柔。”(矛盾,风骨峭峻强调刚直,不适用于温和性格)
  3. 用于贬义:❌“他风骨峭峻,不懂得变通。”(风骨峭峻是褒义词,不应带有贬义)
  4. 形容动物:❌“这匹马风骨峭峻,跑得很快。”(只能用于形容人的品格)

总结:“风骨峭峻”是一个高度褒义的成语,专用于赞美人的刚正品格,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风骨峭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38首关于荷花的经典诗词 从屈原到席慕蓉写莲花的千年风骨

荷韵千年:38首诗词中的莲魂风骨荷花,这一水中仙子,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中通外直"的君子风范,"香远益清"的脱俗气质,无不令诗人们倾倒。本文将为您呈现38首跨越千年的咏荷佳作,带您领略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笔下的荷之风骨。一、唐以前:荷意象的初步形成《离骚》(节选) 战国·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以荷叶荷花为衣裳,开创了以荷喻高洁的先河。《江南》 汉·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首汉乐府民歌,展现了荷花的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涉江采芙蓉》 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采莲寄托相思之情,情感

10首关于秋竹的经典诗词赏析 领略历代文人笔下风骨与禅意

秋竹:霜节不改翠,风韵自萧森——历代咏秋竹诗词赏析秋竹,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士人坚贞品格的象征,又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载体。历代诗人通过对秋竹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格。本文将带您走进秋竹的诗词世界,领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一、唐代:秋竹的刚劲与孤高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赏析:白诗以竹的实用性为反衬,突出其"凌寒不凋"的特性。秋日百花凋零时,竹却依然挺立,为冬日雪景预留风骨。这种"不随众草萎"的品质,正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期许。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

历代诗人如何用松涛意象表达风骨精神 关于松树的经典诗词赏析

松涛入韵:历代诗人笔下的风骨咏叹松涛,这一自然界的雄浑交响,自魏晋以来便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意象。当山风掠过松林,那如波涛般起伏的声响,不仅激荡着山谷,更叩击着诗人们的心灵。不同时代的文人,在这永恒的自然现象中,注入了各自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魏晋时期,松涛在诗人笔下已初现风骨。刘桢《赠从弟》中"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咏叹,以松喻人,展现了乱世中士人坚守节操的精神姿态。风声与松姿的互动,成为人格力量的象征。南朝诗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虽未直言松涛,却已展现出对自然天籁的审美自觉。唐代诗人将松涛意境推向高峰。王维《过香

10首关于松雪的古诗词赏析 感受文人笔下的傲雪风骨与高洁品格

松雪诗词:寒枝傲雪中的文人风骨松与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对经典的意象组合。青松傲雪,不仅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更承载着文人墨客对高洁品格的精神寄托。从魏晋风骨到唐宋气象,松雪意象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符号。魏晋风骨:松雪初现文人情怀魏晋时期,松雪意象开始进入文人视野。刘桢《赠从弟》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以松柏耐寒喻人之坚贞,开松雪人格化之先河。而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则通过松树生长位置的对比,暗喻寒门才俊的压抑处境。此时的松雪描写尚显质朴,但已初现借物喻志的端倪。盛唐气象:松雪意境的全面升华唐代是松雪诗词的成熟期。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

描写青竹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青竹的古诗词及其赏析。文章从青竹的翠绿、清幽与坚韧,到其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多首古诗词描绘了青竹的茂盛、翠绿、清幽和优雅,展现了青竹的生长环境和独特气质。青竹在古诗词中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和心境的体现,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通过品读这些古诗词,可以感受到青竹的韵味与魅力,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历代咏石斛诗词精选 赏析李白苏轼等诗人笔下的仙草意象与文人风骨

本文介绍了描写石斛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列举不同朝代诗人创作的诗词,展现了石斛的形态、香气、药用价值及其在古诗词中的艺术魅力。这些诗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石斛的美丽与神秘,还让我们领略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石斛作为中药材的代表,在古诗词中传承了中医文化的精髓,也丰富了诗词的艺术内涵。这些描写石斛的诗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石斛这一珍贵的中药资源,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精髓。

10首关于冬菊的经典诗词 领略傲雪凌霜的风骨与哲思

傲雪凌霜:历代冬菊诗词中的风骨与哲思菊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历来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而冬菊——那些在严寒中依然傲然绽放的菊花,更成为诗人们寄托情怀的特殊载体。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到陆游的寒菊自赏,冬菊诗词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命哲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菊》中写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此诗以对比手法,突出菊花在初霜时节的生命力。芭蕉折断,荷叶凋零,唯有东篱下的菊花在晨光中更显清丽。"金粟"的比喻既写其色,又状其形,而"晓更清"三字则传神地描绘出菊花在清晨寒露中的神韵。白居易借冬菊表达了在逆境中保持高洁品格的理

古诗词中描写菊花的10首经典作品 探寻傲霜风骨与隐逸情怀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古诗词中菊花的形象、寓意和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引用多首描写菊花的古诗词,展示了菊花在古诗词中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深深喜爱与敬仰,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表达方式。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菊花的古诗词,展示了菊花在诗人笔下的形象、气质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读,读者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菊花的热爱,以及通过菊花表达的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方式。文章呈现了菊花在古诗词中的多种形象,包括坚韧、清雅、高贵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欣赏和品味,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10首描写人物的经典古诗词 探寻英雄隐士与市井百态的精神风骨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诗词中描写人的主题,包括探究人性的多彩与深度、情感与人生百态、自然与人性共融以及自然与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文章列举了多篇符合主题的古诗词,并对其作者、朝代及解析进行阐述,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高超才情与卓越智慧。这些诗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理解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感受人生的苦与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这些作品如同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领悟。

10首描写落梅的经典诗词赏析 探寻零落成泥香如故的梅花意象与文人情怀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落梅的诗词的本文介绍了描写落梅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包括不同诗人创作的诗词列表和原文解析。这些诗词以落梅为主题,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无论是离别的哀愁、坚韧的气节还是思念之情,都以落梅为载体得以表达。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落梅在古诗词中的常见题材和情韵,如孤独、哀愁、坚韧和与诗人的情感共鸣。这些古诗词不仅展现了梅花的美丽与哀愁,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欣赏这些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也让我们在品味中找到自己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的寄托。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