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屋而封
读音
bǐ wū ér fēng
含义
- 比:相邻、靠近。
- 屋:房屋,代指人家。
-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 封:封赏、封爵。
整体含义:形容贤德之人众多,几乎每家每户都值得封赏。后泛指民风淳朴、教化盛行,人才济济的社会景象。
典故
- 《尚书·大传》:
周武王灭商后,感叹商朝贤臣众多,说道:“比屋而封,吾将谁封?”意为商朝贤人遍布,每家都值得封赏,自己反而不知该封谁。 - 汉代陆贾《新语·无为》:
“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形容尧舜时期百姓普遍贤良,而桀纣时期百姓则多行恶事。 - 唐代白居易《策林》:
“比屋而封,家给人足。”形容理想社会中百姓安居乐业,道德高尚。
近义词
- 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非常多。
- 贤良方正:指品德高尚、正直的人。
- 民淳俗厚:民风淳朴,风俗敦厚。
- 德化流行:道德教化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反义词
- 比屋而诛:每家每户都有可诛杀之人,形容社会风气败坏。
- 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
- 道德沦丧:社会道德败坏,风气恶劣。
- 人才凋零:有才能的人稀少,社会缺乏贤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如果我们都认真学习,班级就会“比屋而封”,每个人都是好学生。
- 童话里的王国百姓善良,真是“比屋而封”啊!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尧舜时期,百姓和睦,被称为“比屋而封”的时代。
- 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社会就会“比屋而封”,充满和谐。
-
初中:
- 孔子周游列国时,希望见到“比屋而封”的盛世,可惜未能如愿。
- 古人常以“比屋而封”形容理想社会的景象。
-
高中:
- 在《礼记》中,“比屋而封”是儒家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 唐代贞观之治时期,社会安定,堪称“比屋而封”。
-
大学及以上:
- 古代思想家认为,“比屋而封”需要统治者施行仁政,百姓才能普遍贤良。
-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虽难达到“比屋而封”,但仍需倡导道德建设。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房屋密集”:
- ❌ 这个小区楼房很多,真是“比屋而封”。(错误:混淆字面意思,并非指房屋多。)
-
误用为“家家富裕”:
- ❌ 这个村子家家有钱,简直是“比屋而封”。(错误:成语强调贤德,而非财富。)
-
误用为“封赏功臣”:
- ❌ 皇帝大宴群臣,对功臣“比屋而封”。(错误:成语指普遍贤德,非特指封赏。)
-
误用为“社会混乱”:
- ❌ 这个城市犯罪率高,简直是“比屋而封”。(错误:反义应为“比屋而诛”。)
总结:“比屋而封”是褒义词,用于形容社会道德高尚、贤才众多,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望文生义。
你可能感兴趣
比户可封
成语“比户可封”读音为bǐ hù kě fēng,意味着每家每户都值得封侯,描述百姓生活富足和社会安定的情境。其源自《汉书·赵充国传》,与西汉时期赵充国平定西羌叛乱后的治理措施有关。此外,在杜甫的《春望》中亦有体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民殷国富、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等,反义词为民不聊生、家贫如洗、饥寒交迫等。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原意相反的情形。当前社会已经实现了比户可封的局面,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关于礼的诗词
关于礼的诗词(第1篇)关于“礼”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车舝》原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乎礼,贵乎德。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此诗以玉喻君子,强调了君子之礼与德的重要性。宋·苏轼《留侯论》原文:故人知礼贵,为世所敬仰。行仁义之德,得道者多助。解析:此诗赞美了有礼之人的尊贵,并强调了行仁义之德的重要性。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螟蟸若薄我,昼夜变情貌。忘却如素镕,施吾能几何?宫彼亦悠悠,悲吾太无聊。临觚送新欢,听礼解悲忧。解析:这首乐府诗强调了“礼”的重
比屋可封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如何形容理想社会的美好
比屋可封是一个成语,原意源于《诗经》中的篇章,形容古代社会风化淳厚,家家户户都值得表扬和封赏。现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人皆可嘉奖。其典故与古代的封赏制度有关。近义词有家家可封、处处可为等。反义词包括乌烟瘴气、世风日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
悲声载道
“悲声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ēi shēng zài dào,用来形容悲伤的哭声充满了道路,表示人们的悲痛情绪非常强烈。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用于描述灾难或不幸后人们发出的悲痛哭声。它常常与“哀鸿遍野”、“哭天抹泪”等词语互为近义词,形容极度悲伤的场景。而反义词如“欢声笑语”则形容欢乐的氛围。文章提供了关于“悲声载道”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同时指出,该成语不应随意用于描述一般的不愉快或消极情绪场景,且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类事物。
比岁不登
“比岁不登”读作bǐ suì bù dēng,指连年收成不好,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或收获。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沟洫志》,用于描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导致的农业生产受阻的情境。其近义词有“连年歉收”、“连年不利”等,反义词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比岁不登的错误用法包括用词不当和乱用成语。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因素,比岁不登会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百兽率舞
百兽率舞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万物和谐共处的景象。它的拼音是bǎi shòu shuài wǔ。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描述了各种动物聚集跳舞庆祝太平的场面。百兽率舞的含义强调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顺应。它的近义词包括天下太平、歌舞升平、和谐共处等,反义词则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等。在正确用法中,百兽率舞用于描述整体和谐、安宁的场景或状态,不应用于描述混乱、不和谐的场景或个人的行为态度。文章还指出了错误用法并强调了正确使用的语境。
暗无天日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暗无天日”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环境极度阴暗,没有光明,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生活状态。文章指出,“暗无天日”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左传》和《史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与该成语有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其用法。最后,文章强调了在使用“暗无天日”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以避免产生不恰当的效果。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暴虐无道
“暴虐无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ào nüè wú dào,含义为残酷凶狠、虐待无度、不讲道义。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左传》等古籍,用于形容统治者或特定人物对百姓的残忍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凶狠残暴、残酷无情等,反义词则有仁爱宽厚、慈悲为怀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用于轻微暴力或自然灾害等场合,要遵循汉语语法和表达习惯,避免误用。例句如:“他对待下属的手段十分暴虐无道,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