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配天地
读音
dé pèi tiān dì
含义
“德”指品德、道德;”配”指匹配、相称;”天”指上天;”地”指大地。字面意思是品德高尚到能与天地相匹配。具体含义形容人的品德极其高尚,可与天地相媲美,达到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
典故
- 《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这段话阐述了德行与天命的关系,为”德配天地”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舜禅让的故事:”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的德行被后世认为达到了”德配天地”的境界。
- 《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最高境界的圣人可与天地相配。
近义词
-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 德厚流光:道德深厚,影响深远。
- 高山仰止:形容品德高尚,令人敬仰。
- 德隆望尊:品德崇高,声望尊贵。
- 德被四方:德行广布四方,影响广泛。
反义词
- 德薄才疏:德行浅薄,才能不足。
- 寡廉鲜耻:缺少廉洁的操守和羞耻心。
- 卑鄙无耻:品行低下,不知羞耻。
- 丧德败行:丧失道德,败坏品行。
- 无德无能:既没有德行,也没有才能。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说,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德配天地的好孩子。
- 小学低年级:爷爷教导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德配天地。
- 小学中年级: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德行可谓德配天地。
- 小学中年级: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百姓称赞他德配天地。
- 小学高年级: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高尚品德堪称德配天地。
- 小学高年级: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达到了德配天地的高度。
- 初中一年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德配天地是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评价。
- 初中一年级: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其精神境界可谓德配天地。
- 初中二年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展现了德配天地的精神。
- 初中二年级:林则徐虎门销烟,不畏强权,其爱国精神德配天地。
- 初中三年级:德配天地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准则。
- 初中三年级: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念,体现了他德配天地的胸怀。
- 高中一年级:德配天地作为一种道德理想,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追求高尚品格。
- 高中一年级: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德配天地的精神更显珍贵。
- 高中二年级: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实际上就是追求德配天地的境界。
- 高中二年级:德配天地不仅要求个人品德高尚,还要求行为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
- 高中三年级:从哲学角度看,德配天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道德观。
- 高中三年级:德配天地的境界虽难以企及,但作为道德追求的目标仍有重要意义。
- 大学及以上:德配天地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 大学及以上:德配天地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完满性的终极追求。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物质成就:错误示例:”这位企业家创建的商业帝国德配天地。”(正确应形容道德品质,而非物质成就)
- 用于形容外貌:错误示例:”她的美貌德配天地。”(成语不适用于形容外貌)
- 用于形容短暂行为:错误示例:”他昨天帮助老人的行为德配天地。”(成语形容长期稳定的道德品质,不适用于单一行为)
- 用于自夸:错误示例:”我认为自己的品德德配天地。”(成语通常用于他人评价,自用显得不谦虚)
- 用于形容能力:错误示例:”他的编程技术德配天地。”(成语专指道德品质,不适用于专业技能)
- 用于反面人物:错误示例:”这个贪官表面装得德配天地。”(成语具有崇高性,不应用于讽刺)
- 用于动物:错误示例:”这只导盲犬的忠诚德配天地。”(成语专用于人类道德评价)
- 用于形容自然现象:错误示例:”这场及时雨德配天地。”(成语不适用于非人类主体)
- 与负面词汇连用:错误示例:”他德配天地却一事无成。”(成语本身已包含极高评价,与负面结果搭配不当)
- 用于比较:错误示例:”他比其他人更德配天地。”(成语已是最高级评价,不宜用于比较)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圣贤的诗词
关于圣贤的诗词(第1篇)关于圣贤的古诗词文章一、引言圣贤之词,自古流传。在古诗词中,圣贤的品格、风范及道德成为诗人们赞美与歌颂的永恒主题。下面,将为您列举几首关于圣贤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一)《论语·述而》节选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者:孔子朝代:春秋解析:此句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向贤者学习。不论任何时代,都应保持对圣贤智慧的敬畏和尊重。此乃古时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二)《游子吟》节选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孟郊朝代:唐解析:虽是赞美母爱之作,但亦能
关于崇德的诗词
关于崇德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关于崇德的诗词一、崇德之诗,诗意盎然中华古诗词中,以“崇德”为主题的作品丰富而深邃。以下精选数篇符合主题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以飨读者。《大学诗》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解析:此诗强调了“崇德”的重要性,体现了大学之道的精髓。明德是人格的完美体现,也是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全篇从个人修身出发,谈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寓意深远。《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关于廉耻的诗词
关于廉耻的诗词(第1篇)关于廉耻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原文:“廉隅贞良,匪躬之故。人之好德,如切如磋。嗟尔君子,无恒安息。人之有能,乃不忝所生。不殄厥心,矜矜猗士。终温且惠,惠音悦耳。”作者及朝代:此为《诗经》之篇,创作于先秦时期。解析:此篇中以“廉隅贞良”来强调人格的廉洁正直和品德的优良,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晋·陶渊明《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功名利禄心不存。吾家有严君,志士当自勉。人皆言我廉,我岂畏人言?”作者及朝代: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诗人。解析:陶渊明以壮志凌云、不畏强敌的气概
关于德的诗词
关于德的诗词(第1篇)关于德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解析《论语·述而》中“德不孤,必有邻。”解析:此句表达德行高尚的人不会孤单,必然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体现了德行的重要性和道德力量的凝聚力。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德音莫违,及尔如令。”作者:(无特定作者) 朝代:先秦时期解析:这句话在告诫人们应当守道德的约束,不得背信弃义。声音中有美德,与你所追求的命相协调,反映了道德规范的准则性。《唐诗经·韦贤传》中“君子之德,乐山乐水。”作者:韦贤 朝代:唐朝解析:此句以山水的乐境来比喻君子的德行,表达了君子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杜甫《三绝句》“德星降复群贤集,大雅重光复圣门。”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古人描写德行的诗词
古人描写德行的诗词及其解析,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这些诗词赞美了德行的高尚与美好,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与追求。通过列举的几首诗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中展现了德行的重要性,如以物喻人、登高望远、舍弃世俗名利等。同时,这些诗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对道德品质的向往与追求。每一首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领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关于德行的诗词
关于德行的诗词(第1篇)关于德行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向我们展示了德行的重要性。以下是一系列关于德行的诗词,包括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列表《大学》节选杜甫《望岳》朱熹《观书有感》孟子《孟子·告子下》苏轼《和子由除夜呈子文》曹植《七启》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大学》节选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者:无明确作者,为儒家经典之一。朝代:先秦时期。解析:这段话表达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思想与至善之道相辅相成,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杜甫《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
存心养性
“存心养性”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读音为cún xīn yǎng xìng,意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性情,使内心得到修养和提升。这一成语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在品德培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其典故可以追溯到《礼记·大学》、《史记》、《论语》等古代文献。与“存心养性”相近的词语有修身养性、涵养性情等,反义词则包括放纵自我、失德败行等。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形容表面功夫或虚伪的行为、与其他贬义词语连用以及在语境上不恰当的使用。通过存心养性,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
道高望重
道高望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gāo wàng zhòng,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高尚,行为举止得体,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其字面意思为道德高尚,声望尊贵,“道”指道德、道理,表示人的行为准则;“高”和“重”强调优越和尊贵。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如《史记》、《左传》等史书及儒家经典。道高望重的典型人物因卓越品质受到后人的尊敬和崇拜。然而,使用该成语时需避免错误用法,如过度夸张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道微德薄
道微德薄的拼音为dào wēi dé bó,意指个人道德修养不够深厚,道行浅薄,用于形容人的品德不高尚或道德修养不足。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其近义词如才疏学浅、德薄能鲜等,反义词如德高望重、才德兼备等。文章还提供了道微德薄的多个例句及错误用法提醒。
道高德重
道高德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gāo dé zhòng,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道德方面达到崇高境界,拥有卓越的品德和道德威望。该成语由“道”和“德”两个常见词汇与“高”和“重”的形容组合而成。其含义源于古代文献和历史故事,常用来形容品德高尚、声望卓著的人。道高德重的近义词包括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等,反义词则是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等。在使用道高德重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可用于形容品德恶劣的人,要结合具体语境使用。该成语在表达赞美和敬意时非常恰当。文章中有多个例子展示了道高德重在句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