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
读音
fàng pì xié chǐ
含义
- 放:放纵,不加约束。
- 辟:通“僻”,指不正、偏邪。
- 邪:不正当、邪恶。
- 侈:奢侈、过分。
整体含义:形容行为放纵、肆意妄为,偏离正道,做出种种邪恶、奢侈的举动。多用于批评人品行不端,肆意作恶。
典故
-
《孟子·梁惠王上》: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在此批评统治者放纵百姓,导致社会道德败坏,人们肆意妄为,无所不为。 -
《汉书·王莽传》:
“放辟邪侈,以害百姓。”
形容王莽统治时期,官员腐败,百姓深受其害。 -
《资治通鉴》:
“小人得志,放辟邪侈。”
指小人一旦得势,便会肆意妄为,不顾道德约束。
近义词
- 胡作非为:不顾法纪,任意妄为。
- 肆无忌惮: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 为非作歹:做坏事,违法乱纪。
- 骄奢淫逸:生活奢侈放纵,荒淫无度。
- 恣意妄为:随心所欲,不顾后果。
反义词
- 循规蹈矩:遵守规矩,不越雷池。
- 安分守己:安守本分,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 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 谨言慎行:言行谨慎,不轻易放纵。
- 正人君子:品行端正,光明磊落之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整天调皮捣蛋,简直是在放辟邪侈。
- 那些坏人放辟邪侈,最终被警察抓走了。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有些昏君放辟邪侈,导致国家灭亡。
- 我们不能像那些放辟邪侈的人一样,要做正直的人。
-
初中:
- 某些官员贪污腐败,放辟邪侈,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 社会需要法律约束,否则人们容易放辟邪侈。
-
高中:
-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往往放辟邪侈,欺压百姓。
- 孟子认为,统治者若放纵百姓,社会就会放辟邪侈。
-
大学及以上:
- 某些资本家为了利益放辟邪侈,不顾社会道德。
- 在缺乏监管的市场中,企业容易放辟邪侈,破坏公平竞争。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 “他敢于挑战权威,真是放辟邪侈!”(错误,成语含贬义)
- ❌ “艺术家就应该放辟邪侈,打破常规。”(错误,应用“标新立异”)
-
误用于轻微行为:
- ❌ “他今天迟到了,真是放辟邪侈。”(错误,程度过重)
- ❌ “小孩子偶尔调皮不算放辟邪侈。”(错误,应用“淘气”)
-
误用于自然现象:
- ❌ “这场台风放辟邪侈,摧毁了许多房屋。”(错误,应用“肆虐”)
- ❌ “火山喷发放辟邪侈,造成巨大灾难。”(错误,应用“猛烈”)
-
误用于褒义创新:
- ❌ “科学家放辟邪侈,发明了新技术。”(错误,应用“大胆创新”)
- ❌ “他的设计放辟邪侈,令人耳目一新。”(错误,应用“别出心裁”)
总结:该成语仅用于批评严重的道德败坏或肆意作恶的行为,不可用于中性或褒义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恶迹昭着
恶迹昭着是一个成语,指罪恶行为明显被揭露,为人所知,用于形容行为恶劣、罪行严重并被公众知晓。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形容罪恶行为极点。近义词有罪行昭彰、罪恶昭著等。反义词为功德圆满、清白无瑕等。这个成语在描述罪犯罪行、黑社会组织的恶行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但需注意,不可随意使用或用于轻微情况,并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
大而化之
本文介绍了成语“大而化之”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粗心大意,只注重大的方面而忽略细节。文章通过介绍其含义、典故、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场合和语境。
刺上化下
刺上化下的读音是cì shàng huà xià,含义指在上者能以身作则,感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君王及官员的道德要求,强调领导者应以自身行为影响他人。近义词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等,反义词如上行下效(贬义)等。文章中也提到了刺上化下的正确用例及错误用法,强调在正确的语境中运用,避免贬义或不当联想。领导者在社会中应以身作则,践行刺上化下的精神,形成正面的社会影响。
安生乐业
“安生乐业”是一个成语,指人民生活安定、工作愉快的社会状态。其源于古代中国,反映了人们对稳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该成语的典故源于《汉书·货殖传》,描述了古代社会动荡后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情况。此外,“安生乐业”还有多个典故和出处。近义词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都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反义词如“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等,则描绘了社会的不安定状态。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确保其在描述人民生活状态的语境中使用。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蠹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蠹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多个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对国家造成危害、给人民带来灾难的人或事物,其典故源于古代贪官污吏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和误用情况。
董狐直笔
董狐直笔是一个源于古代史官董狐的成语,意为公正无私地记录或表述事实,保持事情的真实性。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记录历史时的公正无私精神。董狐直笔的含义强调真实记录,不偏不倚。其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秉笔直书等,反义词则为虚情假意、歪曲事实等。该成语在形容记者、历史记录者等职业时非常贴切。但需注意在正确使用场合,避免错误用法。
成语病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国家或人民造成危害或损害,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与“病国殃民”相关的例句,说明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区分“病国”与“害己”,避免滥用,并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
倚官挟势是什么意思
倚官挟势的读音读音:yǐ guān xié shì标注拼音:yǐ(第三声) guān(第一声) xié(第二声) shì(第四声)倚官挟势的含义含义:倚仗官府的权势。指依附于权势人物,利用其地位或势力来欺压他人。倚官挟势的典故典故:倚官挟势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社会,与官场腐败、权势斗争等有关。在古代,一些官员或权贵依附于官府的权势,利用自己的地位或势力欺压百姓,谋取私利。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道德的,因此形成了这一成语。具体典故可参考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等,其中记载了当时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和权力斗争,这些典故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提供帮助。倚官挟势的近义词近义词:仗势欺人狐假虎威倚势凌人仗权行
恩威并用
恩威并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ēn wēi bìng yòng。它指的是在治理、管理和领导过程中,既要施以仁爱、关怀等积极行为和态度,又要运用严肃、严厉等管理和领导方式。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恩威并用的近义词有恩威并施、宽猛相济等,反义词有只有恩无威、只有威无恩等。领导者、教育者等需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恩威并用的策略,根据具体情况平衡恩惠和威严,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和领导。不正确的做法包括滥用恩惠或威严,以及误解为无原则的妥协或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