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上化下
读音
cì shàng huà xià
含义
“刺”指批评、指责;”上”指上级、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化”指感化、改变;”下”指下级、晚辈或地位低的人。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批评上级的错误,感化下级的行为,形容敢于直言进谏,又能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典故
- 《后汉书·崔骃传》记载:”骃常刺上化下,以匡其失。”这是关于东汉学者崔骃敢于直言进谏,又能以身作则影响他人的记载。
-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代名臣魏征的事迹:”征每犯颜直谏,虽逢帝怒,神色不移,太宗亦为之霁威。退而上疏,刺上化下,无所回避。”描述了魏征敢于直言批评皇帝,又能影响朝臣的典范行为。
- 《宋史·包拯传》记载:”拯立朝刚毅,刺上化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讲述了包拯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又能影响他人的故事。
近义词
- 犯颜直谏:不顾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直言规劝。
- 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 正言直谏:用正直的话规劝。
- 谠言嘉论:正直的言论,高明的见解。
反义词
- 阿谀奉承: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 唯唯诺诺: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
-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 曲意逢迎: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别人。
- 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告诉我们,看到不对的事情要勇敢说出来,就像”刺上化下”那样。
- 小学低年级:班长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又能帮助同学改正缺点,真是”刺上化下”的好榜样。
- 小学高年级: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包拯”刺上化下”的故事,我们都非常敬佩他。
- 小学高年级:作为班干部,我们要学会”刺上化下”,既要敢于提建议,又要以身作则。
- 初中:魏征”刺上化下”的精神,使他成为唐朝著名的谏臣。
- 初中:在班会上,学习委员”刺上化下”,既指出了班主任安排的不合理之处,又主动承担了组织工作。
- 初中: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具备”刺上化下”的勇气和智慧。
- 初中:学生会主席”刺上化下”的做法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 高中:古代士大夫”刺上化下”的传统体现了儒家”以道事君”的政治理想。
- 高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刺上化下”的精神同样重要,既要敢于向上级提出建设性意见,又要以身作则影响团队。
- 高中:崔骃”刺上化下”的事迹展现了东汉士人的风骨。
- 高中:在民主政治中,”刺上化下”应当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
- 大学:从政治学角度看,”刺上化下”体现了权力制衡的思想萌芽。
- 大学:研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刺上化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 大学:在组织行为学中,”刺上化下”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垂直沟通方式。
- 社会应用:这位人大代表多年来坚持”刺上化下”,既敢于批评政府工作不足,又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 社会应用:企业高管应当培养”刺上化下”的能力,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 社会应用:新闻媒体”刺上化下”的监督功能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 社会应用:在家庭关系中,父母若能”刺上化下”,既接受子女的合理建议,又为子女树立榜样,家庭会更加和谐。
- 社会应用:社区工作者”刺上化下”,既向上反映居民诉求,又向下宣传政策法规,发挥了桥梁作用。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单纯的批评而没有感化作用。例如:”他对领导提了很多意见,真是刺上化下。”(缺少”化下”的部分)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单纯的榜样作用而没有批评上级。例如:”她以身作则影响团队,做到了刺上化下。”(缺少”刺上”的部分)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阿谀奉承的行为。例如:”他善于讨好领导又笼络下属,深谙刺上化下之道。”(完全误解了成语含义)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单纯的上下级沟通。例如:”公司建立了刺上化下的沟通机制。”(过于泛化,失去成语特指的含义)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两面派行为。例如:”他在领导面前说一套,在下属面前做一套,真是刺上化下。”(完全歪曲了成语的正面意义)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单纯的告密行为。例如:”他向老板打小报告又假装关心同事,这就是刺上化下。”(混淆了正当批评与不当告密)
你可能感兴趣
谠言直声
谠言直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ng yán zhí shēng。其含义为正直无私的言论和声音,形容言辞正直、坦诚,不偏不倚,直抒己见。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故事可以找到。谠言直声的近义词有直言不讳、正气凛然等,反义词有虚应故事、巧言令色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场合、搭配不当、滥用夸张和不分语境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的真诚、坦率和正义感。
犯言直谏
犯言直谏是一种正直、坦诚和勇敢的品质,指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批评,不畏惧权威或权力。它源于古代忠臣对君王的直言不讳的劝谏。犯言直谏的近义词有直言不讳、仗义执言等,反义词则是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等。在现实生活中,犯言直谏需要分场合和对象,随意使用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在私人场合随意对他人的私事进行犯言直谏会侵犯隐私,过于直接地指出领导或长辈的错误可能会引起反感。因此,犯言直谏时需考虑充分证据和理由,以避免造成不适。
方头不劣
方头不劣是一个成语,原意形容人的头方正、性格刚直,不随波逐流。其现代含义指人性格刚直、不轻易妥协。这一成语出自《庄子·外物》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它的近义词包括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等,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等。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用法。该成语在描述人的性格特点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犯颜极谏
本文介绍了成语“犯颜极谏”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犯颜极谏指的是冒犯君主尊严,极力规劝其改正过失或采取正确措施。最早源于《汉书·张释之传》,张释之不畏权贵,多次冒犯皇帝,极力进谏的故事成为典范。该成语的近义词有仗义执言、直言不讳等,反义词有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并强调了在生活中应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避免错误的用法。
放辟邪侈
“放辟邪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àng bì xié chǐ,含义为放纵、邪恶、奢侈、不正当的行为或思想。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用于形容严重的、不道德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淫荡、放肆、肆意妄为等,反义词为循规蹈矩、守正不阿等。使用“放辟邪侈”时需注意语境和用词,避免错误使用。在某些场合,该成语可用于形容人的不良行为被社会所唾弃。
谄笑胁肩
谄笑胁肩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为了巴结奉承别人而表现出的卑躬屈膝的样子。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追求权势、地位或利益时向权贵献媚讨好的行为。文章详细解释了谄笑胁肩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场合的例句用法,并强调了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或滥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鹅行鸭步
“鹅行鸭步”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步态缓慢、摇摆不定的样子。这个成语没有明显的典故,常用来描绘人物行为举止。其近义词包括步履蹒跚、慢慢悠悠等,反义词有健步如飞、快步流星等。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选择,不可用于描述快速行动或敏捷动作,否则会产生错误用法。
闭目塞耳
闭目塞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ù sài ěr,表示人故意不接受外界的视听信息。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界刺激或信息不感兴趣或不愿接受,或故意回避。其含义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闭门不出等近义词相似,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或不愿意接触外界。而反义词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则形容人善于观察和倾听。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描述他人不愿听取意见或建议,描述自然环境本身,以及与消极、负面情境的混淆使用。
垂耳下首
垂耳下首是一个形容动物或人温顺、恭敬姿态的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其正确读音为chuí ěr xià shǒu。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物或动物的姿态,表达谦逊、恭敬和顺从的意境。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用错对象、误解含义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讽一劝百
“讽一劝百”是一个成语,通过批评或劝导一个人来达到教育或影响更多人的目的。其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批评和劝导方式,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规过劝善等,反义词为纵容放任等。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该成语常用于形容老师、演讲者、作家等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并启发他人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