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颜极谏
读音
fàn yán jí jiàn
含义
- 犯:冒犯、触犯。
- 颜:颜面,指君王的威严或尊长的面子。
- 极:极力、竭力。
- 谏:劝谏、直言规劝。
整体含义:指不顾个人安危,冒犯尊长或君王的威严,极力直言劝谏。形容臣子或下属敢于直言进谏,即使可能招致惩罚也在所不惜。
典故
-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时,秦国贵族反对新政,商鞅坚持己见,甚至不惜得罪权贵,最终推行新法。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但他“犯颜极谏”的精神被后世称颂。 - 《后汉书·杨震传》
东汉名臣杨震多次直言进谏,甚至当面指责汉安帝宠信宦官,最终被贬官。但他仍坚持“犯颜极谏”,成为忠臣典范。 - 《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常常“犯颜极谏”,即使太宗大怒也不退缩。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近义词
- 直言极谏:直接而恳切地劝谏。
- 面折廷争:在朝廷上当面指摘君王的过失并据理力争。
- 忠言逆耳:忠诚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错误。
- 据理力争:依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反义词
- 阿谀奉承:曲意逢迎,讨好别人。
- 唯唯诺诺:一味顺从,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 明哲保身:为保全自己而回避矛盾,不敢直言。
- 噤若寒蝉:因害怕而不敢说话。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批评同学时,班长“犯颜极谏”,指出老师的错误。
- 小明“犯颜极谏”,告诉爸爸不能闯红灯。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有很多大臣“犯颜极谏”,劝皇帝改正错误。
- 魏征“犯颜极谏”,帮助唐太宗成为明君。
-
初中:
- 在班会上,学习委员“犯颜极谏”,指出班级纪律问题。
- 商鞅“犯颜极谏”,坚持变法,最终使秦国强大。
-
高中:
- 杨震“犯颜极谏”,揭露宦官专权,虽被贬官仍不后悔。
- 在职场中,敢于“犯颜极谏”的员工往往能推动公司进步。
-
大学及以上:
- 古代谏官“犯颜极谏”,体现了儒家“以道事君”的精神。
- 在现代民主社会,“犯颜极谏”的精神依然值得提倡。
错误用法
-
用于普通争执:
- ❌ 小明和同学吵架时“犯颜极谏”。(错误:成语多用于劝谏尊长或上级,而非平等争论。)
-
用于阿谀奉承:
- ❌ 他“犯颜极谏”地讨好领导。(错误:成语指直言劝谏,而非讨好。)
-
用于无关场合:
- ❌ 他“犯颜极谏”地吃完了饭。(错误:成语与饮食无关,语义不符。)
-
用于自我表扬:
- ❌ 我“犯颜极谏”,指出了老师的错误。(错误:成语多用于描述他人行为,不宜自夸。)
-
用于非正式场合:
- ❌ 他“犯颜极谏”地劝朋友别玩游戏。(错误:成语多用于严肃或正式劝谏,朋友间建议不宜用此词。)
你可能感兴趣
犯言直谏
犯言直谏是一种正直、坦诚和勇敢的品质,指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批评,不畏惧权威或权力。它源于古代忠臣对君王的直言不讳的劝谏。犯言直谏的近义词有直言不讳、仗义执言等,反义词则是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等。在现实生活中,犯言直谏需要分场合和对象,随意使用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在私人场合随意对他人的私事进行犯言直谏会侵犯隐私,过于直接地指出领导或长辈的错误可能会引起反感。因此,犯言直谏时需考虑充分证据和理由,以避免造成不适。
面折廷诤是什么意思
面折廷诤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miàn zhé tíng zhèng",指在朝廷上直接对君主或上级进行争辩、劝谏,表现出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精神。该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敢于直谏、忠心耿耿的大臣或士人。其典故源于古代一位大臣的勇气和忠诚。近义词包括犯颜直谏、忠言直谏和直言不讳等。反义词则是阿谀奉承、噤若寒蝉和曲意逢迎等。使用面折廷诤时需要注意其特定的含义和背景,避免误用。
从谏如流
文章介绍了成语“从谏如流”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描述了一个人或组织虚心接受他人建议或意见,并能迅速自然付诸实践的品质。文章还通过举例说明了从谏如流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指出了错误用法。真正的从谏如流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盲目听从。
犯颜苦谏
本文介绍了成语“犯颜苦谏”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犯颜苦谏指的是臣子不顾君主的愤怒,直率地劝谏君主,以期望君主能够改正错误,体现了臣子的忠诚和勇气。文章通过多个典故和例句,详细阐述了犯颜苦谏的应用场景和正确用法,并指出了其错误用法的表现。
大人虎变
“大人虎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rén hǔ biàn。原指老虎文饰的形状或色彩的改变,现多用来比喻大人物在经历某种事情后,形象、气质或态度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变得更为成熟、稳重、有威严。这一成语出自《周易·革卦》,多用来形容政治家、领袖等重要人物在面对重大变革时的威严和影响力。其近义词包括蜕变、巨变等,反义词为一成不变等。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这一成语的应用场景。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大人物或重要人物的变化,不应误用于普通人的变化。
主文谲谏是什么意思
主文谲谏的读音主文谲谏(zhǔ wén jué jùn)主文谲谏的含义主文谲谏是一个成语,其中“主”表示主要;“文”指文辞;“谲”意为诡谲、巧妙;“谏”则是劝谏、进言的意思。因此,主文谲谏的含义是巧妙地运用言辞进行劝谏,主要用来形容进言的方式巧妙高明,富有艺术性。主文谲谏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常用于形容臣子向君王进言的巧妙方式。典故中,臣子通过巧妙地运用言辞,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劝谏君王的目的。这种进言方式既能够避免直接冲突,又能够使君王接受自己的意见,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主文谲谏的近义词婉言相劝巧言令色巧言如簧妙语解颐隐晦曲折主文谲谏的反义词直言不
当场出丑
“当场出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āng chǎng chū chǒu,含义是形容在特定场合下因疏忽或行为不当而出现的尴尬、丢脸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戏曲或民间故事中的尴尬情境。其近义词包括当众露怯、暴露无遗、丢人现眼等。反义词有应对自如、临危不乱、得心应手等。使用“当场出丑”的例句多样,但需注意避免夸张或不恰当的用法,尊重他人,正确使用成语。
描写唐太宗的诗词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唐太宗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唐太宗的英明神武、文治武功、治国安民的理念和成就及其在诗中的盛世风华。这些诗词赞美了唐太宗的伟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昌盛。以下是文章的本文搜集并解析了五篇不重复描写唐太宗的古诗词。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唐太宗的帝王风采和治国智慧,以及他所创造的盛世景象。通过解析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与精神风貌。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研究唐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调停两用
“调停两用”是一个成语,指在处理问题或应对局势时能够兼顾不同利益和立场,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平衡和调和的效果。其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近义词包括兼顾两得、权衡利弊、灵活应变。反义词为一成不变、偏袒一方、刚愎自用。该成语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忽视某方利益和缺乏灵活性。调停两用在处理矛盾和解决纠纷时展现出其重要性。
法家拂士
法家拂士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其读音为fǎ jiā bì shì,指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尤其擅长辅佐君王和为国家献策的贤臣。该词的典故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寻求贤臣来辅佐自己。法家拂士的近义词包括贤臣良将和英才俊杰等,反义词则是奸臣贼子和庸才俗士等。该词语在使用时需注意其褒义性质,避免误用为贬义或滥用词语搭配。法家拂士在古代被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孔子、荀子等典型的法家拂士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