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塞耳

闭目塞耳:拒绝视听,逃避现实

读音

bì mù sè ěr

含义

“闭目塞耳”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关上,合上
  • :眼睛
  • :堵塞,阻挡
  • :耳朵

字面意思是闭上眼睛、堵住耳朵。比喻故意不看、不听,拒绝接受外界的信息或现实情况。形容人故意回避现实,不愿面对真相或事实。

典故

  1. 《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允闭目塞耳,不闻政事”,形容王允故意不理朝政,不愿听取意见。
  2. 《晋书·王导传》中有”导闭目塞耳,不与争锋”的记载,描述王导在政治斗争中采取回避态度。
  3.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玄宗晚年”闭目塞耳,不闻边警”,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近义词

  1. 视而不见:虽然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
  2.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3. 掩耳盗铃: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掩盖
  4. 装聋作哑:假装没听见、不说话,形容故意不理睬
  5. 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

反义词

  1. 耳聪目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2.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事物都能看清楚
  3. 兼听则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4.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5. 广开言路:尽量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考试不及格,回家后闭目塞耳,不听妈妈的批评。
  2. 小学低年级:小兔子闭目塞耳,假装没听见大灰狼的敲门声。
  3. 小学高年级: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不能闭目塞耳,应该积极行动。
  4. 小学高年级:老师批评他作业马虎,他却闭目塞耳,一点也听不进去。
  5. 初中:政府官员对民众的合理诉求不能闭目塞耳,应该认真倾听。
  6. 初中:面对网络谣言,我们不能闭目塞耳,要学会辨别真伪。
  7. 初中:历史告诉我们,闭目塞耳的统治者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
  8. 高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闭目塞耳不是明智之举,关键是要培养辨别能力。
  9. 高中:科学研究需要开放的心态,闭目塞耳只会阻碍进步。
  10. 高中:面对社会问题,知识分子不应该闭目塞耳,而应积极建言献策。
  11. 大学及以上: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全球性问题闭目塞耳。
  12. 大学及以上:企业管理者若对市场变化闭目塞耳,必将被竞争对手超越。
  13. 大学及以上:学术研究最忌讳闭目塞耳,固步自封。
  14. 工作场景: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的反馈闭目塞耳,导致项目最终失败。
  15. 工作场景: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对下属的意见闭目塞耳。
  16. 社会评论:对弱势群体的呼声闭目塞耳,是社会的悲哀。
  17. 社会评论:媒体不应该对民生问题闭目塞耳,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18. 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能闭目塞耳,要及时引导。
  19. 国际关系: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没有国家可以闭目塞耳。
  20. 个人成长:人生路上,对善意的批评闭目塞耳,只会阻碍自我完善。

错误用法

  1. 错误场景:形容专心致志。”他闭目塞耳地研究数学题”(×)——应为”专心致志”
  2. 错误场景:形容睡眠状态。”婴儿闭目塞耳地睡着了”(×)——应为”安详地睡着”
  3. 错误场景:形容感官障碍。”老人因病闭目塞耳”(×)——应为”视力听力受损”
  4. 错误场景:形容专注听讲。”学生们闭目塞耳地听老师讲课”(×)——应为”全神贯注”
  5. 错误场景:形容冥想状态。”瑜伽练习者闭目塞耳地打坐”(×)——应为”闭目凝神”
  6. 错误场景:形容享受音乐。”他闭目塞耳地欣赏交响乐”(×)——应为”闭目聆听”
  7. 错误场景:形容思考问题。”经理闭目塞耳地考虑方案”(×)——应为”沉思默想”

“闭目塞耳”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用于中性或褒义的场景。它特指故意回避现实、拒绝接受信息的行为,而非单纯的感官关闭状态。

闭目塞耳.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闭目塞聪

闭目塞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ù sài cō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故意不去看、不去听,对外界的事物漠不关心,或者心不在焉,对周围的事物毫无察觉。它带有贬义,表示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漠然置之,缺乏关注和警觉。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描述人们因过于沉迷于某种事物而忽视其他重要事情。其近义词包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心不在焉、漠然置之等。反义词则包括耳听八方、明察秋毫、全神贯注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在需要高度警觉的场合、形容错过美好事物、日常交流中随意使用等错误用法。

飞觥走斝

飞觥走斝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宴饮时酒器相碰、饮酒狂欢的热烈场面。该成语源于古代的宴饮文化,传达出欢聚畅饮、气氛热烈的场景。飞觥走斝的近义词包括狂欢痛饮、把酒言欢等,反义词有细酌慢饮、矜持不饮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不宜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使用,也不宜用于描述不健康的饮酒行为。在文章或口语中,可以用飞觥走斝形容春节团聚、朋友聚会等场合的欢乐气氛。

穿窬之盗

本文介绍了成语“穿窬之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形容采用穿墙越户等非法手段进行盗窃、入侵等行为的不法之徒。文章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应避免轻描淡写地描述一般的盗窃行为,应该用于形容那些手段恶劣、影响恶劣的盗窃行为,并避免不当使用。

蹉跎自误

本文介绍了成语“蹉跎自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其用法。蹉跎自误指因虚度光阴、拖延时间而耽误自己的前程或机会。该成语源于古代典故,涉及因拖延或错误决定错失重要机会的故事。近义词如“虚度光阴”、“错失良机”等,反义词如“珍惜时间”、“抓住机遇”等。使用时应注重新成语的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

洞彻事理

洞彻事理的读音为【dòng chè shì lǐ】,表示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该成语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敏锐,能迅速理解复杂事物并做出正确判断。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懵懂无知、浅尝辄止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并与“透彻了解”区分使用。洞彻事理能力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是一个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感到困惑和无助的成语。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论语》等。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彷徨无措、心无主见等,反义词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语境,避免不当使用和滥用。文章对“不知所措”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举例说明其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

吹影镂尘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吹影镂尘”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技艺高超,精细入微,常用于文艺作品或艺术创作的描述。其源自古代的文艺创作和工艺技巧,被用来形容艺术家通过精细的雕刻和绘画技巧达到的最高境界。本文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多个例句,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的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和误解。

丁是丁,卯是卯

“丁是丁,卯是卯”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dīng shì dīng,mǎo shì mǎo,意思是形容说话或做事准确、明确、不模糊、不敷衍了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农事活动,强调精确性和严谨性。它的近义词有精确无误、一丝不苟等,反义词包括模棱两可、马马虎虎等。在运用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语境,避免滥用。通过这个成语的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避人耳目

避人耳目的读音为bì rén ěr mù,意味着避免被他人察觉或注意到。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隐藏或掩饰自己的行动或意图。其出自古代典籍或历史故事,具体典故并不明确。避人耳目的近义词有隐秘行动、暗中行事等,反义词有昭然若揭、显露无遗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表达方式,避免错误用法。

杜门不出

杜门不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mén bù chū,意思是关上门,不出门,形容一个人长时间闭门不出,不参与社交活动或公共事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隐士,他们因厌倦世俗或追求艺术而闭门不出。其近义词有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深居简出等,反义词有游走四方、往来频繁、出门奔波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错误的场合使用,以免产生误解。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