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塞聪

闭目塞聪:拒绝视听,自绝于外

读音

闭目塞聪:bì mù sè cōng

含义

  • :关闭,合上
  • :眼睛
  • :堵塞,阻挡
  • :听觉,引申为对外界的感知

整体含义:闭上眼睛,堵住耳朵,比喻拒绝接受外界信息或不愿面对现实,带有消极逃避的意味。

典故

  1. 《后汉书·蔡邕传》:东汉蔡邕因直言进谏被贬,后隐居著书,但仍心系朝政。友人劝他“闭目塞聪”,彻底不问世事,但他最终未能做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
  2. 《晋书·王导传》:东晋名士王导在乱世中辅佐司马睿建立政权,曾批评某些士族“闭目塞聪,苟全性命”,讽刺其逃避责任。
  3. 佛教典故:禅宗强调“不立文字”,但反对刻意闭目塞聪的修行方式,认为真正的悟道需直面现实。

近义词

  1. 充耳不闻:故意不听劝告(侧重听觉)。
  2. 视而不见:明明看见却装作没发现(侧重视觉)。
  3.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出自《吕氏春秋》。
  4. 鸵鸟政策:比喻逃避问题,源自鸵鸟遇险时把头埋进沙子的传说。

反义词

  1. 耳聪目明:形容感知敏锐,积极观察。
  2. 兼听则明: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3. 洞若观火:对事物看得非常透彻。

例句

小学阶段

  1. 弟弟不想写作业,就闭目塞聪地假装没听到妈妈的话。
  2. 遇到困难不能闭目塞聪,要勇敢面对。

中学阶段

  1. 他对同学的劝告闭目塞聪,最终在考试中失利。
  2. 环保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闭目塞聪只会让情况恶化。

高中及以上

  1. 某些官员对民生疾苦闭目塞聪,导致矛盾激化。
  2. 学术研究切忌闭目塞聪,需广泛吸收前沿成果。

文学化表达

  1. 乱世中,有人选择闭目塞聪,独善其身;也有人挺身而出,兼济天下。

错误用法

错误场景1:形容专注思考

  • 例:“他闭目塞聪地解数学题。”(应为“全神贯注”)

错误场景2:赞美超脱境界

  • 例:“禅师闭目塞聪,达到了无我之境。”(佛教反对刻意隔绝感官)

错误场景3:描述生理缺陷

  • 例:“这位盲人闭目塞聪。”(贬义词不适用于客观残疾)

辨析要点:该成语始终含贬义,不可用于中性或积极语境,且强调主观上的拒绝而非客观能力的缺失。

闭目塞聪.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闭目塞耳

闭目塞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ù sài ěr,表示人故意不接受外界的视听信息。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界刺激或信息不感兴趣或不愿接受,或故意回避。其含义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闭门不出等近义词相似,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或不愿意接触外界。而反义词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则形容人善于观察和倾听。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描述他人不愿听取意见或建议,描述自然环境本身,以及与消极、负面情境的混淆使用。

蔽明塞聪

文章介绍了蔽明塞聪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使用蔽明塞聪的例句。蔽明塞聪指的是对外界情况全然不知或不听不看,出自《庄子·内篇·应帝王》。其近义词有闭目塞听、目不视听、蒙昧无知、懵懂无知等,反义词有耳聪目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洞察秋毫、见多识广等。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蔽明塞聪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含义是否正确。

闭明塞聪

闭明塞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íng sāi cōng。该成语用来描述人们封闭自己的视听,不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的行为。闭明塞聪的典故并不明确,但理解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逐渐形成了这个成语。它的近义词包括闭目塞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反义词则包括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等。使用闭明塞聪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过度使用或滥用的情况。

蔽聪塞明

蔽聪塞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cōng sāi míng,意思是指故意拒绝接受有益的教诲和忠告,拒绝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文献记载。近义词包括闭目塞听、固执己见、执迷不悟等。反义词包括虚怀若谷、广纳良言、博采众长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因为对方观点不同就拒绝倾听,或者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虚心接受有益的建议和忠告。

杜门不出

杜门不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mén bù chū,意思是关上门,不出门,形容一个人长时间闭门不出,不参与社交活动或公共事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隐士,他们因厌倦世俗或追求艺术而闭门不出。其近义词有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深居简出等,反义词有游走四方、往来频繁、出门奔波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错误的场合使用,以免产生误解。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的读音为dà qiǎo ruò zhu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技艺、智慧或策略高超却以朴实无华方式展现的人或事物,强调真正的技巧和智慧往往不显山露水。其源自古代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的智慧,并蕴含了许多历史典故。近义词包括深藏不露、朴实无华等,反义词则是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等。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避免滥用场合、误解含义以及随意搭配词语的错误用法。该成语在描述艺术作品、科研成果、建筑设计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遁迹空门

遁迹空门的正确读音为“dùn jì kōng mén”,表示避开尘世烦恼,出家或隐居以追求清净无为的生活。源于佛教文化,这个成语被用于形容那些为了修行而选择出家或隐居的人。其近义词包括遁世隐居、归隐山林、脱离尘世等,反义词有涉世红尘、追名逐利、沉迷世俗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混淆与其他成语或词语的含义。

不通水火

“不通水火”是一个成语,发音为bù tōng shuǐ huǒ,意指不了解与水火有关的事物或情况,也形容两人或团体之间关系疏远,缺乏交流和了解。其典故源自古代的两个典故,其中之一是两人因某些原因相互不理解,关系难以相容。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素昧平生、格格不入、陌路相逢、疏远隔膜等。反义词有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朝夕相处、和睦相处等。使用时需注意其准确含义,避免错误用法。

调嘴调舌

本文介绍了“调嘴调舌”的拼音、含义、典故及出处,包括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和反义词。文章解释了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说话时喜欢耍嘴皮子、用言辞调整表达,有时带有夸张或矫揉造作的成分。同时,提供了关于该成语错误用法的举例,如滥用场合、使用不当语境以及不区分近义词的差异。

垂头塞耳

垂头塞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í tóu sāi ěr。其含义是形容人不愿意听、不想知道或不想理睬某事,表示对事物漠不关心、闭目塞听的态度。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其近义词有置若罔闻、充耳不闻等,反义词有聚精会神、洗耳恭听等。使用垂头塞耳时需要注意其带有消极、漠不关心的含义,避免在积极或正式场合使用。同时,需要避免与目不识丁、自暴自弃等混淆使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