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空门
读音
dùn jì kōng mén
含义
- 遁:隐藏、逃避。
- 迹:行踪、踪迹。
- 空门:佛教用语,指佛门、寺院。
整体含义:指避开世俗纷扰,出家为僧尼,皈依佛门。
典故
- 《晋书·王导传》:东晋名士王导曾感叹世事纷扰,有“遁迹空门”之念,但最终仍选择辅佐朝廷。
- 《红楼梦》:贾宝玉在经历家族变故后,最终“遁迹空门”,出家为僧,体现了对尘世的超脱。
- 《五灯会元》:唐代高僧寒山子因厌倦世俗,遁迹空门,隐居山林,成为禅宗著名人物。
近义词
- 削发为僧:剃发出家,皈依佛门。
- 皈依佛门:正式成为佛教信徒。
- 看破红尘:看透世俗,选择出家或隐居。
- 出家修行:离开家庭,专心修习佛法。
反义词
- 还俗归家:僧人放弃修行,回归世俗生活。
- 入世济世: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非隐居避世。
- 争名逐利:追求功名利禄,与“遁迹空门”的淡泊相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厌倦了争吵,想遁迹空门,做个安静的和尚。
- 故事里的王子最后遁迹空门,不再做国王。
-
小学高年级:
- 经历了太多挫折,他一度想遁迹空门,远离烦恼。
- 古代许多文人因政治失意,选择遁迹空门。
-
初中:
- 贾宝玉看透世态炎凉,最终遁迹空门,了却尘缘。
- 有些人在遭遇重大打击后,会选择遁迹空门寻求心灵解脱。
-
高中及以上:
- 在乱世之中,不少士大夫选择遁迹空门,以保全气节。
- 他的诗作充满禅意,仿佛早已有遁迹空门之志。
错误用法
-
误用为“逃避责任”:
- ❌ 他工作不顺,就想遁迹空门,不管家人。(错误:并非指单纯逃避,而是出家修行。)
-
误用为“隐居山林”:
- ❌ 他厌倦城市生活,遁迹空门,住在深山里。(错误:未涉及皈依佛门。)
-
误用为“短暂休息”:
- ❌ 最近太累了,我想遁迹空门几天。(错误:指长期出家,而非短期避世。)
“遁迹空门”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对世俗的超脱态度,使用时需注意其宗教和哲学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念佛修行的经典诗词 探寻古人心灵净土的禅意诗篇
本文介绍了描写念佛的古诗词及其解析,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不同风格的诗作。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表现了念佛的主题和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文章分别介绍了不同诗篇的背景、意境和情感,以及它们与念佛的关联。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削发披缁是什么意思
削发披缁的读音读音:xuē fà pī zī标注拼音:xuē/fà/pī/zī削发披缁的含义“削发披缁”是一个成语,表示出家人剃发为僧、身披僧衣的情景。其中,“削发”指的是剃除头发,是出家的一个重要仪式;“披缁”则是指披上僧衣,缁是黑色,代表僧人的服饰。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某人出家为僧,或者决心弃绝尘世,追求宗教或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削发披缁的典故“削发披缁”的典故源于古代佛教文化。在佛教中,剃发为僧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代表着舍弃世俗的欲望和牵挂,追求内心的清净和精神的解脱。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经典和传说,例如《法华经》中就有关于出家人剃发的记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这个成语
探索古诗词中的锁意象 10首关于禁锢与心灵突围的经典诗词赏析
锁中乾坤:古诗词中的禁锢意象与心灵突围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锁"这一意象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从金锁铜扃的实物,到心牢情困的隐喻,诗人们以锁为媒,抒写着人生百态中的禁锢与渴望。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更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唐代:金锁意象的华丽与哀愁李商隐《楚宫》中"锁香金屈戌,带酒玉昆仑"之句,以金锁与美酒并置,勾勒出宫廷奢靡生活的一角。这位晚唐诗人常以精致物象暗喻时代沉沦,金锁在此既是实指宫门之锁,又象征着权力对人性的禁锢。杜牧《宫词二首》中"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则通过锁的闭合,暗示深宫女子的孤寂命运。月光与落花成为时间流逝的见证,而金锁则是永恒禁锢的象征。
避世墙东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避世墙东”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的是避开尘世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形容人或家族远离喧嚣,过上简朴清静的生活。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隐居生活。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多个方面,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避世绝俗
避世绝俗的读音为“bì shì jué sú”,意味着远离尘世的纷扰,断绝与世俗的联系,形容人过着清静无为、超凡脱俗的生活。这一词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隐士文化,表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避世绝俗的近义词如隐居山林、遁世隐居等,都含有远离尘世的意思。反义词则表示与世俗同流合污。有些人选择避世绝俗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但现代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不多。使用这一词汇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上下文的关系,避免误用。
超然远引
超然远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rán yuǎn yǐn,形容一个人心志高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为了避开不利环境而主动远离。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含有超脱尘世、追求高远境界的意味。其近义词包括远走高飞、避世绝俗等,反义词为趋之若鹜、随波逐流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运用,避免与其他含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成语混淆。其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遁世绝俗
遁世绝俗的读音为dùn shì jué sú,指的是隐居深山,避开世俗纷扰,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该词源自古代隐士生活,用以形容人追求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其近义词包括避世绝俗、隐居山林等。反义词为热衷世俗、追逐名利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如有误用情况需注意。
飞遁鸣高
飞遁鸣高是一个源于古代隐士文化的成语,拼音为fēi dùn míng gāo。它形容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境界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含义包括隐匿高飞,不与世俗为伍。典故源自古代文人墨客追求隐逸生活的情况。飞遁鸣高的近义词包括逍遥自在、隐居山林、超凡脱俗等,反义词有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沉溺世俗等。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某文人选择隐居山林,他的作品充满飞遁鸣高的精神追求,这是一个正确的使用示例。
遗世忘累是什么意思
遗世忘累的读音遗世忘累的读音为:yí shì wàng lěi。其中,yí为二声,shì为四声,wàng为四声,lěi为四声。遗世忘累的含义遗世忘累是指脱离尘世的烦恼,忘却世俗的牵挂和劳累。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境淡泊,超脱尘世,不受世俗纷扰的干扰,过着清静无为的生活。遗世忘累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隐士生活。在古代中国,许多隐士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选择离开尘世的纷扰,过上清静无为的生活。他们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和繁忙,忘却了世俗的牵挂和劳累,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被人们所赞赏和崇尚,于是便有了“遗世忘累”这个成语。在《庄子》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和描述。例如《庄子》
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chè dà wù,表示对某事情或道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洞察。它源于佛教修行,是修行者达到的最高境界。该成语强调了人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对人生或某个道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它的近义词包括顿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等,反义词有执迷不悟、懵懂无知、半知半解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大彻大悟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成语的恰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