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入空门

遁入空门

读音

dùn rù kōng mén

含义

  • :逃避、隐退。
  • :进入。
  • 空门:佛教用语,指佛门、寺院,因佛教认为万物皆空,故称“空门”。
    整体含义:指因看破红尘或遭遇挫折而选择出家,皈依佛门,远离世俗纷扰。

典故

  1.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在《红楼梦》结尾,贾宝玉因家族衰败、爱情幻灭,最终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僧,表达了对世俗的彻底失望。
  2. 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晚年因政治失意,逐渐亲近佛教,虽未正式出家,但其诗作充满禅意,被后人视为精神上的“遁入空门”。
  3. 南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晚年沉迷佛教,多次舍身寺庙,虽未真正出家,但其行为被后人视为“遁入空门”的典型。

近义词

  1. 削发为僧:剃发出家,正式成为僧人。
  2. 看破红尘:指看透世俗,不再留恋人间繁华。
  3. 皈依佛门:信仰佛教,成为佛门弟子。
  4. 出家修行:离开家庭,专心修习佛法。

反义词

  1. 还俗:僧人放弃修行,回归世俗生活。
  2. 沉迷红尘:深陷世俗欲望,无法超脱。
  3. 争名逐利:热衷于功名利禄,与佛门清净相反。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他看破世事,最终遁入空门,不再理会人间烦恼。
    • 故事里的王子放弃王位,遁入空门,成为了一位僧人。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经历家庭变故后,他心灰意冷,选择遁入空门。
    • 古代许多文人因政治失意,最终遁入空门,寻求心灵解脱。
  3. 初中

    • 贾宝玉在《红楼梦》结尾遁入空门,象征他对世俗的彻底绝望。
    • 有些人因感情受挫,一时冲动想遁入空门,但出家并非逃避现实的方式。
  4. 高中及以上

    • 真正的“遁入空门”不仅是形式上的出家,更需内心真正放下执念。
    • 历史上不少名人在晚年选择遁入空门,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脱。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逃避责任”

    • ❌ 他工作压力大,想遁入空门,再也不上班了。(“遁入空门”是严肃的宗教行为,不是简单的逃避。)
  2. 误用为“隐居山林”

    • ❌ 他厌倦城市生活,遁入空门,去山里种田。(“遁入空门”特指出家,而非普通隐居。)
  3. 误用为“短暂休息”

    • ❌ 最近太累了,我想遁入空门,休息几天。(“遁入空门”是长期行为,不是短期放松。)

“遁入空门”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古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正确理解和使用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中文的丰富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

祝发空门是什么意思

祝发空门的读音祝发空门的读音为zhù fā kōng mén,其中zhù为第四声,fā为第一声,kōng为第一声,mén为第二声。祝发空门的含义"祝发空门"的含义是指剃发出家,遁入佛门。其中"祝发"表示剃发,即削发为僧或尼姑,而"空门"则指佛教的修行之门。整个成语表达了对于出家修行的决心和行动。祝发空门的典故"祝发空门"的典故源于古代佛教的修行者。在古代,佛教修行者常常选择剃发出家,以示对佛法的虔诚和修行之决心。他们认为通过剃发,可以断绝世俗的烦恼和欲望,专心致志地修行佛法。因此,"祝发空门"成为了一种象征佛教修行的成语。祝发空门的近义词遁入空门削发为尼削发为僧这些词语都表示出家修行的意思,与

10首描写念佛修行的经典诗词 探寻古人心灵净土的禅意诗篇

本文介绍了描写念佛的古诗词及其解析,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不同风格的诗作。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表现了念佛的主题和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文章分别介绍了不同诗篇的背景、意境和情感,以及它们与念佛的关联。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历代诗词中的僧衣意象解析 探寻袈裟背后的10首经典诗作与文化意蕴

袈裟之上的诗韵:历代诗词中的僧衣意象与文化意蕴僧衣,这一方简朴的布料,承载着千年佛门的清净与庄严。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僧衣不仅是出家人的外在标识,更成为寄托宗教情怀、人生感悟的重要意象。从王维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到苏轼的"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僧衣在诗词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唐代诗佛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位半官半隐的诗人,以僧衣般的清净心境描绘出辋川别业的幽静生活。诗中虽未直接出现"僧衣"二字,但"清斋"一词暗示着斋戒时的素净衣着,与僧侣修行生活相呼应。王维将僧衣所代表的精神境界融入山水田园,创造出空灵淡远的

10首描写梵音禅意的经典诗词 领略王维苏轼笔下的空灵境界

梵音入诗:禅韵悠远的文字般若梵音,原指佛陀说法之音,后泛指佛教诵经声、钟磬音等一切具有宗教神圣性的声音。当这种超越世俗的音声进入诗人的耳朵,便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激荡出绵延千年的回响。从王维辋川别业里的晨钟暮鼓,到苏轼赤壁江心的渔舟梵唱,诗人们以文字为媒介,将不可言说的宗教体验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审美意象,创造出中国文学中独具魅力的"梵音诗词"。盛唐诗人王维堪称梵音诗词的代表人物,其《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深山古寺的钟声穿越云雾,引导着诗人与读者共同进入一个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王维另一名作《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描写,同样营造出梵音回荡的意境。

描写道士的诗词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描写道士的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描绘了道士的生活、境界和形象,展示了道家的超然境界和淡泊名利的态度。同时,这些诗词也传达了作者对道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这些描写道士的古诗词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道家思想的关注和探索,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的选择。

关于和尚的诗词

关于和尚的诗词(第1篇)关于和尚的诗词,历来为中国古典文学所丰富。下面是我精心挑选的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每一首都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且都与和尚、佛门文化息息相关。我会为您逐一列出原文、作者及朝代,并进行适当的解析。满江红·和尚诗原文:山僧尽好居何在?乘风须过三山外。醉里不知谁是我,醒时惟见白云过。作者:释慧远(宋)解析:此诗出自宋代僧人释慧远。在满江红的背景里,描述了和尚超然世外,忘我尘缘的生活境界。“乘风”暗示着对修行之路的渴望,超越俗世的境界,“白云过”则象征着心如白云,无牵无挂。宿山寺原文:野寺荒林独掩扉,秋来人去少相依。夜深风静寺前月,惟有山僧独自归。作者:不详(唐)解析:此

10首描写古寺的经典诗词 探寻历代诗人笔下的方外之境与禅意人生

古寺梵音:历代诗人笔下的方外之境古寺,这一承载着千年佛道文化的精神场域,自魏晋南北朝起便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主题。当诗人们踏入那青苔斑驳的石阶,仰望飞檐斗拱间的悠悠白云,一种超越尘世的感悟便油然而生。古寺诗词不仅记录了古代建筑的庄严之美,更寄托了文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王维的《过香积寺》堪称唐代古寺诗的代表:"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这位"诗佛"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古寺的幽深意境。香积寺隐于云峰深处,古木参天,钟声杳渺,诗人寻声问路的过程,恰似参禅悟道的修行历程。王维将禅意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描写,创造出空灵淡远的艺术境界。杜甫的《山寺》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野寺残僧

削发披缁是什么意思

削发披缁的读音读音:xuē fà pī zī标注拼音:xuē/fà/pī/zī削发披缁的含义“削发披缁”是一个成语,表示出家人剃发为僧、身披僧衣的情景。其中,“削发”指的是剃除头发,是出家的一个重要仪式;“披缁”则是指披上僧衣,缁是黑色,代表僧人的服饰。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某人出家为僧,或者决心弃绝尘世,追求宗教或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削发披缁的典故“削发披缁”的典故源于古代佛教文化。在佛教中,剃发为僧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代表着舍弃世俗的欲望和牵挂,追求内心的清净和精神的解脱。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经典和传说,例如《法华经》中就有关于出家人剃发的记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这个成语

遁迹空门

遁迹空门的正确读音为“dùn jì kōng mén”,表示避开尘世烦恼,出家或隐居以追求清净无为的生活。源于佛教文化,这个成语被用于形容那些为了修行而选择出家或隐居的人。其近义词包括遁世隐居、归隐山林、脱离尘世等,反义词有涉世红尘、追名逐利、沉迷世俗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混淆与其他成语或词语的含义。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