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名匿迹

遁名匿迹:隐姓埋名的智慧与选择

读音

dùn míng nì jì

含义

  • :逃避、隐藏。
  • :名字、名声。
  • :隐藏、不显露。
  • :行踪、痕迹。
    整体含义:指隐藏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行踪,避免被人知晓或追踪。通常用于形容人主动选择低调生活,远离公众视野。

典故

  1.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时期,许多隐士因不满朝廷腐败,选择“遁名匿迹”,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如严光(严子陵)拒绝汉光武帝刘秀的征召,甘愿垂钓富春江,成为隐逸的代表。
  2. 《晋书·孙登传》
    魏晋名士孙登常年隐居苏门山,不言不语,以啸声表达心境。阮籍慕名拜访,他却始终“遁名匿迹”,最终只留下一声长啸,飘然离去。
  3. 《宋史·隐逸传》
    宋代林逋(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不娶,以“遁名匿迹”的方式追求精神自由,成为文人隐逸的典范。

近义词

  1. 隐姓埋名:隐藏身份,改用假名生活。
  2. 销声匿迹:完全消失,不再公开露面。
  3. 深居简出:减少外出,过封闭的生活。
  4. 避世离俗:逃避世俗,远离社会。

反义词

  1. 名扬四海:名声传遍天下。
  2. 抛头露面:公开露面,引人注目。
  3. 招摇过市:故意张扬,引人关注。
  4. 显山露水:刻意展示才能或财富。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童话里的仙女常常“遁名匿迹”,只在夜晚出现。(童话语境)
    • 小兔子躲进洞里,像“遁名匿迹”一样不让狐狸找到。(拟人化)
  2. 小学高年级

    • 为了躲避战乱,一家人“遁名匿迹”,搬到了偏远山村。(历史故事)
    • 侦探小说中,罪犯试图“遁名匿迹”,但最终被识破。(推理情节)
  3. 初中

    • 陶渊明辞官后“遁名匿迹”,过着“采菊东篱下”的生活。(古文联系)
    • 网络时代,有人因舆论压力选择“遁名匿迹”,注销社交账号。(现代场景)
  4. 高中及以上

    • 魏晋名士以“遁名匿迹”对抗政治黑暗,寄托精神自由。(文化分析)
    • 科技巨头退休后常“遁名匿迹”,转而投身慈善或科研。(社会现象)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自然现象
    ❌ “冬天来了,昆虫们遁名匿迹。”
    (应为“销声匿迹”,昆虫消失是自然规律,非主动隐藏。)
  2. 误用于短暂隐藏
    ❌ “他玩游戏时遁名匿迹,躲过了队友的追踪。”
    (游戏中的隐藏是战术行为,与成语的长期性不符。)
  3. 误用于褒贬错位
    ❌ “小偷遁名匿迹,警察束手无策。”
    (成语多含中性或褒义,此处应用“藏踪蹑迹”等贬义词。)
  4. 误用于非人主体
    ❌ “这家公司遁名匿迹,不再发布财报。”
    (主体应为个人,企业可用“偃旗息鼓”。)

总结: “遁名匿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精神的智慧,既是避世的选择,也是对自由的坚守。使用时需注意主体和语境的匹配,避免混淆其“主动隐匿”的核心意义。

遁名匿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古典诗词中的渔舟意象解析 探寻30首写渔舟的诗词及其隐逸文化意蕴

一叶渔舟天地间:古典诗词中的渔舟意象与文化意蕴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渔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意象。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更承载着文人墨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由境界的追求。从《楚辞》中的渔父到唐宋诗词中的渔舟唱晚,这一意象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符号。一、先秦两汉:渔舟意象的萌芽渔舟意象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楚辞·渔父》中记载了屈原与渔父的著名对话,其中渔父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里的渔父形象已超越普通劳动者,成为通达世事的智者象征。汉代乐府诗中也有渔舟的身影。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虽未直接描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

历代诗人如何用清风写尽千年情怀 关于风的诗词意象解析与经典作品赏析

文章主要描述了多首关于清风的诗词及其解析,展现了古诗词中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情感的感悟和追求。这些清风诗词描绘了清风的柔和、宁静、淡泊和超脱等意象,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清风带来的清新、舒适和宁静。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古人一样去感受清风的清凉与宁静,感受它所带来的自然与生命的美好与力量。此外,文章还从不同角度欣赏了与清风相关的古诗词,感受了诗人们对清风的独特描绘和感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清风在古诗词中的丰富意象和情感表达。整篇文章内容充实、有深度,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描写魏晋风格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魏晋风格的诗词,阐述了魏晋风格的特点和其艺术价值。通过赏析五篇关于魏晋风格诗词的文章,展示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以及他们对隐逸和自由的向往。这些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魏晋风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诗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古人的情怀和韵味。

杜门绝迹

本文介绍了成语“杜门绝迹”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描述的是人们为了寻求心灵宁静或远离尘世纷扰而采取的隐居行为。其源于古代隐士的生活,这些文人墨客选择远离社交,专心追求内心世界。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当使用场合、用法混淆及滥用成语等。

探寻古典诗词中的牧童意象 10首描写牧童的经典诗词赏析

本文主要是介绍古代诗词中描绘牧童的佳作。这些诗词的作者、朝代、内容和解析如下:本文所列举的牧童题材古诗词,生动描绘了牧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在田间地头放牧的悠闲自在。这些诗词的作者包括吕岩、李涉、白居易、萨都剌、司马光、郑清之、韦应物等著名诗人。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牧童的朴素生活、天真烂漫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牧童形象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形象,其形象在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些诗词通过描绘牧童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情趣和自然景色的美好。同时,这些诗词也让我们了

哺糟啜醨

本文介绍了成语“哺糟啜醨”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源自古代饮食文化,形容不择食,贪图吃喝,不辨好坏地一概接受。文章还强调了该成语的贬义色彩,提醒读者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需谨慎使用。

遁迹销声

遁迹销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jì xiāo shēng】,意思为隐匿形迹,不吭声,也就是消失或隐退。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为了避开纷扰而隐居。其典故出处包括《庄子》和《史记》。遁迹销声的近义词有隐姓埋名、销声匿迹、避世隐居等。反义词有显山露水、抛头露面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对象和语境不当等错误用法。以上是遁迹销声的详细介绍。

遁迹黄冠

遁迹黄冠是一个源于古代道教文化的成语,读音为dùn jì huáng guān,意指隐居深山并穿着黄色的道冠,代表隐居避世或出家为道士的生活方式。该成语的典故出处可追溯至《庄子》等古代文献。近义词包括隐居山林、遁世隐居等,反义词为显赫一时、追逐名利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混淆概念、使用不当场合和滥用词语等错误用法。例如,有人厌倦了尘世的纷扰,选择遁迹黄冠过上了隐居生活。

先学后教 读后感

先学后教 读后感(第1篇)先学后教 读后感先学后教,一种对于学习理念的描述,其本身便充满了深厚的内涵和无尽的启示。初读此书,我仿佛被一股清流所吸引,那便是它所传递的关于教育、关于学习的重要思想。在日益快节奏的生活中,对于如何科学地教授、如何高效地学习,成为越来越多人关心的话题。这本书的提出,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此书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先学后教”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书中以丰富的教育实例为基础,详细描述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书中最为吸引我的部分,是对于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重视。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