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销声

遁迹销声:隐退与沉寂的智慧

读音

dùn jì xiāo shēng

含义

  • :逃避、隐藏
  • :踪迹、行迹
  • :消除、消散
  • :声音、名声

整体含义:指隐居不出,不公开露面,销声匿迹。形容人主动或被动地退出公众视野,不再参与社会活动。

典故

  1. 《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长安学,通《春秋经》。王莽居摄,子康知将乱,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遁迹销声,隐于辽东。”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古人因政治动荡而选择隐退的情景。
  2. 《晋书·皇甫谧传》中记载:”(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遂遁迹销声,专心著述。”这里体现了学者为专注学问而远离世俗的抉择。
  3.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了唐代诗人贾岛的故事:”岛初为浮屠,名无本。后遇韩愈,遂还俗。然其性孤僻,不喜交游,常遁迹销声于山林间,苦吟诗句。”这反映了文人追求艺术境界而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

近义词

  1. 销声匿迹:完全隐藏起来,不再公开露面。
  2. 隐姓埋名:改换姓名,隐瞒真实身份。
  3. 深居简出:平日呆在家里,很少外出。
  4. 退隐山林:离开世俗,隐居在山林之中。
  5. 闭门谢客:关起门来,不再接待客人。
  6. 金盆洗手:比喻彻底退出某种行业或活动。

反义词

  1. 抛头露面:公开出现在众人面前。
  2. 招摇过市:故意在公众场合炫耀自己。
  3. 名扬四海:名声传遍各地。
  4. 显山露水:显露才能或财富。
  5. 出人头地:超出一般人,显露头角。
  6. 大红大紫:形容非常受宠或出名。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那只受伤的小鸟遁迹销声了好几天,今天终于又出现在我家院子里。
  2. 小明闯祸后遁迹销声了一整天,直到晚饭时才敢回家。
  3. 冬天来了,许多昆虫都遁迹销声,等待春天的到来。
  4. 这只调皮的猫咪每次犯错后就会遁迹销声,躲在床底下不出来。
  5. 我们班的”小书虫”最近遁迹销声,原来是在家专心准备朗诵比赛。

初中阶段例句

  1. 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手突然遁迹销声,让粉丝们十分想念。
  2. 考试失利后,他遁迹销声了整整一周,独自思考未来的方向。
  3. 那位隐居山林的画家遁迹销声多年,最近才被媒体重新发现。
  4. 网络暴力使得不少博主选择遁迹销声,远离社交平台。
  5. 这位科学家功成名就后遁迹销声,专心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高中阶段例句

  1. 在政治风波中,许多文人选择遁迹销声以保全性命和节操。
  2. 那位商业大亨在金融危机后遁迹销声,至今下落不明。
  3.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遁迹销声于田园之间。
  4. 这位黑客高手在完成惊天动地的网络攻击后遁迹销声,令各国安全部门束手无策。
  5. 古代不少隐士遁迹销声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大学及以上例句

  1. 在数字时代,想要真正遁迹销声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会留下电子足迹。
  2. 那位诺贝尔奖得主获奖后遁迹销声,拒绝一切媒体采访和商业活动。
  3. 有些艺术家在创作巅峰期突然遁迹销声,往往是为了突破自我寻找新的灵感。
  4. 在极权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被迫遁迹销声,但他们的思想却在地下流传。
  5. 这位传奇投资人遁迹销声十年后重现江湖,带来了颠覆性的投资理论。

错误用法

  1. 错误场景:用于形容物体的自然消失

    • 错误例句:太阳落山后,阳光渐渐遁迹销声了。
    • 解析:此成语专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不能用于无生命物体。
  2. 错误场景:用于短暂的离开

    • 错误例句:我去洗手间遁迹销声五分钟。
    • 解析:成语含有长期或彻底隐退的意味,不适用于短暂离开。
  3. 错误场景:用于褒义场合

    • 错误例句:这位明星遁迹销声的行为真是令人敬佩。
    • 解析:虽然不完全是贬义,但通常带有消极或无奈的色彩,不宜用于纯粹褒义场合。
  4. 错误场景:用于被迫的明显消失

    • 错误例句:小偷被警察追得遁迹销声
    • 解析:此情形应使用”逃之夭夭”等词,”遁迹销声”更多是主动或有计划的隐退。
  5. 错误场景:用于群体行为

    • 错误例句:整个班级遁迹销声,不去参加运动会。
    • 解析:此成语通常形容个体行为,不适用于群体集体行动。
  6. 错误场景:与具体地点连用

    • 错误例句:他遁迹销声到了图书馆。
    • 解析:成语本身已包含”去往某处隐藏”的意思,不需再加地点状语。

你可能感兴趣

不露锋芒

不露锋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lù fēng máng,意指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或实力,保持低调,不张扬。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策略,也反映了君子的处世之道。不露锋芒的近义词有含蓄内敛、韬光养晦等。然而,在某些需要展示能力的场合中,过于保守的不露锋芒可能会阻碍个人发展。同时,不露锋芒与骄傲自大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应明确区分。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不露锋芒的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

殚精竭虑

本文介绍了成语“殚精竭虑”的读音、含义、典故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意为用尽心思、费尽心力地思考或谋划某事,强调了极度用心和努力。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描述了司马相如在文学创作中的努力。文章还列举了殚精竭虑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使用殚精竭虑的例句。同时提醒读者,虽然殚精竭虑是褒义词,但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合理运用,避免滥用。

蹈矩循彟

“蹈矩循彟”是一个成语,遵循规矩、遵循法度之意。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人应遵守规矩和法度,常用来形容人行为端正。其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近义词包括规行矩步、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等。反义词为逾规越矩、放纵不羁、胡作非为等。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避免在需要创新和突破的场合过度强调,以及过于严肃或拘谨的误用。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藏锋敛颖

藏锋敛颖是一个成语,读音清晰,含义为隐藏才智、不露锋芒。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这个成语强调人在处理事情时应不张扬、善于隐藏实力和才智。其近义词包括不露声色、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等,反义词则是锋芒毕露、炫耀才华、显山露水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语境和避免误解其含义和用法。

博闻多识

博闻多识是一个成语,意为学识广博,知识丰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礼记·大学》。该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其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褒义色彩,避免用错场合或用错对象。例如,不应将“博闻多识”用来形容只是表面上涉猎广泛但没有深入研究的人。同时,在评价一个人时,应综合考虑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道德品质等方面。博闻多识的人经常通过阅读、学习、经历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伯乐相马

伯乐相马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马匹鉴赏和评价的成语,含义是比喻具有专业眼光和独到见解的人能够准确鉴别和评价事物,尤其擅长发掘具有潜力和价值的事物。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伯乐相马近义词如慧眼识珠等,反义词则包括盲目从众等。这个成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人才挑选、艺术鉴赏、商业领域等。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造成误解或争议。

包羞忍耻

包羞忍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o xiū rěn chǐ",意指能够承受羞辱和耻辱,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常用于形容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不屈不挠的人。包羞忍耻的近义词包括忍辱负重、逆境自强和坚忍不拔等。相反,自暴自弃、轻易放弃和骄傲自满等则是其反义词。在使用包羞忍耻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包羞忍耻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

博识多通

本文介绍了成语“博识多通”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以及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通晓多种学问或技能。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和用法,并提供了相关的例句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餐霞饮景

“餐霞饮景”是一个源自古代道家和隐士修行生活的成语,读音为cān yá yǐn jǐng,形容隐居山林,以天地为食,与自然为伴的生活方式,表达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与宁静的境界。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修行者的传说。近义词包括“餐风饮露”和“隐居山林”等,反义词则是“繁华喧嚣”和“追名逐利”。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与自然环境和清静生活方式相关的情况,但在不恰当的语境中可能会被误用。例如描述吃饭的场景或与自然无关的活动等。正确使用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