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古今

博览古今: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智慧之窗

读音

bó lǎn gǔ jīn

含义

“博览古今”这一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含义:

  • :广泛、众多,指涉猎范围宽广
  • :观看、阅读,表示主动的认知行为
  • :古代、过去,代表历史知识
  • :现代、当前,指代现实情况

整体含义指广泛阅读古代和现代的书籍,形容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这个成语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的广度,更是时间维度上的贯通能力,能够将历史智慧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典故

  1. 《后汉书·班固传》记载:”固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班固博览群书、贯通古今的形象成为这一成语的早期典范。
  2. 《晋书·皇甫谧传》中描述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他虽身体羸弱却手不释卷,最终成为通晓古今的大儒。
  3. 宋代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写道:”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惟书之益,智取不竭,用之不弊,贤不肖之所得各随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这段文字生动体现了博览群书的价值。
  4. 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强调博览的同时也要有辨别能力,才能真正贯通古今。

近义词

  1. 博古通今:同样指通晓古今之事,但更强调”通”的深度理解
  2. 学贯中西:知识范围扩展到东西方文化,空间维度更广
  3. 满腹经纶:形容人学问大,有治国才能,侧重知识的应用价值
  4. 见多识广:强调经验丰富,见识广阔,但不特指书本知识
  5. 殚见洽闻:指见闻广博,无所不知,语出《汉书》

反义词

  1. 孤陋寡闻: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2. 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3.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4. 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
  5.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王老师博览古今,课堂上总能讲出有趣的历史故事。(三年级)
  2. 爸爸的书房里有很多书,他真是个博览古今的人。(四年级)
  3. 我们要多读书,争取长大后也能博览古今。(五年级)
  4. 《百科全书》帮助我博览古今,了解世界的奥秘。(六年级)

初中阶段例句

  1. 这位历史教授博览古今,对各个朝代的典章制度都如数家珍。(初一)
  2. 通过博览古今,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初二)
  3. 博览古今的学识让他在辩论赛中总能引经据典,令人信服。(初三)
  4. 图书馆是博览古今的最佳场所,我每周都会去那里度过周末时光。(初三)

高中阶段例句

  1. 真正博览古今的学者,不仅熟知典籍,更能将古代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高一)
  2. 在撰写论文时,博览古今的阅读习惯使我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高二)
  3. 这位国学大师博览古今,却从不炫耀,总是谦逊地说自己只是”略知一二”。(高三)
  4. 博览古今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培养我们全面看问题的能力。(高三)

大学及以上例句

  1. 钱钟书先生博览古今,其著作《管锥编》展现了惊人的知识储备和联想能力。
  2. 在全球化时代,博览古今还应包括对世界各文明经典的广泛涉猎。
  3. 真正的智库专家需要博览古今,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4. 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博览古今,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巧妙结合。

生活场景例句

  1. 爷爷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一生博览古今,是我们家的”活字典”。
  2. 作为导游,博览古今的知识储备使我能够生动地讲解每一处景点的历史渊源。
  3. 在人工智能时代,博览古今的人文素养将成为人类区别于机器的关键优势。
  4. 这本杂志的专栏作家博览古今,每篇文章都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错误用法

  1. 错误场景:用于形容短暂浏览

    • 错误例句:我在书店博览古今地翻了几本书。
    • 解析:”博览古今”强调长期、系统的广泛阅读,不能用于描述短暂、表面的浏览行为。
  2. 错误场景:用于单一领域知识

    • 错误例句:张工程师博览古今,对机械设计的所有理论都很熟悉。
    • 解析:成语特指跨越古今的广泛知识,单一专业领域的精通不适用此表述。
  3. 错误场景:用于贬义语境

    • 错误例句:他整天博览古今,却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懂。
    • 解析:成语本身含褒义,不应与负面评价搭配使用。
  4. 错误场景:用于非知识获取行为

    • 错误例句:通过这次旅行,我博览古今,收获很大。
    • 解析:虽然旅行可以增长见识,但成语特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不能混用。
  5. 错误场景:用于短期学习成果

    • 错误例句:考前突击一周,我也能博览古今
    • 解析:成语暗示长期积累的过程,与短期突击行为相矛盾。
  6. 错误场景:用于单一媒介获取信息

    • 错误例句:通过刷短视频,我现在博览古今了。
    • 解析:碎片化、单一渠道的信息获取难以达到”博览古今”的深度和广度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雨夜的现代诗词

这组文章汇集了五篇关于描写雨夜的现代诗词及其解析和感悟。这些诗词分别来自不同的朝代和作者,包括唐代白居易、宋代陆游、明代唐寅和现代诗人。文章通过现代诗和古风诗的对比,展现了雨夜这一富有情感和哲理的题材在古今诗词中的不同表达和演绎。这些诗词借助雨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情感和思考,展现了雨夜的美丽、深沉与静谧。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风诗,雨夜都是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内心共鸣与思考的题材。文章呼吁我们继续探索和表达这一题材,让雨夜之诗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今诗人对情感与思考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表达。

描写知识的古诗词

这段摘要描述了五篇关于描写知识的古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知识的价值和魅力。文章通过解读诗词,展现了知识之博大精深、无穷无尽的特点,以及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探索所获得的智慧和收获。同时,文章也延伸了古诗词中对于知识的思考,强调在当今社会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将古人的智慧和哲理融入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思考,拓展视野和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博古通今

博古通今是一个成语,意为既了解古代知识又通晓现代事情,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其来源于古代,常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的人。博古通今的拼音为bó gǔ tōng jīn。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贯通古今、博学多才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一知半解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避免滥用或误用。本文通过介绍博古通今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掌握今的拼音jīn 解析汉字今的笔顺含义及10个常用成语

本文介绍了汉字“今”的拼音、部首、笔顺、详细解析以及含义。包括其作为时间词汇的用法,如“现在”、“现代”,以及与“古”相对的用法。此外,“今”还表示当前的年份、时间等。同时,“今”也可以作为指示代词,表示“此、这”。本文还探讨了“今”的通假含义和其他衍生含义。

如何成为博物多闻的人 5个方法助你通晓古今见多识广

“博物多闻”是一个成语,意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源自《论语·阳货》中的理念,强调人的知识面广,对各领域都有所涉猎和掌握。近义词如博学多才、博古通今等,反义词如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单纯形容外貌或性格特点,或与贬义词混淆使用。正确用法是强调其知识面广或涉猎广泛的特点。

如何理解成语博物洽闻的含义及其正确用法

“博物洽闻”是一个成语,意为知识广博,见多识广。源于古代对知识分子广博知识和丰富阅历的要求。表示一个人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能处理复杂问题。其近义词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使用时需避免滥用、不用于形容事物、避免与近义词混用,并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察今知古是什么意思

察今知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 jīn zhī gǔ。其含义为通过观察现在来理解古代,体现了从现代现象中汲取历史智慧和规律的理念。该成语源自《汉书·贾谊传》中的名言,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察今知古的近义词有鉴往知今、观今宜鉴古等,反义词包括断章取义、厚今薄古等。通过察今知古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决策的背景和意义,尤其在文学、考古、企业管理、政治决策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然而,要避免错误使用,不应忽视历史教训和经验。

博识多通是什么意思 如何成为学识渊博且融会贯通的人

本文介绍了成语“博识多通”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以及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通晓多种学问或技能。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和用法,并提供了相关的例句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如何成为博闻多识的人 5个提升学识的关键方法与经典例句

博闻多识是一个成语,意为学识广博,知识丰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礼记·大学》。该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其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褒义色彩,避免用错场合或用错对象。例如,不应将“博闻多识”用来形容只是表面上涉猎广泛但没有深入研究的人。同时,在评价一个人时,应综合考虑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道德品质等方面。博闻多识的人经常通过阅读、学习、经历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关于博学诗词

关于博学诗词(第1篇)博学诗词的探秘之旅一、引言在博大的中国诗词之海中,涌现了众多描绘博学之士、探讨博学诗词的篇章。它们既是智慧的结晶,又是古人心灵之声的流淌。在此,我们试图遨游这片文学的海洋,挖掘出一些饱含智慧的博学诗词。二、博学诗词全篇1.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宋代)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析:此诗强调了学问的积累与博学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躬身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2. 《劝学诗》- 杜甫(唐代)原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之久矣其功自成,何事不能成乎?解析:此诗表达了博学的重要性,强调了广泛涉猎和长期积累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