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识多通

博识多通:学识渊博,通达事理

读音

bó shí duō tōng

含义

“博”指广博、广泛;”识”指知识、见识;”多”表示数量大;”通”意为通达、贯通。整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对各种事物都有深入的理解和通达的见解。

具体含义是指一个人不仅知识面广,而且能够融会贯通,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认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人通常思维开阔,见解独到,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典故

  1. 《后汉书·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识多通,时称通儒。”这是关于东汉学者杜林的记载,他跟随张竦学习,成为当时著名的通儒。
  2. 《晋书·王接传》:”接学虽博通,特精《礼》《传》。”记载了晋代学者王接博学多才,尤其精通《礼记》和《左传》。
  3. 《南史·刘孝标传》:”孝标博识多通,家贫不能自振,乃著《辨命论》以寄其怀。”讲述了南朝刘孝标虽然博学多才,但因家境贫寒而不得志的故事。
  4. 宋代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写道:”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这段文字虽未直接使用”博识多通”四字,但表达了类似的境界——只有博学多识且融会贯通的人,才能达到”辞达”的境界。

近义词

  1.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种才能。
  2. 见多识广: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3. 学贯中西: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各种知识。
  4. 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经纶指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5. 通今博古: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6.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7. 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8. 无所不通: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广博。

反义词

  1. 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2. 才疏学浅:才能不高,学识浅薄。
  3. 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4.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5.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6. 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
  7. 胸无点墨:形容读书太少,文化水平极低。
  8.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张老师博识多通,能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奇怪问题。
  2. 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博识多通,知道很多有趣的故事。
  3. 这本百科全书编得很好,真是博识多通的好帮手。
  4. 我们班的小明博识多通,大家都叫他”小博士”。
  5. 参观科技馆时,讲解员阿姨博识多通的介绍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初中阶段例句

  1. 语文老师博识多通,从一首诗能讲到历史、地理和哲学。
  2. 要成为博识多通的人,必须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3. 这位科学家的演讲博识多通,把复杂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4. 在知识竞赛中,博识多通的选手往往能取得好成绩。
  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教导我们博识多通的方法。

高中阶段例句

  1. 真正博识多通的学者,往往能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
  2. 他的论文博识多通,引用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多方面资料。
  3.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博识多通比专精一艺更具优势。
  4.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博识多通的复合型人才。
  5. 这位教授博识多通,在多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大学及以上例句

  1. 钱钟书先生博识多通,其学术视野横跨中西,纵贯古今。
  2. 在跨学科研究中,博识多通的学者往往能提出创新性的见解。
  3.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博识多通的典范,集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于一身。
  4. 当代学术研究既需要专业深度,也需要博识多通的广度。
  5. 这位院士博识多通,其学术报告总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错误用法

  1. 错误场景:形容一个人只是死记硬背了很多知识,但不理解其含义。

    • 错误例句:他虽然背下了整本词典,博识多通,但不会实际运用。
    • 解析:”博识多通”强调的不仅是知识量,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贯通,单纯死记硬背不符合这个成语的含义。
  2. 错误场景:形容一个人只在单一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

    • 错误例句:这位数学教授在拓扑学领域博识多通。
    • 解析:成语强调的是跨领域的广博知识和融会贯通,单一领域的专精应用”学有专长”更合适。
  3. 错误场景:形容物品或非人类事物。

    • 错误例句:这台电脑存储了大量信息,真是博识多通。
    • 解析:成语专门用于形容人的学识和见解,不能用于物品。
  4. 错误场景:形容短暂的知识展示。

    • 错误例句:他在知识竞赛中答对了几道题,显得博识多通。
    • 解析:成语描述的是一种长期积累形成的素养,不是一时的表现。
  5. 错误场景:与负面评价连用。

    • 错误例句:他博识多通,但从不与人分享知识。
    • 解析:成语本身带有褒义,与负面描述搭配会造成语义矛盾。
  6. 错误场景:形容知识面广但见解平庸。

    • 错误例句:这位学者博识多通,但观点毫无新意。
    • 解析:”通”字本身就包含见解通达的意思,与见解平庸矛盾。
  7. 错误场景:用于形容儿童。

    • 错误例句:这个五岁的孩子能背很多古诗,真是博识多通。
    • 解析:成语通常用于形容经过长期积累的成年人,儿童的知识积累用”聪明好学”更合适。
博识多通.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博闻多识

博闻多识是一个成语,意为学识广博,知识丰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礼记·大学》。该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其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褒义色彩,避免用错场合或用错对象。例如,不应将“博闻多识”用来形容只是表面上涉猎广泛但没有深入研究的人。同时,在评价一个人时,应综合考虑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道德品质等方面。博闻多识的人经常通过阅读、学习、经历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是一个成语,原指气派大度的人家,现用来形容人的修养、学识、风度等都非常出色,或形容家庭环境优雅有品位。出自《庄子·外物》篇,典故意为在气派大度的人面前若自身修养不够则会显得可笑。其近义词包括大家风范、雅人深致等,反义词为小家子气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注意语境搭配和用词准确性。大方之家的风范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家庭摆设、学识修养等方面。

博古通今

博古通今是一个成语,意为既了解古代知识又通晓现代事情,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其来源于古代,常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的人。博古通今的拼音为bó gǔ tōng jīn。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贯通古今、博学多才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一知半解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避免滥用或误用。本文通过介绍博古通今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博闻强记

博闻强记是一个成语,读音bó wén qiáng jì。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为博学多闻、记忆力强,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记忆力出众。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学者需要具备广博知识和出色记忆力的学术要求。博闻强记的出处可以在古代文献如《论语》、《史记》中找到。其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当使用场合、用错对象、乱用搭配以及误解含义。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洽博多闻是什么意思

“洽博多闻”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渊博,知识面广,涉猎众多领域。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可以从字面意义理解其含义。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则是孤陋寡闻、学识浅薄等。在用法上,需要注意场合和词义,避免误用和与其他词语混淆。该成语在描述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方面非常贴切,常用于形容学术领域的专家或广泛涉猎知识的人。

单见浅闻

单见浅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ān jiàn qiǎn wén",意指见识不广,只看到表面现象,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它的近义词包括孤陋寡闻、见识浅薄、目光短浅、知之甚少等,反义词则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远见卓识、洞察秋毫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与“见识广泛”等概念混淆,并避免在语境不恰当的情况下使用。

长材茂学

长材茂学是一个成语,意为具有高超的才能和丰富的学识。其来源于古代文献,由“长才”和“茂学”两个词语合并而来。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才能和学识方面都十分出色。其近义词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等,反义词如才疏学浅、平庸无能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解,以及注意语境。长材茂学的错误用法包括不与其他成分混用等。该成语在描述学术领域杰出人士时十分恰当。

多文强记

多文强记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记忆力,能够迅速学习和记住大量信息。该成语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用以描述知识渊博、记忆力强的人。多文强记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博闻强识、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等。反义词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浅尝辄止。使用多文强记时需注意适用范围和语境,避免错误的用法,如用词不当、滥用形容词等。

博物洽闻

“博物洽闻”是一个成语,意为知识广博,见多识广。源于古代对知识分子广博知识和丰富阅历的要求。表示一个人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能处理复杂问题。其近义词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使用时需避免滥用、不用于形容事物、避免与近义词混用,并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