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羞忍耻:忍辱负重的智慧
读音
bāo xiū rěn chǐ
含义
“包羞忍耻”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包:包容、承受
- 羞:羞耻、耻辱
- 忍:忍耐、忍受
- 耻:耻辱、羞耻
整体含义是指能够忍受耻辱和羞辱,形容一个人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胸怀,能够在遭受羞辱时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轻易发作或报复。这种品质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修养和智慧的表现。
典故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面对无赖的挑衅,他选择从对方胯下爬过而不与之争斗。后来韩信成为大将军,有人问他为何当初能忍受如此羞辱,韩信回答:”当时我若杀了他,不过是一时之快,却会毁掉自己的前程。”这个故事生动体现了”包羞忍耻”的精神。 - 《左传·宣公十五年》:
晋国大夫士会面对楚国的羞辱,选择忍辱负重,最终为国家争取到了和平。他说:”忍一时之辱,可免万民之灾。”这种以大局为重的态度也是”包羞忍耻”的典范。 - 《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出使西域时,面对当地人的轻慢和侮辱,他不动声色,最终以智慧和勇气赢得了尊重,完成了使命。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正是”包羞忍耻”的体现。
近义词
-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 含垢忍辱:忍受污蔑和耻辱
- 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忍辱负重
- 忍气吞声: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发作
- 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
反义词
- 睚眦必报: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
- 忍无可忍:再也无法忍受
- 怒发冲冠:愤怒到极点
- 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手段回击对方
- 意气用事:凭一时情绪冲动行事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 小明被同学取笑后没有生气,而是包羞忍耻,继续专心学习。
- 面对失败,我们要学会包羞忍耻,不要轻易放弃。
- 老师教导我们,有时候包羞忍耻比立即反击更需要勇气。
- 小华被冤枉了,但他选择包羞忍耻,相信真相总会大白。
- 在比赛中失利后,队员们包羞忍耻,更加刻苦训练。
中学阶段例句
- 越王勾践包羞忍耻,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
- 面对竞争对手的恶意中伤,公司高层决定包羞忍耻,用实力证明自己。
-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都曾包羞忍耻,最终成就非凡事业。
-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包羞忍耻反而能化解矛盾。
- 韩信包羞忍耻的故事告诉我们,小不忍则乱大谋。
高中及以上阶段例句
- 在外交场合,有时需要包羞忍耻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
- 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受伤,而是能够包羞忍耻,在逆境中成长。
-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后包羞忍耻,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 在商业竞争中,包羞忍耻的智慧往往比正面冲突更有成效。
- 面对网络暴力,名人有时需要包羞忍耻,不让情绪影响判断。
文学性例句
- 他如古松般挺立,包羞忍耻,静待春风化雨时。
- 岁月长河中,多少英雄包羞忍耻,只为心中不灭的理想。
- 包羞忍耻非怯懦,实乃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
- 在这尔虞我诈的官场,他学会了包羞忍耻的生存智慧。
- 她将泪水咽下,包羞忍耻,只为守护家人的平安。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胆小怕事的行为
- 错误例句:面对抢劫犯,他包羞忍耻地交出了钱包。
- 解析:这种情况下应该用”胆小怕事”或”畏缩不前”,”包羞忍耻”带有积极意义,不适用于被动受害的场景。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没有原则的妥协
- 错误例句:为了升职,他对上司的侮辱包羞忍耻,毫无底线。
- 解析:”包羞忍耻”是主动选择的高尚行为,不是无原则的妥协或讨好。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长期忍受家庭暴力
- 错误例句:她多年来包羞忍耻,默默承受丈夫的家暴。
- 解析:这种情况应该用”逆来顺受”,”包羞忍耻”不适用于非自愿的长期受害。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对不公正现象的默许
- 错误例句:面对社会不公,我们不能包羞忍耻,应该勇敢发声。
- 解析:这里用”忍气吞声”更合适,”包羞忍耻”不适用于对公共事务的态度。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对明显违法行为的容忍
- 错误例句:公司对员工的违法行为包羞忍耻,不予举报。
- 解析:这种情况应该用”包庇纵容”,”包羞忍耻”不适用于违法行为的容忍。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韩信胯下之辱诗词
描写韩信胯下之辱诗词(第1篇)描写韩信胯下之辱的古诗词并不多见,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故事和诗词创作的角度出发,创作或摘录一些相关的诗词。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一篇包含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的文章:胯下之辱赋一、诗文《忍辱记》汉朝风骨韩信强,胯下之辱志气藏。忍得一时世间笑,方显英雄本色长。《忍辱行》昔日韩信受辱胯,忍痛负重志气大。终日磨砺心如铁,一朝功成天下夸。二、作者与朝代上述两首诗的作者与朝代并不详实,但它们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是对韩信胯下之辱的文学化描述。三、解析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生平事迹被广泛传颂。其中,“胯下之辱”是韩信早年经历的一段艰难时光。据传,韩信年少时
抱火卧薪
抱火卧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huǒ wò xīn。这个成语意味着处于极度危险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事故,比喻人的行为或环境危险至极,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其典故源自古代寓言中的火灾事故。抱火卧薪的近义词有危如累卵、险象环生等。反义词为安然无恙、稳如磐石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抱火卧薪的错误用法示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极度危险的环境或行为,需引起注意。
长虑却顾
长虑却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ǎng lǜ què gù。它表示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同时,也顾及眼前的利益和情况,强调全面、周密的思考和计划。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军事战略思想,并可以在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关典故和出处。其近义词包括深思熟虑、远见卓识等,反义词则包括草率行事、目光短浅等。在实际应用中,长虑却顾涉及决策、规划、设计、投资、外交等领域。错误用法是忽略全面、周密思考的重要性,只关注眼前或长期利益而忽视另一方。
不赏之功
“不赏之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ǎng zhī gōng,指不经过奖赏就能获得功劳或成就。它用来形容个人或团队完成任务时的出色表现,体现了超凡实力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历史故事,如韩信背水一战等。其近义词有“无私奉献”、“功绩卓著”等,反义词包括“贪图虚名”、“追求私利”等。在正确使用语境下,不赏之功是对个人或团队的高度赞扬,错误用法会误导其真正的含义和价值。
殚精竭虑
本文介绍了成语“殚精竭虑”的读音、含义、典故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意为用尽心思、费尽心力地思考或谋划某事,强调了极度用心和努力。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描述了司马相如在文学创作中的努力。文章还列举了殚精竭虑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使用殚精竭虑的例句。同时提醒读者,虽然殚精竭虑是褒义词,但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合理运用,避免滥用。
遁迹销声
遁迹销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jì xiāo shēng】,意思为隐匿形迹,不吭声,也就是消失或隐退。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为了避开纷扰而隐居。其典故出处包括《庄子》和《史记》。遁迹销声的近义词有隐姓埋名、销声匿迹、避世隐居等。反义词有显山露水、抛头露面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对象和语境不当等错误用法。以上是遁迹销声的详细介绍。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杜门不出
杜门不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mén bù chū,意思是关上门,不出门,形容一个人长时间闭门不出,不参与社交活动或公共事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隐士,他们因厌倦世俗或追求艺术而闭门不出。其近义词有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深居简出等,反义词有游走四方、往来频繁、出门奔波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错误的场合使用,以免产生误解。
财殚力痡
财殚力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i dān lì pū,表示财力和精力都已耗尽的状态。其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用以描述秦国攻打晋国时国力耗尽的情景。该成语形容人或团体在某事上竭尽全力,无法再维持的状态。其近义词包括筋疲力尽、疲惫不堪等,反义词则是精力充沛、生机勃勃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不随意滥用,并需与其他相近成语仔细区分。文中还包含了多个关于财殚力痡的例句,以助于理解其用法和含义。
不露锋芒
不露锋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lù fēng máng,意指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或实力,保持低调,不张扬。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策略,也反映了君子的处世之道。不露锋芒的近义词有含蓄内敛、韬光养晦等。然而,在某些需要展示能力的场合中,过于保守的不露锋芒可能会阻碍个人发展。同时,不露锋芒与骄傲自大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应明确区分。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不露锋芒的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