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桑门

遁迹桑门

读音

dùn jì sāng mén

含义

  • 遁迹:隐藏行踪,避开世俗。
  • 桑门:梵语“沙门”的音译,指佛教僧侣。
    “遁迹桑门”指隐居寺庙,远离尘世纷扰,多形容因避世或失意而出家为僧。

典故

  1. 《晋书·艺术传》:东晋高僧支遁(字道林)因不满朝政腐败,隐居剡山,研习佛法,成为“遁迹桑门”的典型。
  2. 《南史·隐逸传》:南朝梁代文人刘孝标仕途受挫后“遁迹桑门”,在寺院中著书立说。
  3. 唐代诗僧皎然:他在《答李季兰》诗中写道“遁迹桑门心自远”,表达对世俗的超脱。

近义词

  1. 皈依佛门:正式成为佛教徒,侧重信仰层面。
  2. 削发为僧:强调剃度出家的具体行为。
  3. 避世离俗:泛指隐居,不特指出家。

反义词

  1. 争名逐利:热衷功名利禄,与避世相反。
  2. 红尘浪荡:沉溺世俗享乐,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出家前的状态。
  3. 宦海浮沉:在官场中挣扎,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

例句

小学阶段

  1. 爷爷说,古代有些人遇到困难会“遁迹桑门”,就像故事里的大师。(三年级)
  2. 这幅画中的老僧“遁迹桑门”,在深山里种菜念经。(四年级)

中学阶段

  1. 陶渊明宁可归隐田园也不“遁迹桑门”,体现了他独特的处世哲学。(初一)
  2. 柳宗元被贬后曾想“遁迹桑门”,最终选择在山水间寻找慰藉。(初二)
  3. 《红楼梦》的贾宝玉看破红尘后“遁迹桑门”,是对封建家族的彻底叛逆。(初三)

高中及以上

  1. 李叔同中年“遁迹桑门”,从风流才子变为弘一法师,堪称传奇。(高一)
  2. 白居易晚年“遁迹桑门”的倾向,反映了他对政治失望后的精神寄托。(高二)
  3. 苏轼“遁迹桑门”未果,却在佛理中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高三)

文学化用例

  1. 乱世中,多少文人墨客“遁迹桑门”,将悲愤化作晨钟暮鼓。
  2. 他“遁迹桑门”并非看破红尘,而是对肮脏仕途的沉默抗议。

错误用法

  1. 混淆对象

    • ❌“公司破产后,他遁迹桑门去道观修行。”(“桑门”特指佛教,道观应为“遁入空门”)
  2. 滥用字面

    • ❌“周末我遁迹桑门,关掉手机睡了一天。”(非出家行为,宜用“与世隔绝”)
  3. 情感错位

    • ❌“她遁迹桑门,专心备考研究生。”(避世≠专注学习)
  4. 时代错位

    • ❌“智能手机让现代人难以遁迹桑门。”(古代宗教行为,不宜套用现代科技场景)

小知识:与“遁迹桑门”相关的成语还有“剪发杜门”(断绝社交),但后者不强调出家,而是自我封闭。

你可能感兴趣

古诗词中的10种"懒"态美学 探寻文人墨客笔下的闲适生活与精神追求

本文介绍了描写懒的古诗词的几篇文章,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古诗词中懒的情感表达。这些古诗词描绘了冬日暖阳下的慵懒、春日里的懈怠、闲适生活的慵懒与自在等情境。通过解析不同诗人的作品,展现了古人对于懒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古诗词时,能够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慵懒和恬淡,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

10首描写梵音禅意的经典诗词 领略王维苏轼笔下的空灵境界

梵音入诗:禅韵悠远的文字般若梵音,原指佛陀说法之音,后泛指佛教诵经声、钟磬音等一切具有宗教神圣性的声音。当这种超越世俗的音声进入诗人的耳朵,便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激荡出绵延千年的回响。从王维辋川别业里的晨钟暮鼓,到苏轼赤壁江心的渔舟梵唱,诗人们以文字为媒介,将不可言说的宗教体验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审美意象,创造出中国文学中独具魅力的"梵音诗词"。盛唐诗人王维堪称梵音诗词的代表人物,其《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深山古寺的钟声穿越云雾,引导着诗人与读者共同进入一个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王维另一名作《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描写,同样营造出梵音回荡的意境。

10首描写闲适生活的古典诗词 探寻中国文人无事之诗中的悠然境界

无事之诗: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适美学"无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简单的"没有事情",而是一种超脱功利、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在古典诗词中形成了独特的"无事"主题,展现了文人雅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文选取唐宋时期几位代表性诗人的"无事"诗词,解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美学价值。王维《酬张少府》朝代:唐代作者: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解析:此诗展现了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生活状态。"万事不关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世俗纷扰的主动疏离。"松风"、"山月"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空灵意境,"解带"、"弹琴"的动作描写则体现了身心

探索中国古典诗词中孤舟意象的10种情感表达 从孤独到超然的诗意解读

孤舟意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孤独与超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孤舟"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漂泊无依的孤独、宦海沉浮的感慨,或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这一意象多见于唐宋诗词,承载着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以下选取几首经典诗词,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学解析,探讨"孤舟"的丰富内涵。1. 柳宗元《江雪》朝代:唐代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 此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幅空寂的寒江独钓图。"孤舟"与"独钓"相呼应,既是诗人政治失意后孤高傲世的写照,也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渔翁的形象实为柳宗元的精神化身,在冰雪世界中坚守内心的纯净。2

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chè dà wù,表示对某事情或道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洞察。它源于佛教修行,是修行者达到的最高境界。该成语强调了人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对人生或某个道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它的近义词包括顿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等,反义词有执迷不悟、懵懂无知、半知半解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大彻大悟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成语的恰当使用。

描写解惑的诗词

以下是提供的描写解惑的诗词的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解惑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列举不同古诗词,解析了诗词中的智慧与启示。这些古诗词以不同的方式和背景表达了对于解惑的追求和感悟,有的描绘自然景色,有的抒发情感,有的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词,可以感受到诗人们面对困惑时的态度和心境,也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去面对自己的困惑与挑战。在解惑的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用智慧去思考和探索,就能找到答案,解开内心的困惑,找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

10首描写水果的经典诗词赏析 从唐诗到清诗品味果香里的诗意人生

诗词中的果:从枝头到笔尖的甘美流转水果,这一自然的馈赠,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们或象征季节更迭,或寄托人生况味,或单纯描绘自然之美,在诗词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串串甘美的印记。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品味那些描写水果的经典诗词。唐代:盛世中的果香四溢《荔枝》 杜牧(唐)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解析: 此诗以杨贵妃嗜食荔枝的典故,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荔枝作为南方水果,需要快马加鞭运送至长安,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诗中“妃子笑”三字,既写出了杨贵妃见到荔枝时的喜悦,也暗含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的批判。《樱桃》 白居易(唐)原文: "含桃最

10首描写古寺的经典诗词 探寻历代诗人笔下的方外之境与禅意人生

古寺梵音:历代诗人笔下的方外之境古寺,这一承载着千年佛道文化的精神场域,自魏晋南北朝起便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主题。当诗人们踏入那青苔斑驳的石阶,仰望飞檐斗拱间的悠悠白云,一种超越尘世的感悟便油然而生。古寺诗词不仅记录了古代建筑的庄严之美,更寄托了文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王维的《过香积寺》堪称唐代古寺诗的代表:"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这位"诗佛"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古寺的幽深意境。香积寺隐于云峰深处,古木参天,钟声杳渺,诗人寻声问路的过程,恰似参禅悟道的修行历程。王维将禅意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描写,创造出空灵淡远的艺术境界。杜甫的《山寺》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野寺残僧

历代诗词中的僧衣意象解析 探寻袈裟背后的10首经典诗作与文化意蕴

袈裟之上的诗韵:历代诗词中的僧衣意象与文化意蕴僧衣,这一方简朴的布料,承载着千年佛门的清净与庄严。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僧衣不仅是出家人的外在标识,更成为寄托宗教情怀、人生感悟的重要意象。从王维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到苏轼的"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僧衣在诗词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唐代诗佛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位半官半隐的诗人,以僧衣般的清净心境描绘出辋川别业的幽静生活。诗中虽未直接出现"僧衣"二字,但"清斋"一词暗示着斋戒时的素净衣着,与僧侣修行生活相呼应。王维将僧衣所代表的精神境界融入山水田园,创造出空灵淡远的

遁迹空门

遁迹空门的正确读音为“dùn jì kōng mén”,表示避开尘世烦恼,出家或隐居以追求清净无为的生活。源于佛教文化,这个成语被用于形容那些为了修行而选择出家或隐居的人。其近义词包括遁世隐居、归隐山林、脱离尘世等,反义词有涉世红尘、追名逐利、沉迷世俗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混淆与其他成语或词语的含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