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绝迹
读音
dù mén jué jì
含义
- 杜:关闭,堵塞。
- 门:门户,家门。
- 绝:断绝,消失。
- 迹:行迹,踪迹。
整体含义:关闭家门,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形容隐居避世,不与外界接触。
典故
- 《后汉书·党锢传》: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许多正直的士大夫被诬陷为“党人”,遭到迫害。其中一些人选择“杜门绝迹”,隐居避祸,不再参与政事。
- 《晋书·隐逸传》:晋代隐士孙登,因不满朝廷腐败,选择“杜门绝迹”,隐居山林,终身不仕。
- 《宋史·隐逸传》:宋代隐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堪称“杜门绝迹”的典范。
近义词
- 闭门谢客:关起门来,谢绝访客。
- 深居简出:住在偏僻的地方,很少外出。
- 与世隔绝:完全脱离社会,不与外界往来。
- 遁世离群:逃避世俗,远离人群。
反义词
- 抛头露面:公开露面,参与社会活动。
- 交游广阔:广泛结交朋友,社交频繁。
- 门庭若市:家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 奔走钻营:四处活动,谋求利益。
例句
- 小学低年级:爷爷退休后,整天待在家里,几乎“杜门绝迹”。
- 小学高年级:他因考试失利,心情低落,这几天“杜门绝迹”,谁也不见。
- 初中:古代许多隐士选择“杜门绝迹”,远离官场纷争。
- 高中: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杜门绝迹”,专心于田园生活。
- 大学及以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偶尔“杜门绝迹”反而能让人静心思考。
- 文学创作:小说中的神秘人物常年“杜门绝迹”,无人知晓其真实身份。
- 新闻报道:疫情期间,许多家庭“杜门绝迹”,减少外出以降低感染风险。
- 历史研究:明末清初,部分遗民学者“杜门绝迹”,拒绝与清廷合作。
- 心理学分析:过度“杜门绝迹”可能导致社交能力退化。
- 职场建议:职场中若长期“杜门绝迹”,可能错失发展机会。
- 旅行随笔:深山中的老僧“杜门绝迹”,每日只与青灯古佛为伴。
- 影视评论:电影主角在遭遇背叛后“杜门绝迹”,直到真相大白才重新露面。
- 哲学探讨:道家提倡的“杜门绝迹”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追求精神自由。
- 社交观察:现代人虽身处网络时代,却可能因沉迷虚拟世界而“杜门绝迹”。
- 家庭教育:家长应引导孩子平衡社交与独处,避免走向“杜门绝迹”的极端。
- 商业策略:某些品牌通过“杜门绝迹”式的限量发售,营造稀缺感。
- 科技评论:黑客组织有时会“杜门绝迹”数月,随后突然发起攻击。
- 环保倡议:提倡适度“杜门绝迹”,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以降低碳排放。
- 艺术创作:画家在创作高峰期“杜门绝迹”,谢绝一切干扰。
- 人生感悟:真正的“杜门绝迹”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足不出户”:
- 错误例句:他生病在家休息,算是“杜门绝迹”了。
- 解析:“杜门绝迹”强调主动隔绝,而非被动限制。
-
误用为“销声匿迹”:
- 错误例句:那个明星最近“杜门绝迹”,可能是被封杀了。
- 解析:“销声匿迹”指隐藏行踪,不一定是主动选择。
-
误用为“闭门造车”:
- 错误例句:科研不能“杜门绝迹”,要多交流。
- 解析:“闭门造车”指脱离实际,与隐居无关。
-
误用为褒义:
- 错误例句:他专心写作,“杜门绝迹”三年终于完成巨著。
- 解析:成语本身为中性,过度使用易带消极色彩。
-
误用于短暂行为:
- 错误例句:周末我想“杜门绝迹”两天,好好睡觉。
- 解析:成语通常指长期或严肃的隐居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
杜门晦迹
杜门晦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mén huì jì",指隐藏自己的行踪和踪迹,隐居起来不为人所知。该成语源自古代隐士为避开纷争而隐居的故事。近义词包括遁世隐居、藏匿无踪和深藏不露等,反义词则是显山露水、抛头露面和广结人缘等。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实自我而选择隐居或隐藏自己的行踪。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并非用于形容躲避责任或逃避现实的错误行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的正确性。
闭门扫迹
闭门扫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én sǎo jì。这个成语指的是关门隐居,不与外界接触。它源于古代隐士的避世行为,如晋朝时期的陶渊明。近义词包括隐居山林、避世不出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错误地用于形容经常外出旅游或参加社交活动的情况,或是在不需要强调隐居或避世的情况下使用。此外,闭门扫迹不应该与其他表示隐居或避世的词语混用,且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杜门自守
“杜门自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mén zì shǒu,意为闭门不出,独自固守。它描述的是面对外界纷扰或危险时,选择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接触,独自坚守立场或原则的行为。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并且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杜门自守的近义词包括闭门不出、独守一隅等,反义词则为敞门迎客、广交天下友等。在疫情期间、遭遇困难或战乱时期等情境下,人们可能会选择杜门自守。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用于不当场合或与其原意混淆,都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惑或误解。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杜门不出
杜门不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mén bù chū,意思是关上门,不出门,形容一个人长时间闭门不出,不参与社交活动或公共事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隐士,他们因厌倦世俗或追求艺术而闭门不出。其近义词有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深居简出等,反义词有游走四方、往来频繁、出门奔波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错误的场合使用,以免产生误解。
闭门不出
本文介绍了成语“闭门不出”的读音、含义、典故和用法。该成语表示因某种原因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外出。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因避免外界干扰或危险而闭门不出。文章还提供了近义词如“足不出户”、“深居简出”等,以及反义词如“四处奔走”、“游荡四方”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闭门不出的用法,并指出了在运用该成语时应避免的错误用法。总之,本文为读者提供了关于闭门不出这一成语的全面介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成语。
杜门屏迹
“杜门屏迹”是一个成语,读音dù mén píng jì,意思是指隐藏自己的行踪,不露痕迹地隐居或隐匿。这个成语源自古代隐士的生活,他们选择避开繁华的城市,到深山幽谷或乡村隐居。杜门屏迹的近义词有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潜藏匿迹等。反义词包括抛头露面、显山露水、奔走呼号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是主动选择隐匿行踪、过上清静无争生活的状态,而不是被迫或无奈的选择。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与其他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混淆使用。文章中的例句展示了杜门屏迹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闭关却扫
闭关却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guān què sǎo,意思为闭门谢客,不外出打扫,形容人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或修身养性。该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隐居或专心修学的故事。其近义词有闭门不出、潜心修学等,反义词包括奔走四方、涉世未深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来形容玩游戏或与家人交流等不恰当的情境。例如,他为了准备考试或专心写小说,决定闭关却扫;老学者每天闭门谢客,研究学问;他为了修身养性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闭关却扫等。
遁迹销声
遁迹销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jì xiāo shēng】,意思为隐匿形迹,不吭声,也就是消失或隐退。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为了避开纷扰而隐居。其典故出处包括《庄子》和《史记》。遁迹销声的近义词有隐姓埋名、销声匿迹、避世隐居等。反义词有显山露水、抛头露面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对象和语境不当等错误用法。以上是遁迹销声的详细介绍。
潜形匿迹是什么意思
潜形匿迹是一个成语,拼音为qián xíng nì jì,含义是隐蔽身形、踪迹全无,形容人或事物隐匿起来不易察觉。典故源于古代隐士文化。近义词包括销声匿迹、藏头露尾等,反义词为显山露水、暴露无遗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错误用法。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潜形匿迹的用法和含义。
闭门却轨
闭门却轨的读音为bì mén què guǐ,形容人闭门不出,不与外界往来。其含义包括拒绝或舍弃常规的路径或方向。典故包括庄辛劝说楚襄王远离纷扰和杜甫表达希望找到安身之所的情感。近义词有闭关锁国、深居简出、离群索居等。反义词包括广结良缘、游走四方、交际广泛等。使用时要避免将其误用为形容地方或事物的封闭状态,或与“离群索居”混淆使用。文章对闭门却轨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