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晦迹
读音
dù mén huì jì
含义
- 杜:关闭,堵塞。
- 门:门户,家门。
- 晦:隐藏,不显露。
- 迹:行迹,踪迹。
整体含义:指关闭门户,隐藏行踪,形容人隐居避世,不与外界往来。
典故
- 《后汉书·张衡传》:
“衡乃杜门晦迹,专心著述。”
张衡因不满朝政,闭门不出,潜心研究天文、数学,最终发明了地动仪。 - 《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遂杜门晦迹,归隐田园。”
陶渊明因不愿向权贵低头,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 《宋史·朱熹传》:
“朱熹晚年杜门晦迹,专心讲学。”
朱熹晚年因政治迫害,闭门不出,专注于讲学和著书。
近义词
- 闭门谢客:关闭家门,谢绝访客,形容不与外界交往。
- 深居简出:居住隐蔽,很少外出,形容生活低调。
- 遁世离群:逃避世俗,远离人群,形容隐居生活。
- 隐姓埋名:隐藏真实姓名,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
反义词
- 抛头露面:公开露面,形容高调行事。
- 招摇过市:故意张扬,引人注目。
- 趋炎附势:依附权贵,追求名利。
- 奔走钻营:四处活动,谋求私利。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爷爷退休后,杜门晦迹,每天在家养花种草。
- 小猫受伤后,杜门晦迹,躲在角落里养伤。
-
小学高年级:
- 他因考试失利,杜门晦迹,整天闷在房间里看书。
- 这位作家喜欢杜门晦迹,专心写作,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
初中:
- 陶渊明杜门晦迹,归隐田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
- 科学家为了专心研究,杜门晦迹,几乎不与外界联系。
-
高中:
- 在政治动荡时期,许多文人选择杜门晦迹,避免卷入纷争。
- 他因厌倦名利场,杜门晦迹,过起了隐居生活。
-
大学及以上:
- 这位学者杜门晦迹十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学术巨著。
- 在古代,许多隐士杜门晦迹,以保持内心的清净。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形容一个人因懒惰而不出门。
- 例句:他整天杜门晦迹,其实就是不想上班。(错误,成语强调主动隐居,而非消极懒惰。)
-
错误场景:形容一个人因害羞而躲在家里。
- 例句:她太害羞了,杜门晦迹,不敢见人。(错误,成语不适用于形容性格害羞。)
-
错误场景:形容一个人因生病而闭门不出。
- 例句:他感冒了,杜门晦迹,在家休息。(错误,成语不适用于因病不出门的情况。)
-
错误场景:形容一个人因工作忙而不社交。
- 例句:他最近工作太忙,杜门晦迹,没时间聚会。(错误,成语强调隐居避世,而非暂时忙碌。)
-
错误场景:形容一个人因犯罪而躲藏。
- 例句:罪犯杜门晦迹,逃避警察追捕。(错误,成语不适用于贬义语境。)
总结:“杜门晦迹”多用于形容文人隐士或高尚之人主动选择隐居,而非被动或消极的行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
你可能感兴趣
杜门不出
杜门不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mén bù chū,意思是关上门,不出门,形容一个人长时间闭门不出,不参与社交活动或公共事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隐士,他们因厌倦世俗或追求艺术而闭门不出。其近义词有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深居简出等,反义词有游走四方、往来频繁、出门奔波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错误的场合使用,以免产生误解。
闭门却轨
闭门却轨的读音为bì mén què guǐ,形容人闭门不出,不与外界往来。其含义包括拒绝或舍弃常规的路径或方向。典故包括庄辛劝说楚襄王远离纷扰和杜甫表达希望找到安身之所的情感。近义词有闭关锁国、深居简出、离群索居等。反义词包括广结良缘、游走四方、交际广泛等。使用时要避免将其误用为形容地方或事物的封闭状态,或与“离群索居”混淆使用。文章对闭门却轨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帮助。
闭户读书
“闭户读书”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读书,不受外界干扰。该成语最早源于古代学者追求学问的行为。闭户读书的含义是形容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其近义词包括潜心研读、专心致志等,反义词则是心不在焉、走马观花等。使用闭户读书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例如,有人为了准备考试或完成研究任务,会选择安静的地方闭户读书,以达到提高成绩或知识水平的目的。
笃学不倦
“笃学不倦”的拼音是dǔ xué bù juàn,意味着专心好学,从不感到疲倦。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学者孙康的故事,形容对学习的极高热情和毅力。近义词包括勤学不辍、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反义词为游手好闲、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懒惰成性。该成语应特定用于描述学习场合,不可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正确的用法是描述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
笃实好学
笃实好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ǔ shí hào xué,表示人性格踏实、勤奋好学。这个成语强调人的学习态度和品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精神。它没有明确的典故,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踏实学习和勤奋向学的崇尚。近义词包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和孜孜不倦等,反义词则是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和玩世不恭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形容表面勤奋但实际不真正投入学习的人,或用于与原意不符的场合。
藏形匿影
藏形匿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g xíng nì yǐng,意思是隐藏形体和影子,形容人或物隐藏得非常隐蔽,不易被人发现。该成语可能源自古代的隐士文化,出处可以追溯到《庄子·列御寇》等文献。藏形匿影的近义词包括隐姓埋名、销声匿迹等,反义词则是显山露水、暴露无遗等。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合适的用法,避免错误使用。该成语在描述人或事物的隐蔽性方面非常贴切,例如描述某个人的行踪不定或某个野兽的踪迹难以寻找等。
闭门埽轨
闭门埽轨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人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做事。现常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地工作或学习,不受外界干扰。典故源自《汉书·王莽传》和王莽闭门谢客、专心工作的行为。近义词包括闭门不出、潜心致志等。反义词包括游手好闲、浮躁不安等。使用闭门埽轨时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使用不当或过于夸张。
不避艰险
“不避艰险”的读音为bù bì jiān xiǎn,意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不退缩、勇往直前。该成语用于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担重任的人。其典故来源于《汉书·项籍传》中项羽的勇猛表现,以及岳飞在抗击金兵时的英勇事迹。不避艰险的近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反义词有畏缩不前、退避三舍等。使用不避艰险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形容轻松场合或误用为其他近义词的含义。该成语强调了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勇气和决心。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操刀制锦
操刀制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āo dāo zhì jǐn。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善于规划和安排。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用来形容人处理事情的技巧和规划能力。操刀制锦的近义词包括井然有序、游刃有余等。反义词包括手忙脚乱、杂乱无章等。该成语强调了精心策划和规划的能力,在错误用法中可能会被误解或不当使用。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处理得当、规划出色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