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远引: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境界
读音
chāo rán yuǎn yǐn
含义
- 超然:超越世俗,不受拘束。
- 远引:远离尘世,隐退或避世。
- 整体含义:形容人超脱世俗纷扰,远离尘嚣,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愿被世俗名利所束缚,选择隐居或保持内心独立的人。
典故
-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时期,许多隐士不愿参与政治斗争,选择归隐山林,如严光(严子陵)拒绝汉光武帝刘秀的征召,甘愿垂钓富春江,体现了“超然远引”的精神。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辞官归隐,追求田园生活,正是“超然远引”的典型表现。 - 《庄子·逍遥游》:
庄子提倡“逍遥游”,主张超越世俗束缚,与“超然远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义词
- 超然物外:指不受世俗影响,保持精神独立。
- 避世离俗:远离尘世,隐居不出。
- 隐姓埋名:放弃原有身份,隐居生活。
- 淡泊明志:不追求名利,保持高尚志向。
反义词
- 趋炎附势:依附权贵,追求名利。
- 争名逐利:为名利争斗不休。
- 随波逐流:没有主见,跟随世俗。
- 蝇营狗苟:形容人卑劣钻营,不顾廉耻。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像古代的隐士一样,超然远引,住在山里种菜养花。
- 爷爷退休后,超然远引,每天钓鱼看书,过得很开心。
-
小学高年级:
- 陶渊明不愿做官,超然远引,回到田园写诗种菊。
- 有些人厌倦了城市的喧嚣,选择超然远引,搬到乡下生活。
-
初中:
- 在功名利禄面前,他始终保持超然远引的态度,不愿被世俗束缚。
-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政治失意后,往往选择超然远引,寄情山水。
-
高中及以上:
- 面对官场腐败,他毅然超然远引,归隐山林,著书立说。
- 真正的智者往往能超然远引,在纷扰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形容逃避责任。
- ❌ “他不想工作,整天在家睡觉,真是超然远引。”
- ✅ 正确用法应指主动选择高尚的隐退,而非懒惰逃避。
-
错误场景:形容消极避世。
- ❌ “他遇到困难就躲起来,这叫超然远引。”
- ✅ 正确用法应强调主动追求精神自由,而非被动退缩。
-
错误场景:形容不合群。
- ❌ “他不爱社交,总是独来独往,太超然远引了。”
- ✅ 正确用法应指有意识地远离世俗纷争,而非单纯性格孤僻。
“超然远引”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代表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越。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笑容的古诗词名句赏析 从李白到李清照看古人如何写笑
本文介绍了描写笑的古诗词,阐述了笑在古诗词中的多重意义和文化内涵。文章列举了多篇关于笑的古诗词,分析了笑在友情、幸福、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并强调了笑是心灵的阳光、情感的表达、生活的调料等。文章还提到,通过学习和传承古代诗词中的笑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呼吁人们用笑容去感染身边的人,让生活充满更多的欢声笑语和温馨情感。
超然远举
本文介绍了成语“超然远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的行为、态度或思想超脱世俗,追求高远目标,源于古代隐士和贤人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高风亮节、超凡脱俗、高瞻远瞩等,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苟且偷安、俗不可耐等。文章还给出了相关例句,并强调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
超然象外
本文介绍了成语“超然象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供了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意指超出常人的境界,能够超越事物的外在表象,达到更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形容人的心态、思想境界高远超脱。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和滥用。
超然绝俗
本文介绍了成语“超然绝俗”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与其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若干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思想、行为或艺术作品的高雅脱俗,强调超越常人的境界和品位。文章还提醒读者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避免滥用该成语,应恰当地运用以描述某人或某物的超凡脱俗之处。
超然自引是什么意思
超然自引是一个表达个体独立、高洁品行和超脱尘世态度的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言行。其读音为chāo rán zì yǐn,意味着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展现出自立自强、不依赖他人、保持独立精神的状态。该成语含有褒义色彩,常被用于描述历史人物的超然态度。其近义词包括独立自主、卓尔不群等,反义词则为随波逐流等。文章通过解释超然自引的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辅以例句解析,阐述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与错误用法的示例和解析。正确使用超然自引的成语,能够准确传达个体独立、自主的精神状态和高洁品质。
超然独处
超然独处是一种独立自主、高洁品格的表现,指能够在世俗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其拼音为chāo rán dú chù。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形容人能够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自主地面对一切。超然独处的人能够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不受外界干扰,以高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但需注意,超然独处并非指孤独自闭或故意疏远他人,而是强调内心的宁静和独立自主的态度。
超然自得是什么意思
“超然自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rán zì dé。其含义是心境开朗,超脱尘世,自然得意,形容人心态恬静、悠然自得。源于古代隐士生活的崇尚。其近义词有悠然自得、恬然自得等,反义词有忧心忡忡、心烦意乱等。使用时需要注意适用的情境和对象,避免误用或滥用。
超然自逸是什么意思
超然自逸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rán zì yì。其含义是心境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不受世俗所累。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心境。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生活态度。其近义词包括悠然自得、超凡脱俗、恬淡寡欲、逍遥自在等。反义词包括忧心忡忡、纷扰喧嚣、羁绊牵挂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正确用法,避免误用。常见错误用法包括用于形容忙碌紧张的生活状态、不恰当的对象或情境以及过于牵强附会的用法。以上是关于超然自逸的详细介绍。
超然不群
“超然不群”的读音为chāo rán bù qún。该成语描述的是人超越常人,拥有独特的思想、品行和才情,表示与众不同的特质。典故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超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古代文人独立于世、不与世俗为伍的志向。近义词有卓尔不凡、出类拔萃等,反义词则为平庸无奇、随波逐流等。超然不群可应用于形容人的才华、作品风格、性格、情节、书法、思想等方面。但在使用时要避免在不合适的场合中使用,以免产生误解。
古典诗词中的渔舟意象解析 探寻30首写渔舟的诗词及其隐逸文化意蕴
一叶渔舟天地间:古典诗词中的渔舟意象与文化意蕴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渔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意象。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更承载着文人墨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由境界的追求。从《楚辞》中的渔父到唐宋诗词中的渔舟唱晚,这一意象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符号。一、先秦两汉:渔舟意象的萌芽渔舟意象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楚辞·渔父》中记载了屈原与渔父的著名对话,其中渔父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里的渔父形象已超越普通劳动者,成为通达世事的智者象征。汉代乐府诗中也有渔舟的身影。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虽未直接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