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遁鸣高:隐逸高洁的象征
读音
fēi dùn míng gāo
含义
“飞遁”指远离尘世,隐居避世;“鸣高”意为标榜自己的高洁品格。合起来,“飞遁鸣高”形容人远离世俗纷扰,以隐居或清高的姿态彰显自己的品德高尚。
- 飞:飞翔,象征超脱世俗。
- 遁:隐退,逃避。
- 鸣:宣扬,表达。
- 高:高尚,清高。
典故
- 《后汉书·逸民传》: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以钓鱼为乐,被视为“飞遁鸣高”的典范。
- 《晋书·隐逸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采菊东篱,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对象。
- 《庄子·逍遥游》:庄子推崇“逍遥物外”的生活态度,与“飞遁鸣高”的精神相通。
近义词
- 隐逸山林:指隐居在深山老林,远离尘世。
- 清高自守:形容人品性高洁,不随波逐流。
- 超然物外:指超脱世俗,不受外界影响。
- 高蹈远引:形容人远离世俗,追求高尚境界。
反义词
- 趋炎附势:指依附权贵,迎合世俗。
- 同流合污:形容人随波逐流,与坏人坏事混在一起。
- 蝇营狗苟:比喻人卑劣无耻,只顾私利。
- 汲汲营营:形容人忙碌奔波,追求世俗利益。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像古代的隐士一样,喜欢“飞遁鸣高”,不爱热闹。(简单解释)
- 陶渊明“飞遁鸣高”,种了很多菊花。(结合故事)
-
小学高年级:
- 这位画家隐居山林,颇有“飞遁鸣高”的风范。
- 有些人追求名利,而他却选择“飞遁鸣高”,远离世俗。
-
初中:
-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能保持“飞遁鸣高”的品格实属不易。
- 他的诗作充满“飞遁鸣高”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超脱世俗的美。
-
高中及以上:
- 古代文人常以“飞遁鸣高”自诩,实则未必真能超脱名利。
- 他的“飞遁鸣高”并非逃避,而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错误用法
-
误用为“逃避责任”:
- ❌ 他工作不认真,总是“飞遁鸣高”,不肯承担责任。(错误:该成语不含贬义)
- ✅ 他厌倦职场争斗,选择“飞遁鸣高”,归隐田园。(正确)
-
误用为“炫耀才华”:
- ❌ 他在朋友圈天天发读书笔记,真是“飞遁鸣高”。(错误:成语不指刻意表现)
- ✅ 他淡泊名利,颇有“飞遁鸣高”之风。(正确)
-
误用为“消极避世”:
- ❌ 遇到困难就“飞遁鸣高”,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错误:成语不含贬义)
- ✅ 他选择“飞遁鸣高”,在山水间寻找内心的宁静。(正确)
“飞遁鸣高”是一个充满文人雅士情怀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其褒义色彩,避免误用为消极或炫耀的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
历代诗人如何用菖蒲诗词寄托高洁品格与端午情怀
描写菖蒲的诗词及其解析本文介绍了多首关于菖蒲的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菖蒲的独特气质与高洁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文章通过列举具体诗词,对其内容及所表达的意象进行解析,展现了菖蒲在古诗词中的魅力。希望通过这些诗词,读者能够进一步领略到菖蒲的美丽与诗意。
历代咏沉香诗词赏析 探寻中国香道文化中的文人精神寄托
香魂诗魄:历代咏沉香诗词的文化解码沉香,这一缕穿越千年的幽香,不仅是中国香道文化的核心载体,更在文人墨客笔下化作独特的审美意象。本文辑录历代咏沉香诗词佳作,揭示这一特殊香木如何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唐代:宫廷贵气的沉香记忆李峤《床》诗云:"玳瑁千金起,琉璃七宝扉。蕙香薰罗荐,弦润瑟琴徽。鱼肠且断切,马乳夜光肥。别有沉香火,双烟一气微。"此诗展现了唐代贵族生活中沉香用于熏香的奢华场景,"双烟一气微"的描写精准捕捉了沉香烟气缠绵的特质。宋代:文人雅士的心灵映照黄庭坚《惠江南帐中香》写道:"百炼香螺沉水,宝薰近出江南。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诗中"香螺沉水"指优质沉香入水即沉的特性,"黄云绕
10首关于包包的古诗词赏析 从锦囊到香囊看文人雅士的情感寄托
包蕴乾坤:古诗词中的"包包"意象探微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包包"这一看似寻常的物件,却被历代文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从实用配饰到情感信物,从身份象征到隐逸符号,诗人们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包包"这一日常用品升华为承载文化密码的诗歌意象。唐代:实用与华贵的交织唐代经济繁荣,包袋作为实用配饰广泛流行。李白《酬崔十五见招》中"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的"锦囊",实为当时文人随身携带的精致包袋,用以盛放印章、诗稿等物。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虽未直接写包,但"急送茅斋"的描写暗示了当时已有专门的包裹运输方式。宋代:情
10首描写隐居生活的经典诗词 探寻陶渊明王维等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隐居高手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展现了隐者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形象。文章列举了多首古诗,包括《归园田居》、《江雪》、《寻隐者不遇》等,并详细解析了每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境。文章还介绍了这些诗词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柳宗元、贾岛等著名诗人的隐逸生活。这些诗词不仅具有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阅读这些诗词,可以感受隐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他们内心的淡泊与自在,同时也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示。
中国古典诗词中10首关于松树的咏物诗 解读松树象征的高士品格与隐逸精神
孤标傲世偕谁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松树高士意象松树,这一四季常青的坚韧生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属性,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崇高品格与隐逸精神的象征。而当松树与高士形象相结合,则更凸显出中国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历代诗人通过咏松言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唐代诗圣杜甫在《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中写道:"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花。"这两句以松树与普通树木对比,凸显其超凡脱俗的特质。杜甫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此诗正是借松树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松树的"落落出群"与"青青不朽",恰是杜甫心目中士大夫应有的品格。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减字木兰花·以
肥遁鸣高
“肥遁鸣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éi dùn míng gāo】。其含义是指隐退并自认为清高。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出自《诗经》,描述的是那些选择隐居山林、过上清静生活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世俗更高尚清白。其近义词包括隐逸高洁、遁世绝俗、避世脱俗等。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世俗喧嚣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用于贬义语境,避免混淆其与其他成语的含义。
描写魏晋时期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魏晋时期的诗词进行描述,介绍了不同诗人及其作品,展示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才情和智慧,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文章所包含的诗词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还有对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感悟。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韵味和魅力的魏晋时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历史时期的诗词文化。本文介绍了魏晋时期的诗词,涵盖了不同诗人的作品,展示了魏晋文人的才情和智慧,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文章通过丰富的诗词内容,呈现了一个充满韵味和魅力的魏晋时期,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
10首关于白衣的诗词 探寻古诗词中的素洁之美与隐逸情怀
文章主要描绘了白衣在古代诗词中的深远意境和美好象征。通过列举多篇关于白衣的诗词,文章描绘了白衣所代表的纯洁、高雅、脱俗的意象,并深入解析了每篇诗词中白衣的描绘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摘要如下:本文主要探讨了白衣在古代诗词中的美好象征和深远意境。白衣被赋予纯洁、高雅、脱俗的意象,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通过解析多篇描绘白衣的诗词,文章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白衣表达情感和思想,以及白衣在不同场景和意境中的美丽形象。这些诗词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对白衣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摘要采用严谨的第一人称写法,明确指出文章的主题、内容和目的。
10首经典咏菊诗词赏析 感受傲霜独立的高洁意象与文化内涵
傲霜独立,千古流芳:咏菊诗词中的高洁意象菊花,这一朵绽放在萧瑟秋风中的精灵,自先秦时期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野以来,便以其傲霜独立的品格、清雅绝俗的风姿,赢得了历代文人的倾心礼赞。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到李清照的帘卷西风,菊花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心灵世界的象征物,承载着士大夫们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本文将带您走进古典诗词中的菊花世界,品味那些流传千年的咏菊佳作,感受中华文化中这一独特的审美意象。陶渊明与菊花的千古情缘说到咏菊,首推东晋隐士陶渊明。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士,在《饮酒·其五》中留下了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将菊花与隐逸生活完美结合,使菊花成为隐士的象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