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嘴调舌

调嘴调舌:言语间的巧妙周旋

读音

调嘴调舌:diào zuǐ diào shé

含义

  • :调整、变化,引申为周旋、应对。
  • :指言语表达。
  • :象征说话的能力或技巧。
    整体含义:形容人善于言辞,能灵活应对,或指故意用言语挑拨是非。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以言辞巧妙周旋于诸侯之间,后人赞其“调嘴调舌”,既保全国家利益,又不失礼节。
  2. 《世说新语·言语》
    东晋名士谢安与人辩论时“调舌如簧”,既驳倒对方,又保持风度,成为典故来源之一。
  3. 民间故事
    明代一则笑话中,县官判案时被师爷“调嘴调舌”绕晕,最终错判,讽刺了巧言令色的危害。

近义词

  1. 巧舌如簧:形容言辞流利,善于狡辩。
  2. 能言善辩:强调口才好,辩论能力强。
  3. 油嘴滑舌:多带贬义,指轻浮不实的言辞。
  4. 舌灿莲花:比喻说话精彩动人。

反义词

  1. 笨口拙舌:形容不善言辞。
  2. 沉默寡言:指很少说话或不爱说话。
  3. 木讷寡言:强调性格朴实,不善表达。
  4. 言简意赅:说话简洁直接,不绕弯子。

例句

小学阶段(1-3年级)

  1. 小明总是调嘴调舌,把老师逗得哈哈大笑。
  2. 弟弟调嘴调舌地解释,终于让妈妈相信不是他打碎了花瓶。

小学阶段(4-6年级)

  1. 辩论赛上,小红调嘴调舌,让对方辩手无话可说。
  2. 他调嘴调舌地编了个故事,骗过了全班同学。

初中阶段

  1. 面对记者的刁难,外交官调嘴调舌,既回答了问题,又维护了国家尊严。
  2. 她调嘴调舌地化解了朋友间的误会。

高中阶段

  1. 律师在法庭上调嘴调舌,为当事人争取了最大利益。
  2. 政客调嘴调舌的发言,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

大学及以上

  1. 谈判桌上,双方调嘴调舌,谁也不肯让步。
  2. 他的调嘴调舌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但也有人觉得不够真诚。

文学创作

  1. 小说中的反派角色调嘴调舌,挑拨离间,最终自食恶果。
  2. 诗人用调嘴调舌的笔触,描绘了市井百态。

职场场景

  1. 销售经理调嘴调舌,成功说服客户签下大单。
  2. 同事间调嘴调舌的玩笑,缓解了紧张的工作氛围。

日常生活

  1. 菜市场里,小贩调嘴调舌地夸自家水果新鲜,吸引了不少顾客。
  2. 他调嘴调舌地拒绝了朋友的借钱请求,既没伤感情,又保住了钱包。

网络用语

  1. 评论区里有人调嘴调舌,把严肃的话题带偏了。
  2. 网红直播时调嘴调舌,粉丝们纷纷点赞。

负面语境

  1. 他调嘴调舌地推卸责任,惹怒了所有人。
  2. 别听他调嘴调舌,事实根本不是那样。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动手能力”
    ✘ “他调嘴调舌地修好了电脑。”(应改为“心灵手巧”)
  2. 误用为“沉默”
    ✘ “会议上他调嘴调舌,一言不发。”(完全相反)
  3. 褒贬混淆
    ✘ “烈士英勇就义时调嘴调舌。”(严重语境不符)
  4. 对象错误
    ✘ “这只猫调嘴调舌地抓老鼠。”(非人类不宜用)
  5. 字面化理解
    ✘ “医生调嘴调舌地做手术。”(成语仅限言语场景)

总结:作为兼具智慧与争议的成语,“调嘴调舌”犹如双刃剑——用得好可化干戈为玉帛,用不好则沦为狡辩之术。理解其微妙语境,方能真正驾驭汉语的博大精深。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言的诗词

关于言的诗词(第1篇)关于言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言,即言语、言辞,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下面,我将为您列举并解析一些与“言”相关的古诗词。一、诗经·小雅·车舝原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出自:诗经·小雅·车舝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解析:此句以玉喻君子之言,形容君子言辞温润如玉,给人以高雅而美好的感觉。二、诗经·国风·卫风·淇奥原文: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晞兮。言念君子,温其如风。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淇奥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解析:此诗以淇水之畔的绿竹起兴,赞美君子的言辞如风般温暖而和煦。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原

赤口白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赤口白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赤口白舌形容说话刻薄狠毒,或用言语诽谤、中伤他人。典故可能源于古代对人们言语行为的观察和总结。近义词有恶语相向、搬弄是非等,反义词有善言善语、诚心诚意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注意使用语境。

调舌弄唇

本文介绍了成语“调舌弄唇”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说话时言语矫饰、口齿伶俐,善于用言语表达和沟通。典故来源于古代戏曲表演,形容演员运用言语技巧的高超表现。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如巧言令色、口齿伶俐等近义词,以及错误使用调舌弄唇可能带来的负面印象。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唇尖舌利

本文介绍了成语“唇尖舌利”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强调言辞锐利和机智敏捷。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情境,并指出错误用法及解释。通过本文,读者能全面理解“唇尖舌利”这一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掉舌鼓唇

“掉舌鼓唇”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善于言辞、能言善辩、口才出众。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能与古代的辩论、演讲和口才文化有关。它常用于形容那些擅长用言语影响他人、推动事情发展的人。近义词包括巧舌如簧、口若悬河等。反义词为沉默寡言、木讷口拙等。使用“掉舌鼓唇”时需要注意避免贬低或嘲笑他人,应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合理使用,以更好地表达意思。

以言举人是什么意思

以言举人的读音以言举人读作:yǐ yán jǔ rén。其中,“以”读作yǐ,意为“用”;“言”读作yán,意为“言语”;“举”读作jǔ,意为“选拔”;“人”读作rén,意为“人”。以言举人的含义以言举人是指通过一个人的言语来选拔或评价他。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语在评价和选拔人才中的重要性。它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一个人的言辞表达和思想智慧,而不是仅仅看重他的外在条件或表面表现。以言举人的典故以言举人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古代,选拔官员时往往重视应试者的文章才华和言辞表达能力。比如,有位叫孔子的人就曾经因为其言论而得到举荐,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故事也反映了以

齿落舌钝

齿落舌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ǐ luò shé dù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年纪已老,牙齿脱落,舌头不再灵活,比喻年老体衰,反应迟钝。它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的自然衰老过程紧密相关。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老态龙钟、老气横秋和年老体衰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场合、滥用形容词、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不符合语境等错误用法。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齿落舌钝的实际运用。

打牙犯嘴

本文介绍了成语“打牙犯嘴”的含义,该成语形容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发生的激烈言语冲突。文章讲述了两个典故,分别描述了友情破裂和因土地归属问题导致的争执。此外,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语气和态度,避免引起误解或冲突。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正确使用“打牙犯嘴”这一成语。

白说 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白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关于言说、表达与思考的哲学世界。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言说的力量和智慧。初读时,便被书中关于言说力量的探讨所吸引。作者指出,言语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表达情感和思想。书中对于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如何用言语影响他人等话题的探讨,让我对言语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言说的智慧,让自己在与人交往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和启示,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例

停止唠叨 行大于言读后感

停止唠叨 行大于言读后感(第1篇)停止唠叨 行大于言读后感拿到这本书《停止唠叨 行大于言》的那一刻,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标题简短却富有力量,仿佛在告诉我,行动胜过千言万语。初读时,我感受到书中流露出的简洁与力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行动的崇尚和对空谈的警惕。这本书主要围绕“行动”与“言语”的关系展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和深入浅出的道理,阐述了行动的重要性。书中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每一个小节都紧扣主题,让人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行动,而非空洞的言辞。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少说多做”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观点所包围,有时过多的言语反而会让人迷失方向。而行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