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牙拌齿

斗牙拌齿

读音

dòu yá bàn chǐ

含义

“斗”指争斗、较量;“牙”指牙齿,引申为言语;“拌”意为碰撞、摩擦;“齿”同样指牙齿,也比喻言辞。整个成语形容双方言辞激烈,互相争辩或争吵,带有较劲、不服输的意味。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晋国大夫叔向与郑国子产辩论时“斗牙拌齿”,形容两人言辞犀利,互不相让。
  2. 《史记·滑稽列传》:描述战国时期辩士淳于髡与人辩论时“斗牙拌齿”,展现其机敏善辩的特点。
  3. 民间故事:相传古代两位书生因学术观点不同,在酒席上“斗牙拌齿”,最终一方理屈词穷,拂袖而去。

近义词

  1. 唇枪舌剑:形容辩论激烈,言辞锋利如刀剑。
  2.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观点尖锐对立,互不相让。
  3. 据理力争:强调坚持己见,用道理争辩。
  4. 争长论短:指在细节上争论是非高低。

反义词

  1. 沉默寡言:形容人不爱说话,避免争执。
  2. 和颜悦色:态度温和,不与人争辩。
  3. 息事宁人:主动平息争端,避免冲突。
  4. 言归于好:争吵后重新和好,不再计较。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和小华因为玩具争吵,两人斗牙拌齿,谁也不让谁。
  2. 小学高年级:班会上,同学们对活动方案意见不同,斗牙拌齿地讨论了半天。
  3. 初中:辩论赛上,双方选手斗牙拌齿,场面十分激烈。
  4. 高中:两位学者在学术会议上斗牙拌齿,各自引经据典,难分高下。
  5. 大学:政见不同的代表在电视节目中斗牙拌齿,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6. 职场场景:会议上,两位经理斗牙拌齿,争论预算分配问题。
  7. 家庭场景:夫妻俩因为家务分工斗牙拌齿,最后各退一步才和解。
  8. 文学作品:小说中两位侠客斗牙拌齿,言语间暗藏机锋。
  9. 历史故事:诸葛亮与东吴群儒斗牙拌齿,最终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10. 日常对话:“你们别斗牙拌齿了,好好商量不行吗?”妈妈劝说道。

错误用法

  1. 用于肢体冲突:错误例句:“两人打架时斗牙拌齿。”(应为“拳脚相加”)
  2. 形容单方面发言:错误例句:“他一个人斗牙拌齿地说了半小时。”(应为“滔滔不绝”)
  3. 描述和谐场景:错误例句:“朋友们聚餐时斗牙拌齿,其乐融融。”(矛盾语义)
  4. 比喻动物行为:错误例句:“两只狗斗牙拌齿地抢骨头。”(应为“撕咬争斗”)
  5. 用于书面赞美:错误例句:“他的演讲斗牙拌齿,令人敬佩。”(贬义误用为褒义)

你可能感兴趣

斗唇合舌

斗唇合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u chún hé shé,意指人们因言语争斗或搬弄是非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口角现象和争斗行为。典故可追溯至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及古代戏剧中。近义词包括搬弄口舌、争吵不休和争执不休等,反义词则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和和平共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搭配,避免误用和滥用。

赤口白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赤口白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赤口白舌形容说话刻薄狠毒,或用言语诽谤、中伤他人。典故可能源于古代对人们言语行为的观察和总结。近义词有恶语相向、搬弄是非等,反义词有善言善语、诚心诚意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注意使用语境。

唇枪舌剑

本文介绍了成语“唇枪舌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近义词反义词等。该成语形容言辞犀利、激烈争辩的情景,常用于描述争论或辩论的场面。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用于非言语冲突或轻松愉快的交流。同时,也给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文章内容丰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笔墨官司

笔墨官司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的争论和争执,涉及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间的交流和争端解决。源自古代文人间的书信辩论,现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近义词包括文字争执、文字纠纷等,反义词为和解或和解协议。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尤其在口头争执和不恰当场合使用。错误用法包括将口头争执和不涉及争论的情境称为笔墨官司。

敌力角气

“敌力角气”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í lì jiǎo qì,含义为在战斗或竞争中双方发挥力量和优势进行较量。这个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体现了竞争和较量的精神。其近义词有角逐胜负、斗力角能、竞争激烈等,反义词包括和平共处、相互合作、默契配合等。该成语可用于体育竞技和社会竞争方面的描述,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非竞争性或合作性的情境。

此问彼难

此问彼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ǐ wèn bǐ nán,用来形容在面对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找到答案或解决困难的情况。它反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的难以克服性。此问彼难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近义词包括难题重重、疑惑不解等,反义词为易如反掌、迎刃而解等。在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其他含义、使用不当的语境以及滥用此成语。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此问彼难的使用场景。

并驾齐驱

本文介绍了成语“并驾齐驱”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和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两个或多个事物或人物在某方面水平相当,共同进步,如两匹马并排驾车一同前进。最早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有其他典故和出处。近义词有“齐头并进”等,反义词有“独步天下”等。使用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避免滥用或误用。

各执一词

“各执一词”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或问题持有不同看法并互不相让的情况。其源于古代的辩论和争执。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和各抒己见等,反义词有异口同声、众口一词等。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的情况。在家庭会议、谈判、争论等场合可能会使用到该成语。文章详细解释了各执一词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以及例句。

舌剑唇枪是什么意思

舌剑唇枪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两人在辩论或争论时言辞犀利、激烈。其源自古代的武侠小说或历史故事,形容两个武士或英雄之间的激烈争论。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唇战犹酣等。反义词包括和颜悦色、平心静气、温文尔雅等。在辩论、争论等场合,可以使用该成语形容激烈的言辞交锋。但在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造成误解或滥用。

棋逢敌手是什么意思

“棋逢敌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某种技能或能力上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双方实力相当,难分高下。典故源自古代的围棋,象征着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近义词包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等。反义词为一枝独秀、独步天下等。该成语应仅在真正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时使用,避免滥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