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相接
读音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含义
- 短兵:指短兵器,如刀、剑、匕首等,与长兵器(如枪、戟)相对。
- 相接:指交战、接触。
- 整体含义:形容双方近距离激烈交战,比喻面对面进行激烈的斗争或辩论。
典故
-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围攻,楚军被迫与汉军“短兵相接”,最终项羽兵败自刎。 -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张辽在合肥之战中率八百勇士突袭孙权大军,与吴军“短兵相接”,大破敌军,威震江东。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以短兵器与楚军近战,最终获胜,成为“短兵相接”的早期战例。
近义词
- 近身肉搏:形容双方贴身激烈战斗。
- 白刃格斗:指用刀剑等短兵器近距离厮杀。
-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观点或行动尖锐对立。
- 唇枪舌剑:形容言辞激烈交锋。
反义词
- 远交近攻:指与远方国家结盟,攻打邻近国家,避免直接冲突。
- 避实就虚:避开敌人主力,攻击薄弱环节。
- 隔岸观火: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斗争。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两个小朋友因为玩具争吵,差点“短兵相接”。
- 足球比赛中,两队球员在禁区里“短兵相接”,争夺球权。
-
小学高年级:
- 辩论赛上,双方选手“短兵相接”,谁也不让谁。
- 古代战场上,士兵们常常“短兵相接”,战斗非常激烈。
-
初中:
- 在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短兵相接”,争夺市场份额。
- 警察与歹徒“短兵相接”,最终成功制服了对方。
-
高中:
- 政治辩论中,两位候选人“短兵相接”,言辞犀利。
- 科研领域,不同学派“短兵相接”,争论不休。
-
大学及以上:
- 在法庭上,控辩双方律师“短兵相接”,展开激烈辩论。
- 军事演习中,特种部队模拟“短兵相接”的实战场景。
错误用法
-
用于非对抗性场景:
- ❌ 错误:两位朋友在聊天时“短兵相接”。(应为“激烈讨论”)
- ❌ 错误:老师和学生“短兵相接”地讨论问题。(应为“深入交流”)
-
用于远距离冲突:
- ❌ 错误:两国军队在边境“短兵相接”,互相炮击。(炮击属于远程攻击)
- ❌ 错误:网络骂战属于“短兵相接”。(应为“唇枪舌剑”)
-
用于单方面行动:
- ❌ 错误:警察“短兵相接”地抓捕逃犯。(应为“近身搏斗”)
- ❌ 错误:他“短兵相接”地批评了对方。(应为“直言不讳”)
“短兵相接”强调双方近距离激烈对抗,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短兵接战
短兵接战是一种在近战中,使用短小武器进行的直接交锋和战斗的方式。它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实际战斗情况,强调近距离的激烈对抗和直接的冲突。短兵接战的近义词有近身肉搏、短兵交战等,反义词有隔山差五、远距离作战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特别是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不要误用。短兵接战常用于形容古代战争中的激烈对抗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该成语。
此问彼难
此问彼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ǐ wèn bǐ nán,用来形容在面对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找到答案或解决困难的情况。它反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的难以克服性。此问彼难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近义词包括难题重重、疑惑不解等,反义词为易如反掌、迎刃而解等。在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其他含义、使用不当的语境以及滥用此成语。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此问彼难的使用场景。
斗唇合舌
斗唇合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u chún hé shé,意指人们因言语争斗或搬弄是非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口角现象和争斗行为。典故可追溯至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及古代戏剧中。近义词包括搬弄口舌、争吵不休和争执不休等,反义词则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和和平共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搭配,避免误用和滥用。
描写平倭寇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平倭寇的诗词共五篇,包括明代的戚继光、汪遵、俞大猷、张煌言、李攀龙等军事家和诗人的作品,以及现代人的创作和改编。这些诗词歌颂了将士们平定倭寇的英勇事迹和忠诚、勇敢、决心的品质,体现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这些诗词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认识到保卫家园的重要性。摘要字数控制在160字以内。
倒戢干戈
“倒戢干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lì gān gē。其含义是把武器收起来,比喻停止武力行动或消除战争状态,表达追求和平与安定的愿景。该成语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在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国家间或社会内部的和平安定。其近义词包括“偃武修文”、“止戈为武”等,反义词有“兵戎相见”等。在用法上,“倒戢干戈”不应被误用为对轻微争执或冲突的描述,而应专指严重的战争状态或冲突结束的情景。同时,该成语也不应被用于轻视战争或表示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在例句中,可以表达期待世界各国能够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愿望。
敌力角气
“敌力角气”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í lì jiǎo qì,含义为在战斗或竞争中双方发挥力量和优势进行较量。这个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体现了竞争和较量的精神。其近义词有角逐胜负、斗力角能、竞争激烈等,反义词包括和平共处、相互合作、默契配合等。该成语可用于体育竞技和社会竞争方面的描述,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非竞争性或合作性的情境。
拔刀相向
本文介绍了成语“拔刀相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双方因矛盾或冲突而持刀对峙的激烈敌对态势,源于古代武侠故事或历史事件。其典故有两种说法,一是武侠小说中英雄好汉因恩怨情仇而拔刀相向,二是历史上某些事件中双方拔刀相向的情景。文章还列出了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以及相反的词。同时,提供了关于“拔刀相向”的例句,并指出该成语的误用场合和对象。
斗牙拌齿
斗牙拌齿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牙齿尖锐或言辞激烈。其读音为dòu yá bàn chǐ。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它常被用来形容人性格或言辞的尖锐程度。近义词包括尖嘴利牙、唇枪舌剑、牙尖嘴利。反义词为和颜悦色、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词的恰当性,避免滥用或误用。
倒置干戈
倒置干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zhì gān gē。它表示停止战斗或不再使用武力,意味着局势的缓和或冲突转变为和平状态。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将武器倒置成为和平的象征。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近义词如偃旗息鼓、休兵罢战等,反义词为兵戎相见等。在国际局势紧张或冲突解决等场合,常用倒置干戈来形容和平实现的局面。但需注意,该成语常被误用,需准确理解其适用范围和语境。
赤壁鏖兵
赤壁鏖兵是一个成语,源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用来形容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形容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的激烈交战和拼杀。赤壁鏖兵也有特定的典故和出处,常用来形容战争或冲突的激烈程度。它的近义词包括激战、鏖战、苦战、血战等,反义词包括和谈、休战、安宁等。使用赤壁鏖兵时需要注意其特定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