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此问彼难”详解
读音
cǐ wèn bǐ nàn
含义
- 此:指代当前的事物或情况。
- 问:询问、质问。
- 彼:指代对方或另一件事。
- 难:责难、反驳。
整体含义:形容双方互相质问、争论不休,彼此都不肯退让,常用于形容辩论或争执时的激烈场景。
典故
- 《左传·昭公二十年》: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与晋国大夫叔向在盟会上辩论,双方言辞犀利,互不相让,后人用“此问彼难”形容这种针锋相对的辩论。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平原君与虞卿在赵国朝堂上争论国策,彼此激烈反驳,场面堪称“此问彼难”。 - 《资治通鉴·唐纪》:
唐朝宰相魏征与唐太宗讨论政事时,常直言进谏,太宗亦会反驳,形成“此问彼难”的局面。
近义词
-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观点尖锐对立,互不相让。
- 唇枪舌剑:形容辩论激烈,言辞犀利。
- 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对方激烈辩论。
- 争锋相对:与“针锋相对”类似,形容双方激烈对抗。
反义词
- 和风细雨:形容态度温和,不激烈争执。
- 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不与人争论。
- 息事宁人:平息争端,避免冲突。
-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避免争执。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和小红因为玩具争吵,两人“此问彼难”,谁也不让谁。
- 课堂上,同学们讨论问题,有时会“此问彼难”,但老师会帮大家和解。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辩论赛上,双方选手“此问彼难”,场面十分激烈。
- 爸爸和叔叔讨论足球比赛时,常常“此问彼难”,争论不休。
-
初中(7-9年级):
-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时,形成了“此问彼难”的局面。
- 两位科学家在学术会议上“此问彼难”,各自坚持自己的理论。
-
高中及以上:
- 法庭上,控辩双方律师“此问彼难”,力求说服法官。
- 国际谈判中,代表们“此问彼难”,争取本国利益。
错误用法
-
用于单方面质问:
- ❌ 老师严厉批评学生,学生不敢反驳,这不是“此问彼难”。(正确用法需双方争论)
- ❌ 他一个人滔滔不绝地演讲,没有“此问彼难”的情况。
-
用于和谐讨论:
- ❌ 他们友好交流,完全没有“此问彼难”的感觉。(应形容激烈争执)
- ❌ 会议上大家达成共识,没有“此问彼难”的场面。
-
用于非言语冲突:
- ❌ 两支球队在赛场上激烈对抗,这不是“此问彼难”。(应指言语辩论)
- ❌ 两人打架,不是“此问彼难”。(成语仅用于言辞交锋)
“此问彼难”生动展现了辩论的激烈场景,正确使用能让语言更具表现力!
你可能感兴趣
唇枪舌剑
本文介绍了成语“唇枪舌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近义词反义词等。该成语形容言辞犀利、激烈争辩的情景,常用于描述争论或辩论的场面。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用于非言语冲突或轻松愉快的交流。同时,也给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文章内容丰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短兵相接
“短兵相接”是一个成语,形容近距离交战或激烈竞争。源自古代战争中的近战,现也用于描述其他领域的竞争和冲突。该成语的读音为duǎn bīng xiāng jiē。典故来自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战斗。近义词有刀光血影、剑拔弩张等。反义词有隔岸观火、远交近攻等。短兵相接的误用是不适用于所有场合,并可能被误解为只有直接冲突。该成语强调了竞争中的合作与策略同样重要。
斗牙拌齿
斗牙拌齿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牙齿尖锐或言辞激烈。其读音为dòu yá bàn chǐ。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它常被用来形容人性格或言辞的尖锐程度。近义词包括尖嘴利牙、唇枪舌剑、牙尖嘴利。反义词为和颜悦色、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词的恰当性,避免滥用或误用。
舌剑唇枪是什么意思
舌剑唇枪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两人在辩论或争论时言辞犀利、激烈。其源自古代的武侠小说或历史故事,形容两个武士或英雄之间的激烈争论。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唇战犹酣等。反义词包括和颜悦色、平心静气、温文尔雅等。在辩论、争论等场合,可以使用该成语形容激烈的言辞交锋。但在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造成误解或滥用。
斗唇合舌
斗唇合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u chún hé shé,意指人们因言语争斗或搬弄是非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口角现象和争斗行为。典故可追溯至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及古代戏剧中。近义词包括搬弄口舌、争吵不休和争执不休等,反义词则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和和平共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搭配,避免误用和滥用。
赤口白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赤口白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赤口白舌形容说话刻薄狠毒,或用言语诽谤、中伤他人。典故可能源于古代对人们言语行为的观察和总结。近义词有恶语相向、搬弄是非等,反义词有善言善语、诚心诚意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注意使用语境。
打牙犯嘴
本文介绍了成语“打牙犯嘴”的含义,该成语形容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发生的激烈言语冲突。文章讲述了两个典故,分别描述了友情破裂和因土地归属问题导致的争执。此外,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语气和态度,避免引起误解或冲突。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正确使用“打牙犯嘴”这一成语。
短兵接战
短兵接战是一种在近战中,使用短小武器进行的直接交锋和战斗的方式。它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实际战斗情况,强调近距离的激烈对抗和直接的冲突。短兵接战的近义词有近身肉搏、短兵交战等,反义词有隔山差五、远距离作战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特别是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不要误用。短兵接战常用于形容古代战争中的激烈对抗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该成语。
各执一词
“各执一词”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或问题持有不同看法并互不相让的情况。其源于古代的辩论和争执。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和各抒己见等,反义词有异口同声、众口一词等。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的情况。在家庭会议、谈判、争论等场合可能会使用到该成语。文章详细解释了各执一词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以及例句。
恶语相加
“恶语相加”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用恶毒、不友善的语言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冲突和不良行为,被广泛使用。它的近义词包括恶言恶语、詈言詈语等。反义词则为善言善语、温言软语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轻描淡写地描述语言冲突、使用场合不当以及滥用该成语。例句展示了在公共场合、夫妻间等不同场合中恶语相加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