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官司

笔墨官司:一场纸上的争锋

读音

bǐ mò guān sī

含义

“笔墨”指书写工具,引申为文字;”官司”原指诉讼案件,这里比喻争论。”笔墨官司”字面意思是”用笔墨进行的诉讼”,实际含义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的争论或辩论,特指文人之间用文章进行的论战。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文人之间不直接面对面争吵,而是通过写文章、书信等方式进行辩论的场景,就像在纸上打官司一样。

典故

  1. 宋代文人论战:宋代文风鼎盛,苏轼与王安石就变法问题多次通过诗文进行辩论,这些文字往来被称为”笔墨官司”的早期范例。
  2. 清代考据之争:清代乾嘉学派学者们对古籍的考据解释常有分歧,他们通过撰写长篇论文互相辩驳,形成了典型的”笔墨官司”。
  3. 民国文坛论战:鲁迅与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长期笔战,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笔墨官司”,双方通过报刊发表文章互相批评。
  4. 《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清代纪晓岚在书中记载了多位学者因学术观点不同而”以笔墨相诘难”,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文人间的辩论方式。

近义词

  1. 笔战:特指通过文字进行的论战,范围较”笔墨官司”更广。
  2. 文争:文人之间的争论,强调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3. 纸上诉讼:与”笔墨官司”意思相近的直白表达。
  4. 文字交锋:形容通过文字进行的辩论或对抗。
  5. 舌战笔伐:结合了口舌之争和文字批评的综合表达。

反义词

  1. 握手言和:争论双方和解,停止辩论。
  2. 心平气和:没有争论,平静交流的状态。
  3. 默不作声:对争议问题保持沉默,不参与辩论。
  4. 息事宁人:停止争论以平息事态。
  5.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争论。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两位小作者在班级报纸上就”该不该养宠物”展开了笔墨官司。
  2. 小明和小红通过交换日记进行了一场有趣的笔墨官司。
  3. 老师告诉我们,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不要打无谓的笔墨官司。
  4. 这两位童话作家因为故事结局不同而在杂志上打起笔墨官司。
  5. 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和班长经常就班级管理问题打笔墨官司。

中学阶段例句

  1. 两位学者就历史事件的解读在学术期刊上展开了长达一年的笔墨官司。
  2. 这部文学评论集收录了多位作家之间的笔墨官司,展现了思想的碰撞。
  3. 网络时代,很多笔墨官司从纸质媒体转移到了社交媒体平台。
  4. 这场关于教育改革的笔墨官司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5. 两位诗人因为诗歌创作理念不同而打了一场精彩的笔墨官司。

大学及以上阶段例句

  1. 在哲学领域,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支持者之间长期存在笔墨官司。
  2. 这场跨国的笔墨官司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差异。
  3.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顶级科学期刊上就量子理论展开了高水平的笔墨官司。
  4. 当代艺术评论界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的笔墨官司已持续数十年。
  5. 这场笔墨官司不仅涉及学术观点,还反映了不同学派的方法论之争。

社会应用例句

  1. 政论专栏作家们经常就政策问题打笔墨官司,影响公众舆论。
  2. 两位知名博主因为观点不合在网络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笔墨官司。
  3. 这场笔墨官司从专业领域蔓延到了大众媒体,引发了全民讨论。
  4. 公司两位高管通过内部邮件进行的笔墨官司最终需要CEO出面调停。
  5. 历史告诉我们,许多重要的思想进步都始于看似激烈的笔墨官司。

错误用法

  1. 用于肢体冲突:错误示例:”两个孩子在操场上打起了笔墨官司。”(应为肢体冲突,不涉及文字辩论)
  2. 形容单方面陈述:错误示例:”他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长文,独自打了一场笔墨官司。”(笔墨官司需双方或多方参与)
  3. 指代法律诉讼:错误示例:”这场离婚案件变成了一场漫长的笔墨官司。”(实际法律诉讼不应使用此成语)
  4. 形容友好交流:错误示例:”两位作家通过书信往来,进行着愉快的笔墨官司。”(成语带有辩论、对抗的意味)
  5. 用于口头争论:错误示例:”会议上,两位代表唇枪舌战,打了一场精彩的笔墨官司。”(应为”舌战”,笔墨官司特指文字形式)
  6. 指代创作过程:错误示例:”作家闭关创作时,实际是在和自己打笔墨官司。”(成语不适用于个人内部思考)
  7. 形容文字工作:错误示例:”编辑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笔墨官司。”(错误地将日常文字工作等同于辩论)
  8. 用于描述沉默:错误示例:”他们互不理睬,陷入了冷战的笔墨官司。”(笔墨官司必须有文字交流)
笔墨官司.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老年爱情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老年爱情的古诗词的赏析文章。这些诗篇通过描绘老年人与伴侣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了老年爱情的深沉与美好。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多首古诗词,包括其作者、朝代及解析。这些诗篇有的描绘了老年夫妻在秋日暖阳下相依相偎的情景,有的表达了不离不弃的深情,还有的展现了相濡以沫的誓言和温情脉脉的陪伴。文章最后强调了老年爱情的独特魅力,并呼吁人们珍惜每一份深厚的感情。

斗牙拌齿

斗牙拌齿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牙齿尖锐或言辞激烈。其读音为dòu yá bàn chǐ。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它常被用来形容人性格或言辞的尖锐程度。近义词包括尖嘴利牙、唇枪舌剑、牙尖嘴利。反义词为和颜悦色、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词的恰当性,避免滥用或误用。

舌剑唇枪是什么意思

舌剑唇枪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两人在辩论或争论时言辞犀利、激烈。其源自古代的武侠小说或历史故事,形容两个武士或英雄之间的激烈争论。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唇战犹酣等。反义词包括和颜悦色、平心静气、温文尔雅等。在辩论、争论等场合,可以使用该成语形容激烈的言辞交锋。但在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造成误解或滥用。

斗唇合舌

斗唇合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u chún hé shé,意指人们因言语争斗或搬弄是非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口角现象和争斗行为。典故可追溯至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及古代戏剧中。近义词包括搬弄口舌、争吵不休和争执不休等,反义词则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和和平共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搭配,避免误用和滥用。

对薄公堂

本文介绍了成语“对薄公堂”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该成语描述的是在古代官府公开审理案件时,当事人或其代表与对方进行辩论、质证的场景,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同时,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和语境。

关于文的诗词

关于文的诗词(第1篇)关于“文”的诗词一、诗经《关雎》作者:佚名朝代:先秦原文:文王之德之纯兮,有文武之道焉。解析:这句诗体现了文王之道,指出了其品德纯正和有文武之道的特点。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而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文以秀才之诗,飞羽觞而醉月。作者:李白朝代:唐解析:此诗中,“大块假我以文章”一句中“文章”二字,即指文化、文明等,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的赞美。三、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夫四海为家,叶落

棋逢敌手是什么意思

“棋逢敌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某种技能或能力上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双方实力相当,难分高下。典故源自古代的围棋,象征着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近义词包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等。反义词为一枝独秀、独步天下等。该成语应仅在真正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时使用,避免滥用。

赤口白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赤口白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赤口白舌形容说话刻薄狠毒,或用言语诽谤、中伤他人。典故可能源于古代对人们言语行为的观察和总结。近义词有恶语相向、搬弄是非等,反义词有善言善语、诚心诚意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注意使用语境。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宋代江西鹅湖山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代表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这次会议由朱熹和陆九渊等著名学者参与,就各自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鹅湖之会被视为文化交流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其近义词包括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学术研讨等。在日常使用中,应避免将鹅湖之会用于与原意无关的场合或语境中,保持对成语的尊重和正确使用。

关于笔的诗词

关于笔的诗词(第1篇)关于笔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现。笔作为古代文人墨客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媒介,许多诗词都以笔为主题或以笔为意象。以下是根据“关于笔的诗词”这一主题精心挑选的一些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古诗词全文《咏笔》笔头微蘸墨轻涂,一点一滴成画图。情随墨迹随风去,行云流水笔端舞。作者:(宋)王羲之解析:王羲之此诗以笔为意象,描绘了笔在纸上舞动的情景,以及墨迹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感。《笔》笔下生花意纵横,墨香四溢韵无穷。挥毫泼墨成千字,妙手丹青映日红。作者:(元)赵孟頫解析:赵孟頫的诗赞美了笔的神奇功效,笔下生花,墨香四溢,是文人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