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直笔
读音
Dǒng Hú zhí bǐ
含义
“董狐”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直”意为正直、不弯曲;”笔”指书写、记录。”董狐直笔”字面意思是像董狐那样正直地书写历史,引申为不畏强权、秉笔直书,如实记载历史事实的品德和态度。
具体含义:形容史官或记录者不畏权势,坚持真理,如实记载历史事实的高尚品格。也泛指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正直行为。
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的故事:
晋灵公昏庸无道,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无效。后来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未遂,赵盾被迫逃亡。赵盾的堂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当时赵盾尚未离开国境,闻讯后返回。史官董狐记载”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上公布。赵盾辩解自己无罪,董狐却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赵盾身为正卿,逃亡未出国境,返回后又不讨伐弑君者,责任当然在他。孔子后来评价此事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另一个相关典故是齐国的太史兄弟。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太史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这样写,也被杀。第三个弟弟依然坚持这样写,崔杼无奈只能作罢。南史氏听说太史一家被杀,执简前往,准备继续记载,得知已经如实记录后才返回。这些史官都体现了”董狐直笔”的精神。
近义词
- 秉笔直书:拿着笔如实书写,形容不避讳、不隐瞒地记录事实。
- 不虚美,不隐恶:不虚假地赞美,不隐瞒恶行,形容客观公正地记录。
- 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 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反义词
- 曲笔阿世:歪曲事实,迎合世俗。
- 讳莫如深:隐瞒得很深,不让人知道。
-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过失和错误。
- 阿谀奉承:曲从拍马,迎合别人。
- 指鹿为马: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告诉我们要像董狐直笔一样,写日记时要说真话。
- 小学低年级:董狐直笔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
- 小学高年级:记者应当学习董狐直笔的精神,如实报道新闻事件。
- 小学高年级:历史书上说,董狐直笔是史官的最高品德。
- 初中:这位记者不畏强权,董狐直笔地揭露了事实真相。
- 初中:在撰写调查报告时,我们必须秉持董狐直笔的态度。
- 初中:董狐直笔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初中:历史研究者应当继承董狐直笔的传统,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 高中:新闻工作者要发扬董狐直笔的职业操守,不为利益所动。
- 高中:面对权力干预,这位学者依然董狐直笔,坚持学术真理。
- 高中:董狐直笔不仅是史德,更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
- 高中: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反对曲笔阿世,提倡董狐直笔。
- 大学及以上:当代史学工作者如何传承董狐直笔的史学传统值得深思。
- 大学及以上:董狐直笔所体现的史学独立精神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 大学及以上:在档案整理工作中,董狐直笔的原则不容妥协。
- 大学及以上:这位法官的判决书体现了董狐直笔般的严谨与公正。
- 社会应用:这家媒体的报道始终坚持董狐直笔,赢得了公众信任。
- 社会应用:审计工作特别需要董狐直笔的精神,不能有丝毫虚假。
- 社会应用: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应当董狐直笔,如实反映工作情况。
- 社会应用:学术论文必须董狐直笔,任何数据造假都是不可接受的。
错误用法
- 用于描述艺术创作:错误:”这位画家的作品体现了董狐直笔的风格。”(董狐直笔特指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不适用于艺术创作的主观表达)
- 用于夸张的赞美:错误:”她化妆技术高超,简直是董狐直笔。”(完全背离了成语的本义,属于滥用)
- 用于描述个人性格直率:错误:”他说话太董狐直笔了,经常得罪人。”(虽然涉及”直”的特点,但成语特指历史记载的客观性,不适用于日常直言)
- 用于商业宣传:错误:”我们的产品介绍董狐直笔,绝无虚假。”(虽然看似合理,但成语的文化内涵较为严肃,商业使用显得不伦不类)
- 用于描述技术精确:错误:”这台仪器测量数据董狐直笔,非常准确。”(成语强调人的品德,不适用于机械的精确性)
- 混淆主体:错误:”这篇小说董狐直笔地描写了人物心理。”(董狐直笔的主体应是史官或记录者,不适用于文学创作)
- 用于日常琐事:错误:”我董狐直笔地记录每天的购物清单。”(成语具有崇高意义,用于日常琐事不当)
- 用于描述记忆准确:错误:”他记忆力超群,对往事能董狐直笔地回忆。”(成语强调主动的如实记载,而非被动的记忆准确)
你可能感兴趣
董狐之笔
董狐之笔的读音为dǒng hú zhī bǐ,代表古代史官的职责和权威。董狐之笔源于古代史官董狐的传说,强调其真实、公正、客观的特点。其近义词有历史记载之笔、史家之笔等。然而,董狐之笔不应被误用为形容文笔犀利或虚构情节的工具,其强调的是真实记录历史的态度和品质。因此,在使用董狐之笔时,应注意其庄重感和正确用法。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bǐ zhí shū,意指在书写或记录时保持公正、真实的态度,不偏不倚,不做任何虚假的记录或描述。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史官记录历史的精神,强调诚实、真实和公正。秉笔直书的近义词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正直无私等,反义词包括歪曲事实、虚伪造作、偏颇不公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句有他是一位秉笔直书的记者,这篇报道非常秉笔直书,没有夸大其词或歪曲事实等。错误用法包括虚假夸张、主观臆断和断章取义等。希望以上介绍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朝章国故
朝章国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zhāng guó gù。它指的是朝廷的典章制度以及国家的历史旧事,常被用来形容对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熟悉和尊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其近义词包括典章制度、国史旧事和祖宗家法,反义词为离经叛道。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贬义语境、随意搭配、书写错误和不适当场合的使用。该成语常常用于描述对古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熟悉,常见于历史剧、学术研究、政治演讲和文化教育等场合。
不可揆度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可揆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常见的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无法揣测或估计某事物或情况的深度或程度,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深邃和难以捉摸。同时,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说明其用法和语境。
砥节奉公
砥节奉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ǐ jié fèng gōng,指磨炼节操,奉行公事。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官场,形容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职业操守,对待公务尽心尽责。其近义词包括清正廉洁、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尽忠职守等。反义词包括贪污腐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损公肥私等。文章中还列举了几个使用砥节奉公的例句,展示了其正确的用法和错误用法的注意事项。
描写钟馗最好的诗词
本文整理了关于描写钟馗的诗词,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笔法描绘了钟馗的形象与精神。钟馗被赞誉为捉鬼英雄,以其威武勇猛、忠诚耿直、正义勇敢的品质被传颂。诗词中描绘了钟馗的英勇形象、忠诚与担当、正义与勇气,以及他的精神传承和寓意与象征。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位民间英雄。
叨陪末座
“叨陪末座”是一个谦辞,意指自谦地坐在席位的末尾,表示受之有愧地陪坐在他人旁边,源于古代的宴请礼仪。该成语常用于表达自谦或对别人的尊敬。其近义词包括谦逊就坐、恭敬就位、忝列末席等,反义词则为高居首位、坐于要职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场合和语境判断,避免在不当场合或语气中使用,误解为自夸地位重要。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
刺上化下
刺上化下的读音是cì shàng huà xià,含义指在上者能以身作则,感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君王及官员的道德要求,强调领导者应以自身行为影响他人。近义词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等,反义词如上行下效(贬义)等。文章中也提到了刺上化下的正确用例及错误用法,强调在正确的语境中运用,避免贬义或不当联想。领导者在社会中应以身作则,践行刺上化下的精神,形成正面的社会影响。
调舌弄唇
本文介绍了成语“调舌弄唇”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说话时言语矫饰、口齿伶俐,善于用言语表达和沟通。典故来源于古代戏曲表演,形容演员运用言语技巧的高超表现。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如巧言令色、口齿伶俐等近义词,以及错误使用调舌弄唇可能带来的负面印象。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不落窠臼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落窠臼”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独特性,不拘泥于常规。文章还列举了该成语的使用例句,并指出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避免错误使用。同时,强调了“不落窠臼”的真正含义是形容人或事物的创新性和独特性,而不是仅仅描述与众不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