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之笔

董狐之笔

读音

Dǒng Hú zhī bǐ

含义

  • 董狐: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以正直著称。
  • 之笔:指记录历史的笔法。
    整体含义:形容史官或记录者不畏权势,秉笔直书,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典故

  1. 《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昏庸无道,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未果,最终晋灵公被赵穿所杀。史官董狐记载“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自己并未动手,董狐却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指赵盾虽未亲手弑君,但作为重臣未尽职责,故仍应承担罪责。孔子称赞董狐为“古之良史”。
  2. 后世评价
    董狐的刚直不阿成为史官典范,后世常用“董狐之笔”比喻不畏强权、如实记录的精神。

近义词

  1. 秉笔直书:指如实记载,不隐瞒真相。
  2. 直书不讳:形容写作或记录时毫不避讳。
  3.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反义词

  1. 曲笔阿世:指为迎合权势而歪曲事实。
  2. 讳莫如深:刻意隐瞒真相,避而不谈。
  3. 文过饰非:用虚假言辞掩饰错误。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教我们要像董狐之笔一样,诚实写日记。
    • 历史书上说,董狐之笔就是勇敢说真话。
  2. 小学高年级

    • 记者应当学习董狐之笔的精神,报道真实新闻。
    • 董狐之笔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不说真话。
  3. 初中

    • 这位作家的文章如董狐之笔,揭露了社会黑暗面。
    • 历史研究需要董狐之笔的态度,不能歪曲事实。
  4. 高中

    • 在专制时代,董狐之笔的史官往往面临生命危险。
    • 真正的学者应当秉持董狐之笔,不向权贵低头。
  5. 大学及以上

    • 新闻自由的核心价值,正是董狐之笔的现代表现。
    •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需要董狐之笔的严谨与正直。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文笔优美”

    • ❌ 他的小说写得真好,真是董狐之笔啊!(正确应为“妙笔生花”)
  2. 误用为“随意记录”

    • ❌ 我随便记了点笔记,算是董狐之笔吧。(正确应为“信手涂鸦”)
  3. 误用为“虚构创作”

    • ❌ 这部奇幻小说展现了作者的董狐之笔。(正确应为“天马行空”)
  4. 误用于“个人日记”

    • ❌ 我的私密日记就是我的董狐之笔。(正确应为“个人记录”)

总结:“董狐之笔”强调正直、真实的记录精神,不可用于形容文采或虚构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

笔削褒贬

本文介绍了成语“笔削褒贬”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阐述了其正确的使用方法。笔削褒贬是指在书写、记载或评论中对事物的评价或描述进行审慎的删改和调整,以达到恰当的赞美或批评。在运用笔削褒贬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忽视事实真相和不恰当的场合使用等错误用法。通过正确使用笔削褒贬,可以更好地表达观点和情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鲜明,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公正。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bǐ zhí shū,意指在书写或记录时保持公正、真实的态度,不偏不倚,不做任何虚假的记录或描述。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史官记录历史的精神,强调诚实、真实和公正。秉笔直书的近义词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正直无私等,反义词包括歪曲事实、虚伪造作、偏颇不公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句有他是一位秉笔直书的记者,这篇报道非常秉笔直书,没有夸大其词或歪曲事实等。错误用法包括虚假夸张、主观臆断和断章取义等。希望以上介绍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朝章国故

朝章国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zhāng guó gù。它指的是朝廷的典章制度以及国家的历史旧事,常被用来形容对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熟悉和尊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其近义词包括典章制度、国史旧事和祖宗家法,反义词为离经叛道。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贬义语境、随意搭配、书写错误和不适当场合的使用。该成语常常用于描述对古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熟悉,常见于历史剧、学术研究、政治演讲和文化教育等场合。

董狐直笔

董狐直笔是一个源于古代史官董狐的成语,意为公正无私地记录或表述事实,保持事情的真实性。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记录历史时的公正无私精神。董狐直笔的含义强调真实记录,不偏不倚。其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秉笔直书等,反义词则为虚情假意、歪曲事实等。该成语在形容记者、历史记录者等职业时非常贴切。但需注意在正确使用场合,避免错误用法。

颠倒是非

本文介绍了成语“颠倒是非”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指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某些人为了达到目的而故意歪曲事实。文章还提供了与其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使用场景。最后,提醒读者在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常见错误。

蹈仁履义

本文介绍了“蹈仁履义”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用法。该成语强调遵循仁德和正义的原则行事。文章提供了正确和错误的用法示例,旨在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同时,也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在社会中倡导蹈仁履义精神的重要性。

窜端匿迹

"窜端匿迹"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uàn duān nì jì,意为隐藏踪迹,逃得无影无踪。该成语出自《左传》,形容人或物消失得难以寻觅。其近义词包括销声匿迹、隐姓埋名等,反义词为显露无遗、暴露无遗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逃避法律制裁、躲避仇家追杀等情境。错误用法包括使用对象错误和语境不当。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道听涂说

“道听涂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tīng tú shuō,指在路上听到或道路上随意传说的未经证实的话或消息。这个成语强调了信息的非正式性、不准确性和不可靠性。其源于古代信息传播手段有限,人们通过口耳相传获取信息。“道听涂说”的近义词有耳食之言、捕风捉影、轻信轻闻、谣言惑众等。反义词有确凿可靠、有据可查、真凭实据等。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与正面意义混淆,或在需要确凿证据的场合使用。常见错误用法包括混用近义词、缺乏具体语境等。

词正理直

词正理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í zhèng lǐ zhí,意指言辞纯正,道理正直。源自《论语·卫灵公》,强调说话或写文章时用词准确、语言规范、内容合理、逻辑清晰。该成语具有正义感和公正性,常用于形容言辞和道理的正直性。其近义词有义正辞严、言之成理等,反义词包括含糊其辞、歪理邪说等。在合适语境中,词正理直能够很好地表达观点,赢得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在非正式场合过度使用或在误解其含义的情况下使用。

颠扑不磨

颠扑不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iān pū bù mó,形容事物坚固稳定,持久不变。该成语起源于古代文献,用于形容经过长时间考验仍保持不变的事物或品质。其近义词包括坚定不移、坚如磐石等,反义词为摇摆不定、脆弱易碎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颠扑不磨的用法,同时提醒读者注意避免误用该成语。正确的使用应该是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含义来恰当地运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