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目击

耳闻目击

读音

ěr wén mù jī

含义

“耳闻”指用耳朵听到,“目击”指用眼睛看到。整个成语形容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直接性。

典故

  1. 《史记·滑稽列传》:司马迁在记载人物事迹时,常强调“耳闻目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真实的历史。
  2. 《后汉书·张衡传》:张衡在发明地动仪时,曾强调“非耳闻目击,不能知其妙”,说明只有亲自观察才能理解事物的精妙。
  3. 宋代苏轼《石钟山记》:苏轼为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亲自乘船考察,最终得出结论,并感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近义词

  1. 亲眼所见:强调亲眼目睹的事实。
  2. 亲耳所闻:强调亲耳听到的信息。
  3. 身临其境:形容亲身经历某种场景。
  4. 目睹耳闻:与“耳闻目击”意思相近,强调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反义词

  1. 道听途说:指未经证实的传闻,不可靠的信息。
  2. 捕风捉影:形容没有事实依据的猜测。
  3. 以讹传讹:指错误的信息被一再传播。
  4. 凭空捏造:指完全虚构、没有真实依据的事情。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我耳闻目击了小鸟从蛋里孵出来的过程。(适合1-2年级)
  2. 小学中年级:昨天我耳闻目击了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适合3-4年级)
  3. 小学高年级:记者耳闻目击了火灾现场,写下了详细的报道。(适合5-6年级)
  4. 初中:科学家耳闻目击了实验的全过程,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适合7-9年级)
  5. 高中:历史学家通过耳闻目击的史料,还原了古代战争的真相。(适合10-12年级)
  6. 新闻报道:记者耳闻目击了地震后的救援情况,向公众传递了最新消息。
  7. 法律文书:证人耳闻目击了案发经过,提供了关键证词。
  8. 学术论文:研究者耳闻目击了实验现象,得出了重要结论。
  9. 旅行日记:我在西藏耳闻目击了藏民的传统节日,深受震撼。
  10. 小说描写:主人公耳闻目击了一场谋杀案,成为破案的关键人物。
  11. 演讲表达:我耳闻目击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决心投身公益事业。
  12. 影视评论:导演耳闻目击了真实事件,才拍出如此感人的电影。
  13. 科普文章:天文学家耳闻目击了彗星撞击木星的过程。
  14. 历史研究:考古学家耳闻目击了古墓的发掘过程,发现了珍贵文物。
  15. 社会调查:志愿者耳闻目击了山区儿童的生活,呼吁更多人关注。
  16. 商业报告:市场调研员耳闻目击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出了改进建议。
  17. 医学研究:医生耳闻目击了新药的临床试验,确认了其疗效。
  18. 环境保护:环保人士耳闻目击了森林砍伐的严重性,发起保护行动。
  19. 体育报道:记者耳闻目击了奥运冠军的夺冠瞬间,激动不已。
  20. 个人经历:我耳闻目击了流星雨,那一刻美得难以形容。

错误用法

  1. 混淆“耳闻目击”与“道听途说”

    • ❌ 错误:我只是耳闻目击了这件事,并不确定真假。(“耳闻目击”强调亲身经历,不能用于不确定的信息。)
    • ✅ 正确:我只是道听途说了这件事,并不确定真假。
  2. 用于虚构场景

    • ❌ 错误:小说里的侦探耳闻目击了凶手的幻想。(“耳闻目击”不能用于虚构或想象的情节。)
    • ✅ 正确:小说里的侦探亲眼目睹了凶手的行动。
  3. 用于非直接经历

    • ❌ 错误:我耳闻目击了朋友转述的故事。(“耳闻目击”必须是自己直接看到或听到的。)
    • ✅ 正确:我耳闻目击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
  4. 用于抽象概念

    • ❌ 错误:我耳闻目击了爱情的美好。(“耳闻目击”不能用于抽象的情感体验。)
    • ✅ 正确:我亲身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
  5. 用于未来事件

    • ❌ 错误:明天我将耳闻目击一场演唱会。(“耳闻目击”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事情。)
    • ✅ 正确:明天我将观看一场演唱会。
耳闻目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道存目击

道存目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cún mù jī,用于形容人的道德品质或某种道理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流露的境界。它源于古代典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道存目击的近义词包括自然而然、显而易见和不言而喻等。反义词包括莫名其妙、深藏不露和矫揉造作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品德高尚、道理简单明了等情境。错误的使用方式包括将其误解为适用于所有情境的词语,以及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因此,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和选择。

目击耳闻是什么意思

“目击耳闻”的读音为mù jī ěr wén,意味着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或情况,强调事情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一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礼记·大学》,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它的近义词如亲眼目睹、身临其境等,都强调通过直接的观察和听觉获取信息。反义词如道听途说、空穴来风等则表示信息不真实或未经亲自确认。该成语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用于描述真实可靠的情况和事件,需要注意避免误解和滥用。

耳闻目睹

本文介绍了成语“耳闻目睹”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近词。该成语指亲自听到和亲眼看到的情况或事情,强调亲身经历的重要性。文章还讨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提供了相关例句。通过本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耳闻目睹”这个成语。

耳闻目见

“耳闻目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ěr wén mù jiàn,表示亲耳听到、亲眼见到的意思,用来形容亲身经历的、真实可靠的事情。这个成语强调了亲身感受和直接观察的重要性,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认知的场景。其近义词包括目睹耳闻、身经目击、亲眼所见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凭空捏造、传闻轶事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与其他成语混用、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以及不加区分地使用等错误用法。文章所述故事真实记录了耳闻目见的事例和其作用。

传闻不如亲见

“传闻不如亲见”是一个成语,强调直接经验和亲眼目睹的重要性,暗示传闻可能存在误差或误导。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信息传递的不便和传话过程中的误解。它的近义词有眼见为实、目击道存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等。使用此成语时,不应滥用场合或轻率否定他人经验。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得知真相。文章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帮助理解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

耳闻不如面见

“耳闻不如面见”是一句常用的汉语成语,读音为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意指听到的信息不如亲眼见到的真实可靠。这个成语强调亲眼所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亲自目睹才能获取真实的认知和了解。它的含义源自古代中国,强调在信息不畅通的时代,亲眼所见比听闻更值得信赖。此外,这个成语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时需要避免只听信传闻而不进行实地考察和验证的错误用法,只有真正面对问题并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才能做到“耳闻不如面见”。

目睹耳闻是什么意思

“目睹耳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dǔ ěr wén。它指的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或现象,强调亲身感受和亲眼所见的真实性。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汉书》和《资治通鉴》。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亲身经历或亲眼见闻的事情,并含有强调真实性的意味。其近义词包括“眼见为实”、“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空口无凭”等。在造句中,可以描述个人经历或见闻的事情。错误用法是忽略亲身经历的强调,应使用正确的用法以准确表达意思。

目知眼见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目知眼见”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强调了其表达的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真实认知和感受,反映了人们对于亲眼所见的认知和信任。文章还列举了目知眼见的多个例句,同时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

目见耳闻是什么意思

目见耳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jiàn ěr wén,意为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形容直接经验和真实感受。其出处并不明确,但可追溯到古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真实性和直接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目见耳闻的近义词包括眼见为实、耳闻目睹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空言无凭等。使用目见耳闻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错误用法。

以耳代目是什么意思

以耳代目的读音读音:yǐ ěr dài mù拼音注音:yǐ ěr/dài/mù以耳代目的含义以耳代目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用耳朵来代替眼睛的功能。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不亲自去了解、不实地考察,而只依赖听闻来获取信息或判断事物。它强调了只依赖间接信息而忽视直接观察和实地调查的重要性。以耳代目的典故以耳代目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位将领在战场上常常依赖他人的情报来指挥作战,而忽视了亲自观察敌情的重要性。结果因为情报的失误,导致战败。后来人们就用“以耳代目”来形容那些不注重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只依赖他人传递的信息来做出判断的人。以耳代目的近义词道听途说:指从他人那里听来的消息或传闻,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