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目睹:亲历与见证的成语解析
读音
ěr wén mù dǔ
含义
- 耳闻:用耳朵听到。
- 目睹:用眼睛看到。
整体含义:指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强调亲身经历或直接见证某件事的真实性。
典故
- 《后汉书·刘盆子传》:
“耳闻目睹,皆非虚妄。”——形容所见所闻皆为真实,不可否认。 - 《资治通鉴》:
“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强调亲身经历比道听途说更可靠。 - 《红楼梦》:
“我耳闻目睹,岂有不知?”——贾宝玉以此强调自己对某些事情的了解并非空穴来风。
近义词
- 亲眼所见:强调视觉上的直接见证。
- 亲耳所闻:强调听觉上的直接接收。
- 身临其境:不仅指看到听到,还包含亲身感受。
- 眼见为实:与“耳听为虚”相对,强调亲眼所见才可信。
反义词
- 道听途说:指未经证实的传闻,与“耳闻目睹”的真实性相反。
- 捕风捉影:比喻无根据的猜测或传闻。
- 以讹传讹:错误的信息被不断传播,与亲身见证形成对比。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我耳闻目睹了小猫咪爬上树的全过程。
- 老师告诉我们,耳闻目睹的事情要记在心里。
-
小学高年级:
- 这次春游,我们耳闻目睹了许多大自然的奇妙现象。
- 他耳闻目睹了同学之间的争吵,赶紧告诉了老师。
-
初中:
- 记者耳闻目睹了灾区的真实情况,写下了感人的报道。
- 历史课上,老师让我们想象古人耳闻目睹的场景。
-
高中:
- 作为志愿者,我耳闻目睹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困境。
- 这部纪录片让观众耳闻目睹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
大学及以上:
- 社会调查中,研究者必须耳闻目睹,才能得出客观结论。
- 他的论文基于耳闻目睹的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错误用法
-
混淆“耳闻目睹”与“听说”:
- ❌ 错误:我只是耳闻目睹了他要辞职的消息。(应为“听说”)
- ✅ 正确:我耳闻目睹了他递交辞职信的过程。
-
用于虚构场景:
- ❌ 错误:在梦里,我耳闻目睹了一场战争。(梦境非真实经历)
- ✅ 正确:在纪录片中,我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
过度夸张:
- ❌ 错误:我耳闻目睹了整个宇宙的诞生。(超出人类感知范围)
- ✅ 正确:科学家通过望远镜耳闻目睹了星系的形成过程。
“耳闻目睹”是一个强调真实经历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间接信息或虚构内容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耳闻目见
“耳闻目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ěr wén mù jiàn,表示亲耳听到、亲眼见到的意思,用来形容亲身经历的、真实可靠的事情。这个成语强调了亲身感受和直接观察的重要性,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认知的场景。其近义词包括目睹耳闻、身经目击、亲眼所见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凭空捏造、传闻轶事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与其他成语混用、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以及不加区分地使用等错误用法。文章所述故事真实记录了耳闻目见的事例和其作用。
耳闻不如面见
“耳闻不如面见”是一句常用的汉语成语,读音为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意指听到的信息不如亲眼见到的真实可靠。这个成语强调亲眼所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亲自目睹才能获取真实的认知和了解。它的含义源自古代中国,强调在信息不畅通的时代,亲眼所见比听闻更值得信赖。此外,这个成语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时需要避免只听信传闻而不进行实地考察和验证的错误用法,只有真正面对问题并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才能做到“耳闻不如面见”。
目知眼见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目知眼见”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强调了其表达的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真实认知和感受,反映了人们对于亲眼所见的认知和信任。文章还列举了目知眼见的多个例句,同时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意思是听闻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强调实际观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智者的教导,指出实践和亲身体验的重要性。与“百闻不如一见”相近的词语包括“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等,反义词包括“道听途说”、“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然而,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分场合使用、与其他成语混淆、用作贬义等。
闻名不如见面是什么意思
闻名不如见面的读音读音:wén míng bù rú jiàn miàn标注拼音:wén/míng/bù/rú/jiàn/miàn闻名不如见面的含义“闻名不如见面”是一句中国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只听其名,不如亲自见面了解。它强调了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的重要性,意味着在听到或了解某事时,即使有很好的声誉或名声,也难以完全理解其真实情况或价值。闻名不如见面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交往习惯。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传播手段有限,人们往往只能通过传闻来了解远方的人或事。然而,传闻往往不准确或有所夸大,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闻名不如见面”的认识,即只有亲自见面,才能真实地了解对方或事物的真实情
耳闻目击
本文介绍了“耳闻目击”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示例和解释。耳闻目击指的是亲自听到和亲眼看到,用以形容对事情经过或真相的直接清晰了解。最早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如《左传》。使用时应确保描述的是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情况,避免使用在听说或间接了解的情况上。
目睹耳闻是什么意思
“目睹耳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dǔ ěr wén。它指的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或现象,强调亲身感受和亲眼所见的真实性。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汉书》和《资治通鉴》。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亲身经历或亲眼见闻的事情,并含有强调真实性的意味。其近义词包括“眼见为实”、“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空口无凭”等。在造句中,可以描述个人经历或见闻的事情。错误用法是忽略亲身经历的强调,应使用正确的用法以准确表达意思。
目见耳闻是什么意思
目见耳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jiàn ěr wén,意为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形容直接经验和真实感受。其出处并不明确,但可追溯到古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真实性和直接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目见耳闻的近义词包括眼见为实、耳闻目睹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空言无凭等。使用目见耳闻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错误用法。
关于卷烟的诗词
关于卷烟的诗词(第1篇)关于卷烟的诗词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多见,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描绘生活场景或物品的古诗词中寻找与卷烟相关的意象或描述。以下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整合的一些关于卷烟或相关主题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古诗文呈现诗词标题:烟锁池塘诗词原文:翠烟轻锁池塘路,卷云舒展晚晴初。烛影摇红秋意浓,风声寂寂闻琴书。作者:(古代佚名诗作)朝代:未知解析:此诗描绘了晚晴初的景象,其中“翠烟轻锁池塘路”一句虽然并未直接描绘卷烟本身,但借烟之形态与池塘边的景致相结合,给读者一种朦胧、幽深的感觉,颇有几分关于卷烟的意味。诗词标题:夜读寄烟友诗词原文:独坐小窗前,卷烟袅袅升。闲来无事读,思
以耳代目是什么意思
以耳代目的读音读音:yǐ ěr dài mù拼音注音:yǐ ěr/dài/mù以耳代目的含义以耳代目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用耳朵来代替眼睛的功能。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不亲自去了解、不实地考察,而只依赖听闻来获取信息或判断事物。它强调了只依赖间接信息而忽视直接观察和实地调查的重要性。以耳代目的典故以耳代目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位将领在战场上常常依赖他人的情报来指挥作战,而忽视了亲自观察敌情的重要性。结果因为情报的失误,导致战败。后来人们就用“以耳代目”来形容那些不注重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只依赖他人传递的信息来做出判断的人。以耳代目的近义词道听途说:指从他人那里听来的消息或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