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削褒贬

笔削褒贬:文字中的历史审判

读音

bǐ xuē bāo biǎn

含义

  • :书写记录
  • :删改修正
  • :赞扬
  • :批评
    该成语原指史官通过文字增减来隐含对人事的评价,后泛指通过文字修饰表达鲜明的立场判断,暗藏春秋笔法式的微言大义。

典故

  1. 《左传》记载:孔子修订《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用”赵盾弑君”等简练表述暗含道德评判,开创”春秋笔法”传统。
  2. 董狐直笔:晋国史官董狐不畏权贵,坚持记录”赵盾弑其君”,被孔子赞为”古之良史”,体现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
  3. 司马迁《史记》:在《项羽本纪》中通过”沐猴而冠”等细节描写,暗讽项羽徒有虚表,展现史家的文字功力。

近义词

  1. 春秋笔法:委婉含蓄的文字中暗含褒贬
  2. 皮里阳秋:表面不作评论而内心自有褒贬
  3. 微言大义:精微语言中蕴含深刻道理
  4. 一字褒贬:单个字的选用即体现态度

反义词

  1. 直言不讳:毫无保留地直说
  2. 平铺直叙:不加修饰地直接叙述
  3. 客观陈述:不带主观色彩的表达
  4. 模棱两可:态度含糊不明确

例句

小学阶段

  1. 老师批改作文时笔削褒贬,用红笔圈出好词好句。
  2. 历史故事里,聪明的史官会用笔削褒贬的方法记录事件。

中学阶段

  1. 鲁迅杂文常笔削褒贬,看似平淡的语句实则锋芒毕露。
  2. 记者报道新闻时应避免主观的笔削褒贬,保持客观中立。

大学及以上

  1. 古代奏折中”陛下圣明”之类的套话,实则是臣子笔削褒贬的政治智慧。
  2. 这份考古报告刻意淡化某些发现,这种笔削褒贬的做法引发学术争议。

文学创作

  1. 张爱玲笔下”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的比喻,暗含对都市生活的笔削褒贬。
  2. 红楼梦判词”堪怜咏絮才”五字,完成对林黛玉一生的笔削褒贬。

历史评论

  1. 魏收著《魏书》时”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这种笔削褒贬遭后世诟病。
  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通过日常细节完成对明代制度的笔削褒贬。

现代应用

  1. 自媒体标题党常滥用笔削褒贬的手法扭曲事实。
  2. 外交辞令中”坦率交谈”的表述,实则是对谈判失败的笔削褒贬。

错误用法

  1. 混淆对象:将普通文字修改称作笔削褒贬(×老师笔削褒贬了我的错别字)
  2. 程度不当:用于完全直白的批评(×他在会议上笔削褒贬地骂了同事)
  3. 场景错位:形容口头评价(×她说话总是笔削褒贬)
  4. 反向误用:指代客观记录(×监控录像笔削褒贬地拍下了全过程)
  5. 古今混用:现代公文要求明确表述,不宜过度追求笔削褒贬的效果

这个承载着中国史学传统的成语提醒我们:文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思想的利刃。从竹简到键盘,如何平衡真实与立场,始终是书写者永恒的命题。

你可能感兴趣

历代诗人如何用诗词重塑虞姬形象 从白居易到纳兰性德的10首经典虞姬诗词赏析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虞姬的古诗词及其鉴赏。文章列举了五篇关于虞姬的古诗词,包括《虞姬曲》、《虞美人》、《题乌江亭》、《虞姬墓》和《虞姬叹》等诗词的解析,以及几首不重复于之前的古诗词,如《虞美人·独守空闺》、《虞姬思君》等。这些古诗词通过描绘虞姬的美丽、坚贞和悲情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爱情的向往。文章还强调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鉴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内涵,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手法,主要应用在史书和散文写作中,通过微言大义、曲折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立场,显得含蓄深邃。这一手法源于《春秋》等史书的写作,通过省略、暗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立场,使得读者需要通过思考来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春秋笔法强调含蓄而不直接点明,但也应避免滥用导致晦涩难懂或误解其含义。

董狐之笔是什么意思

董狐之笔的读音为dǒng hú zhī bǐ,代表古代史官的职责和权威。董狐之笔源于古代史官董狐的传说,强调其真实、公正、客观的特点。其近义词有历史记载之笔、史家之笔等。然而,董狐之笔不应被误用为形容文笔犀利或虚构情节的工具,其强调的是真实记录历史的态度和品质。因此,在使用董狐之笔时,应注意其庄重感和正确用法。

关于书信的诗词

关于书信的诗词(第1篇)关于书信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传递情感、交流思想的宝贵载体。下面将按照不同的格式,为您呈现几首与书信相关的古诗词全文,并附上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古诗格式呈现行书信唐·杜牧尺素如霜雪,行间意未穷。远山隔千里,心在白云中。笔墨传情意,字字皆意重。寄君千里思,明月照归鸿。解析:此诗以书信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通过尺素传情,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寄远人宋·苏轼一纸乡书泪湿频,归心似箭梦难真。山川阻隔音信断,唯愿风送好音闻。解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书信的传递,寄托了深深的牵挂与期盼。二、现代格式呈现以下是以现代格式创作的

笔伐口诛

本文介绍了成语“笔伐口诛”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谴责,尤其是通过文字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传记和小说。文章还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如声讨、指责、痛斥、抨击等,以及反义词如赞扬、歌颂、褒奖等。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用法。最后指出了错误使用“笔伐口诛”的情况,提醒读者注意正确使用场合和避免与其他词语混用。

笔墨官司

笔墨官司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的争论和争执,涉及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间的交流和争端解决。源自古代文人间的书信辩论,现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近义词包括文字争执、文字纠纷等,反义词为和解或和解协议。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尤其在口头争执和不恰当场合使用。错误用法包括将口头争执和不涉及争论的情境称为笔墨官司。

褒贬与夺

“褒贬与夺”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指给予褒奖或贬斥,掌握给予或剥夺的权力。它强调对他人的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评价和决策的重要性,源于古代君主的赏罚权力。这个成语也形容权力的行使和责任的承担。近义词包括赏罚分明、评价判断等。反义词为颠倒黑白、赏罚不当等。在工作中,领导者应公正行使褒贬与夺的权力,但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避免不公正、受外界干扰等错误用法。

散文 我 冰心读后感600字

冰心散文《我》读后感《我》是冰心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家庭、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冰心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经历、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哲理。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人生的真实与感悟。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不易和无常,明白人生中充满了挑战和变数,但只要我们保持真诚、善良的初心,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冰心先生本人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性格发展历经岁月磨砺,智慧与柔情并存。她的行为动机始终以真诚、善良为核心,这种人格魅力让我深感敬佩。在阅

跋前踕后

本文介绍了成语“跋前踕后”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形容做事有头无尾,只顾眼前而不考虑后果。典故源自古代寓言故事,形容做事不周全、不仔细的人。近义词包括半途而废、有始无终等。反义词包括善始善终、始终如一等。文章还通过示例解释了不同语境下“跋前踕后”的应用,并指出该成语的错误用法。

张晓风 我喜欢 读后感

张晓风 我喜欢 读后感(第1篇)张晓风《我喜欢》读后感在我第一次拿起张晓风的《我喜欢》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温暖的邀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所蕴含的世界。《我喜欢》一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无论是微小的细节,还是广阔的自然,张晓风都用她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它们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个老友交谈,她用她的文字,诉说着她对生活的喜爱与感悟。书中,张晓风以她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她喜欢四季的变换,喜欢雨后的清新,喜欢夜晚的宁静。她喜欢的事物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些平凡的事物在她的笔下,都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