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徨失措
读音
fǎng huáng shī cuò
含义
- 仿徨: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 失措:失去常态,不知如何应对。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惊慌、迷茫或犹豫而失去方向,不知如何是好。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子使薳子冯为令尹,访于申叔豫。叔豫曰:‘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遂以疾辞。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乃使子南为令尹。子冯仿徨失措,不知所为。”
此处描述楚国大夫薳子冯因政治局势复杂而犹豫不决,最终错失机会。 - 《后汉书·王霸传》:
“霸见更始政乱,度其必败,乃仿徨失措,不知所从。”
王霸因局势混乱而无法决断,表现出仿徨失措的状态。
近义词
- 犹豫不决:形容人拿不定主意,无法做出决定。
- 踌躇不前:因顾虑太多而停滞不前。
- 茫然若失:形容人因困惑或失落而不知所措。
- 六神无主:形容极度慌乱,失去主见。
反义词
- 当机立断:形容人果断决策,毫不犹豫。
- 镇定自若:形容人面对困境时冷静从容。
- 胸有成竹:形容人做事前已有周密计划,不慌不忙。
- 从容不迫:形容人举止镇定,不慌不忙。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目,仿徨失措,急得直挠头。
- 小狗走丢了,小华仿徨失措,不知道去哪里找。
-
小学高年级:
-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同学们仿徨失措,幸好老师及时指挥大家撤离。
- 他在陌生的城市迷路了,仿徨失措地站在街头。
-
初中:
- 听到比赛取消的消息,队员们仿徨失措,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办。
- 演讲时突然忘词,他仿徨失措地站在台上,脸涨得通红。
-
高中:
- 高考志愿填报时,许多学生仿徨失措,不知该选择哪所学校。
- 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她仿徨失措,不知如何面对未来。
-
大学及以上:
- 公司突然宣布裁员,员工们仿徨失措,纷纷打听消息。
-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仿徨失措,不知该如何处理。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仿徨失策”:
- ❌ 他在关键时刻仿徨失策,导致计划失败。(正确应为“仿徨失措”)
- ❌ 面对危机,领导仿徨失策,未能及时应对。(正确应为“仿徨失措”)
-
误用为“仿徨失态”:
- ❌ 她因紧张仿徨失态,说话结结巴巴。(正确应为“仿徨失措”)
- ❌ 他在众人面前仿徨失态,举止慌乱。(正确应为“仿徨失措”)
-
误用为“仿徨失意”:
- ❌ 他事业不顺,整日仿徨失意。(正确应为“仿徨失措”或“失意彷徨”)
- ❌ 考试失败后,他仿徨失意,不知如何面对父母。(正确应为“仿徨失措”)
-
误用为“仿徨失神”:
- ❌ 听到噩耗,她仿徨失神,呆立原地。(正确应为“仿徨失措”或“失神”)
- ❌ 他仿徨失神地走在街上,完全没注意周围。(正确应为“仿徨失措”)
-
误用为“仿徨失路”:
- ❌ 他在森林里仿徨失路,找不到出口。(正确应为“仿徨失措”或“迷路”)
- ❌ 人生仿徨失路时,需要有人指点迷津。(正确应为“仿徨失措”或“迷失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
二缶钟惑
本文介绍了成语“二缶钟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同时提供了使用示例和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指用两种不同器具盛装东西产生的困惑,现引申为对于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解释或理解产生的困惑和疑惑。在面临复杂问题或众多选择时,人们可能会感到二缶钟惑。同时,文章也解释了如何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错误用法。希望本文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蹈机握杼
“蹈机握杼”是一个源自古代纺织工艺的成语,形容人做事有条不紊,能熟练掌握技艺。最早出现在《诗经》等文献中。该成语用于形容在处理事务时能够熟练、从容掌握关键环节的人,也常用来形容文学创作或艺术创作中的高手。其近义词包括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轻车熟路等。反义词为手忙脚乱、束手无策、生疏笨拙等。使用时应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保持其形象性和生动性。
二缶锺惑
二缶锺惑是一个成语,其读音为èr fǒu zhōng huò,含义是形容人对事物感到困惑、疑惑,无法分辨清楚。该成语出自《庄子·外物》,其中“缶”和“锺”虽为生僻字,但读法简单。二缶锺惑的近义词有困惑不解、迷惑不解等,反义词则包括洞若观火、一目了然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轻率或与实际情境脱节的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二缶锺惑的方式。
能谋善断是什么意思
能谋善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éng móu shàn duàn。它表示一个人具备出色的谋划和决策能力,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且果断的决策。该成语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描述了吴起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出色表现。能谋善断的近义词包括足智多谋、精明强干、英明果断等,反义词则是犹豫不决、草率从事、懵懂无知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含义和用法场景,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误用。该成语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决策者的高超智慧和决策能力,深受人们尊重和信任。
不识起倒
不识起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qǐ dǎo。该成语指人不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或如何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也可形容人缺乏判断力。其典故来源于古代礼仪和故事。出处常见于《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近义词包括轻重不分、不知轻重缓急等。反义词为精明能干、知轻知重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处理事情时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不足,不能随意替换或滥用。
二三其德
二三其德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在道德品质上反复无常,缺乏坚定和忠诚。出自《诗经》中的《邶风·柏舟》篇。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翻云覆雨、朝秦暮楚等,反义词有忠诚不渝、一心一意、坚定不移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错对象、滥用成语以及与近义词混用等错误用法。
迷而知返是什么意思
迷而知返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í ér zhī fǎn,指在迷茫或迷失之后能够察觉并主动返回正确的道路。该成语源自古代故事,强调了人们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和正确判断力的精神。迷而知返的近义词包括迷途知返、知过必改、恍然大悟、幡然醒悟等。反义词包括一错再错、执迷不悟、误入歧途等。使用迷而知返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强调在迷茫中能够找到并选择正确方向的能力和智慧。文章提供了多个迷而知返的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反正拨乱
“反正拨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zhèng bō luàn,意味着纠正错误、恢复正常。该成语源于古代对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纠正行动,用于形容在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和整顿。其近义词包括拨乱反正、整顿乾坤等,反义词则为任其自流、维持现状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混淆概念、误用场合以及误用为其他含义相近的词语。文章中的例句展示了“反正拨乱”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道尽涂殚
道尽涂殚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ìn tú dān。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点,无法再继续进行或发展的状态。它表示路径或方法的穷尽,资源或财物已经用尽。道尽涂殚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等,反义词则包括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等。在日常生活中,道尽涂殚常被误用或滥用,常见的错误用法包括用于描述非穷途末路的情况,与其他成语混用以及用法过于泛化等。
长目飞耳
长目飞耳的读音为zhǎng mù fēi ěr,表示具有超凡的视力或听力,能远距离观察或听到事物,形容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听力。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也可在《左传》等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记载。长目飞耳的近义词有眼聪目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反义词有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不恰当的场合和语境,应正确用于描述某人的观察力或听力非常敏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