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起倒

不识起倒:一个警示人们认清形势的成语

读音

bù shí qǐ dǎo

含义

“不识起倒”由四个字组成: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能”。
  • :认识、辨别。
  • 起倒:本义指“起立”和“倒下”,引申为“形势的变化”或“事情的轻重缓急”。

整体含义指不能正确判断形势,不懂得权衡轻重,缺乏应变能力。形容人固执、不知变通,或对局势变化毫无察觉。

典故

  1. 《韩非子·喻老》
    故事讲述一个人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最终导致失败。韩非子借此批评那些“不识起倒”的人,强调审时度势的重要性。
  2.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因刚愎自用,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兵败自刎。司马迁评价他“不识起倒”,未能认清局势变化。
  3. 《资治通鉴》
    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不听忠言,导致安史之乱。司马光评其“不识起倒”,未能察觉国家危机。

近义词

  1. 不识时务——不能认清当前形势。
  2. 不知进退——不懂得审时度势,盲目行动。
  3. 固执己见——坚持错误观点,不愿改变。
  4. 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听劝告。

反义词

  1. 审时度势——能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正确决策。
  2. 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调整策略。
  3. 通权达变——不拘泥于常规,善于变通。
  4. 见机行事——抓住时机,灵活应对。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听老师的话,非要玩火,真是不识起倒。
  2. 小学高年级:他明明知道考试要复习,却只顾着打游戏,真是不识起倒。
  3. 初中:公司面临危机,经理却坚持错误决策,真是“不识起倒”。
  4. 高中:历史上许多失败者,往往因“不识起倒”而错失良机。
  5. 大学及以上:在商业竞争中,若“不识起倒”,企业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6. 日常口语:你明知道老板心情不好,还去顶撞他,真是不识起倒!
  7. 职场场景:他拒绝学习新技能,最终被裁员,真是“不识起倒”。
  8. 历史评论: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不识起倒,加速了明朝灭亡。
  9. 寓言故事:那只不听劝告的乌鸦,最终被狐狸骗走食物,真是不识起倒。
  10. 家庭教育:孩子不听父母劝告,执意熬夜打游戏,真是不识起倒。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不识好歹”

    • ❌ 错误例句:他帮了你,你还骂他,真是不识起倒。
    • ✅ 正确表达:他帮了你,你还骂他,真是不识好歹。
  2. 误用为“不知轻重”

    • ❌ 错误例句:他连这么重要的事都忘了,真是不识起倒。
    • ✅ 正确表达:他连这么重要的事都忘了,真是不知轻重。
  3. 误用为“固执”

    • ❌ 错误例句:他就是不识起倒,非要穿短袖出门。
    • ✅ 正确表达:他就是固执,非要穿短袖出门。
  4. 误用为“反应迟钝”

    • ❌ 错误例句:他半天才听懂笑话,真是不识起倒。
    • ✅ 正确表达:他半天才听懂笑话,真是反应迟钝。
  5. 误用为“不懂礼貌”

    • ❌ 错误例句:他对长辈不敬,真是不识起倒。
    • ✅ 正确表达:他对长辈不敬,真是不懂礼貌。

“不识起倒”强调对形势的判断能力,而非单纯的道德或智力问题,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不识起倒.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不识局面

不识局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jú miàn,表示对当前的形势或情况缺乏了解或认识,无法应对或处理。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背景,用来形容面对复杂或陌生局面时,因缺乏经验、知识或判断力而无法有效应对。其典故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不识局面的近义词包括不知所措、茫然失措、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等,反义词有游刃有余、驾轻就熟、见机行事、应付自如等。在使用不识局面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褒义或滥用场景的错误。例如,他在新的项目中表现出的无知和不熟悉状况,可以用不识局面来形容,但错误地将其用于吃饭等日常场景是不恰当的。

不知起倒

"不知起倒"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没有分寸、不明事理或缺乏判断力。其含义指的是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近义词包括糊涂、懵懂、鲁莽等,反义词为精明、明智、稳重等。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避免误解和混用。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误解含义乱用以及与近义词混用。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如总是做事不知起倒,让人无法放心交予重要任务。

不识时务

本文介绍了“不识时务”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不识时务指的是不能认识当前形势或时代潮流的客观需要,或不能跟上时代发展。该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故事。其近义词包括不知时变、不知世事等,反义词为洞若观火、知机识变等。在正确使用上,需要注意场合、搭配以及避免过于贬义。同时,文章还给出了一些例句来更好地说明这个成语的用法。

羝羊触藩

羝羊触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ī yáng chù fān。其含义是公羊用角撞击篱笆,比喻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该成语来源于《左传》和《诗经》中的篇章。羝羊触藩的近义词包括进退两难、左右为难等,反义词则为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描述非困境或难题的情境。文章还包含了一些使用该成语的例句。

洞彻事理

洞彻事理的读音为【dòng chè shì lǐ】,表示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该成语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敏锐,能迅速理解复杂事物并做出正确判断。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懵懂无知、浅尝辄止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并与“透彻了解”区分使用。洞彻事理能力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尺有所短

本文介绍了成语“尺有所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完美无缺的。文章通过示例阐述了正确的使用语境,提醒读者注意与其他成语的区分,避免误解和误用。同时强调了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的重要性。

揆理度势

本文介绍了成语“揆理度势”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探讨了其应用场景。该成语强调根据道理和形势来衡量判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理性分析。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并指出了在错误场合滥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的错误做法。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的拼音是fáng móu dù duàn,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善于谋划和决断的能力。源于唐朝时期,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谋士,分别擅长谋划和决断,共同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做出贡献。房谋杜断的人具有深谋远虑、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等特质,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这个成语不应误用为贬义词,也不应使用在不相关的场合。例句中展示了房谋杜断的人在处理问题和领导风格上的表现。

揣时度力

“揣时度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ǎi shí dù lì。它的含义是观察时机并衡量自身能力,源自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策略。这个成语指的是在处理事情时,需要仔细观察形势、了解时机,同时评估自身实力和能力,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它的近义词包括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和权衡利弊。而反义词则是轻举妄动和鲁莽行事。在商业谈判、制定计划、职业选择等场合中,都需要运用揣时度力的原则。但需要注意,该成语不应滥用在不适合的场合,也不应被误解为犹豫不决。

拔葵啖枣

拔葵啖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kuí dàn zǎo。它用来形容贪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比喻只追求微小利益而忽视更大的利益或整体利益。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拔葵啖枣的近义词包括贪小失大、目光短浅等,反义词则为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等。该成语错误用法是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影响,只关注微小细节。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决定。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