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起倒
读音
bù zhī qǐ dǎo
含义
“不知起倒”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不知”“起”“倒”三个部分组成。
- 不知:不了解、不懂得。
- 起:本义为“站立”“兴起”,此处引申为“开始”“行动”。
- 倒:本义为“倒下”“失败”,此处引申为“停止”“退缩”。
整体含义:形容人不明事理,不懂得审时度势,不知道何时该行动、何时该停止,做事缺乏分寸。
典故
- 《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曾以“不知起倒”形容那些不懂得顺应时势的人,比如商纣王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亡国。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未能果断除掉刘邦,最终导致失败,被后人评价为“不知起倒”。 - 民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个书生,读书时过于专注,连房子着火都不知道逃跑,被邻居嘲笑“不知起倒”。
近义词
- 不识时务:不懂得顺应形势,固执己见。
- 不知进退:不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 冥顽不灵:形容人愚钝固执,难以开导。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反义词
- 审时度势:能够观察时机,做出正确判断。
- 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调整策略。
- 通权达变:不拘泥于常规,懂得变通。
- 见机行事:善于抓住机会,灵活应对。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上课时一直说话,老师批评他“不知起倒”。
- 小学高年级:他在比赛中不顾队友提醒,一味猛冲,真是“不知起倒”。
- 初中:公司面临危机,经理却坚持错误决策,被董事会批评“不知起倒”。
- 高中:历史上许多失败者并非能力不足,而是“不知起倒”,错失良机。
- 大学及以上:在商业竞争中,若“不知起倒”,盲目扩张,很可能导致破产。
- 日常对话:你明知道老板心情不好,还去提加薪,真是“不知起倒”。
- 文学作品:他性格固执,做事“不知起倒”,最终众叛亲离。
- 职场场景:新员工不懂职场规则,开会时随意打断领导发言,显得“不知起倒”。
- 历史评论:南宋朝廷“不知起倒”,错失抗金良机,最终灭亡。
- 家庭教育:孩子玩游戏到深夜,父母说他“不知起倒”。
- 体育竞技:运动员在体力不支时仍强行比赛,教练怒斥他“不知起倒”。
- 商业谈判:对方已经明确拒绝,他还继续纠缠,真是“不知起倒”。
- 影视台词:“你这人怎么‘不知起倒’?再这样下去会吃大亏!”
- 社交场合:朋友失恋了,他还不停提对方前任,被骂“不知起倒”。
- 寓言故事:寓言中的驴子“不知起倒”,非要过河,结果被冲走。
- 政治评论:某些政客“不知起倒”,坚持错误政策,导致民怨沸腾。
- 学术讨论:研究课题时若“不知起倒”,可能浪费大量时间却无成果。
- 军事策略:将领若“不知起倒”,盲目进攻,可能全军覆没。
- 投资理财:股市大跌时仍不肯止损,就是“不知起倒”。
- 寓言新编:现代版“守株待兔”中的农夫,因“不知起倒”而饿死。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不知好歹”:
- 错误例句:他送我礼物,我却“不知起倒”地拒绝了。
- 正确用法:“不知好歹”指不懂感恩,而“不知起倒”强调不懂时机。
-
误用为“不知轻重”:
- 错误例句:他说话“不知起倒”,得罪了很多人。
- 正确用法:“不知轻重”指言行失当,而“不知起倒”侧重时机判断。
-
误用为褒义词:
- 错误例句:他“不知起倒”地坚持理想,最终成功。
- 正确用法:成语本身含贬义,不能用于赞美。
-
误用于客观描述:
- 错误例句:天气“不知起倒”,突然下雨了。
- 正确用法:只能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不能用于自然现象。
-
误用于动物行为:
- 错误例句:这只猫“不知起倒”,总在半夜叫。
- 正确用法:通常用于人类,动物行为一般不用此成语描述。
你可能感兴趣
乘势使气
乘势使气的正确读音为chéng shì shǐ qì,意指利用有利形势或机会,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或气势。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有利时机下,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能力和优势,取得更好的成果。乘势使气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利用有利时机和形势取得胜利的含义。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顺势而为、借势发挥等,反义词则是逆势而行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滥用,以及在不适宜的场合或语境中使用。例如,在足球比赛或商业竞争中,可以利用乘势使气的理念来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取得更好的成绩。
贩交买名
“贩交买名”是一个成语,指的是通过买卖手段来谋求名声和交情的行为。其源自古代社会追求名利的社会现象,表示以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名利或声誉的行为。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沽名钓誉等,反义词则是真诚相待等。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不分场合滥用、与其他近义词混淆使用以及用词不当等错误用法。文章详细解释了“贩交买名”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
拔葵啖枣
拔葵啖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kuí dàn zǎo。它用来形容贪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比喻只追求微小利益而忽视更大的利益或整体利益。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拔葵啖枣的近义词包括贪小失大、目光短浅等,反义词则为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等。该成语错误用法是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影响,只关注微小细节。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决定。
妨功害能
“妨功害能”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ng gōng hài néng,意思是指损害别人的功绩和才能,通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成功进行破坏、阻挠或抹黑的行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中对功名利禄的争夺和竞争。其近义词包括妒贤嫉能、诋毁中伤等,反义词则是助人为乐、嘉奖功臣等。文章中也提到了妨功害能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正确性。
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是一个成语,形容在敌对或冲突中突然转向攻击敌人。其含义是原本敌对的一方突然改变立场,攻击原先的敌人,常用来描述战争或斗争中的劣势方突然采取行动扭转局势。该成语的典故最早源于古代战争故事。此外,文章还提供了反戈一击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但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放虎自卫
“放虎自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àng hǔ zì wèi,意为因过于宽容或疏忽大意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典故来源于古代寓言,表示放走看似无害实则危险的事物,最终可能招致灾难。近义词如“引狼入室”,反义词如“防患未然”。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错误的使用可能使人误解或感到困惑。因此,需谨慎使用。
低头丧气
“低头丧气”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人因遭遇挫折、失败或心情低落而显得精神萎靡、情绪低沉的状态。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常常与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情境相联系。它的近义词包括“垂头丧气”、“郁郁寡欢”、“灰心丧气”等,反义词则包括“昂首挺胸”、“神采奕奕”、“兴致勃勃”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在不当的场合和情况下使用,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如,“低头丧气”不能用于形容积极的情绪状态或动物的情绪。以上是对“低头丧气”的介绍。
迟疑不决
成语“迟疑不决”形容人对于某件事情犹豫不决,无法果断做出决定。典故源自《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故事。近义词包括犹豫不决、踌躇不前、举棋不定等。反义词为果断、坚决、决断、爽快。文章还介绍了错误用法及示例。希望对您理解这个成语有所帮助。
不识起倒
不识起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qǐ dǎo。该成语指人不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或如何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也可形容人缺乏判断力。其典故来源于古代礼仪和故事。出处常见于《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近义词包括轻重不分、不知轻重缓急等。反义词为精明能干、知轻知重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处理事情时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不足,不能随意替换或滥用。
从善如流
从善如流是一种形容人易于接受并实践他人良好建议的成语。其拼音是cóng shàn rú liú,源自《左传》和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对话。该成语意味着听从好的建议如同流水般自然流畅。典故中子皮听从善言的实践展现了从善如流的真谛。其近义词包括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等,反义词则是固执己见、拒谏饰非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解其真正含义,即不仅要听从意见,更要迅速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