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流
读音
cóng shàn rú liú
含义
“从”意为“听从、遵循”;“善”指“好的、正确的意见或行为”;“如流”比喻“像流水一样自然、迅速”。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乐于接受好的意见或建议,像流水一样顺畅自然”。
典故
- 《左传·成公八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一次,他准备攻打楚国,但部下建议先攻打蔡国,他立刻采纳,最终取得胜利。史官称赞他“从善如流,宜哉!”(听从好的建议像流水一样自然,真是明智啊!) - 《资治通鉴》: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于纳谏著称,魏征曾多次直言进谏,太宗大多采纳,因此被后人称赞“从善如流”。
近义词
- 虚怀若谷——形容心胸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
- 纳谏如流——指君主或领导者善于接受臣子的劝谏。
-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建议或行为去遵循。
- 从谏如流——与“从善如流”意思相近,强调接受劝谏。
反义词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 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做法,不理会他人意见。
- 独断专行——独自做决定,不听取他人建议。
- 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变。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表扬小明“从善如流”,因为他很快改正了错误。
- 小学高年级:班长从善如流,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班级活动更精彩了。
- 初中:优秀的领导者应当从善如流,广泛听取团队的意见。
- 高中:唐太宗因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 大学及以上:在科学研究中,学者们应当从善如流,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
- 职场场景:经理从善如流,调整了工作方案,使项目进展更加顺利。
- 历史评论:曹操虽多疑,但在军事决策上往往从善如流。
- 家庭教育:父母如果从善如流,孩子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 社会评论:政府从善如流,及时修改了政策,赢得了民众支持。
- 寓言故事:森林里的狮子王从善如流,采纳了小动物的建议,使森林更加和谐。
- 古代典故:齐桓公因从善如流,重用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现代管理:优秀的企业家从善如流,善于倾听员工的创新建议。
- 个人成长:想要进步,就要学会从善如流,虚心接受批评。
- 团队合作:在团队中,从善如流的人更容易获得大家的信任。
- 历史教训:商纣王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与从善如流的周武王形成鲜明对比。
- 名人名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从善如流的学习态度。
- 寓言新编:骄傲的孔雀不听劝告,而谦虚的燕子从善如流,最终飞得更高。
- 科技领域:科学家从善如流,修正实验方案,最终取得了突破。
- 国际关系:国家间若能从善如流,和平发展将更加顺利。
- 自我反思: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从善如流,才能不断进步。
错误用法
-
误用对象:
- ❌ “这只猫从善如流,很快学会了新技能。”(“从善如流”一般用于人,尤其是领导者或决策者。)
- ✅ 正确用法:“这位领导从善如流,很快采纳了员工的建议。”
-
误用场景:
- ❌ “他吃饭从善如流,一点也不挑食。”(成语不适用于日常行为,而是指接受意见。)
- ✅ 正确用法:“他管理团队时从善如流,因此大家都很信服他。”
-
语义混淆:
- ❌ “她性格温柔,从善如流。”(“从善如流”强调接受建议,而非性格温和。)
- ✅ 正确用法:“她善于听取意见,从善如流,因此团队合作很顺利。”
-
过度夸张:
- ❌ “他简直是从善如流的神!”(成语不宜过度夸张使用。)
- ✅ 正确用法:“他在决策时从善如流,因此很少犯错。”
-
搭配不当:
- ❌ “从善如流地完成了作业。”(成语不与具体动作搭配。)
- ✅ 正确用法:“老师建议他修改作文,他从善如流,立刻做了调整。”
你可能感兴趣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该文章对成语“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包括其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文章指出该成语的含义是当对方耐心教诲时,自己却不重视或不在意。此外,文章还列举了使用该成语的例句,并指出了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语境、语气和态度。
从善如流
从善若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óng shàn ruò liú。其含义是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迅速付诸实践。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六年》,用来形容善于听从他人意见并快速行动的人。其近义词包括乐于纳谏、善解人意、闻过则喜和知过必改。反义词包括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和一意孤行。使用从善若流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场合、不当搭配或误用为贬义。例如,用于形容一个乐于接受他人建议并迅速实践的人或从善如流地采取行动的场合。
从谏如流
文章介绍了成语“从谏如流”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描述了一个人或组织虚心接受他人建议或意见,并能迅速自然付诸实践的品质。文章还通过举例说明了从谏如流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指出了错误用法。真正的从谏如流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盲目听从。
纳谏如流是什么意思
纳谏如流是一个形容领导者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并明智采纳的词汇。其源自古代中国的唐太宗李世民,表示领导者能够如同流水般顺畅地接纳建议。纳谏如流包括近义词如从善如流、善纳良言等,反义词则有一意孤行、拒谏饰非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盲目接受错误建议或缺乏主见的情况。文章还提供了相关典故、例句等。
言从计听是什么意思
言从计听的读音读音:yán cóng jì tīng拼音注音:yán/cóng/jì/tīng言从计听的含义言从计听是一个成语,指完全听从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完全接受并执行。在这个成语中,“言”指的是话语或意见,“从”是听从、顺从的意思,“计”是计谋或建议,“听”是听取、接受的意思。整个成语的含义是说话的人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完全被听话的人接受并执行。言从计听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在这个故事中,楚国大夫申叔时向楚庄王提出了一个建议,说应该把国家大事交给有德行的人来处理。楚庄王听从了申叔时的建议,并因此而治理国家更加得心应手。从此,“言从计听”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完全听
言听计用是什么意思
言听计用的读音言听计用的读音为yán tīng jì yòng。言听计用的含义言听计用,指对别人的话言听计从,并能够采纳运用。其中,“言”指的是言语、建议,“听”指的是倾听、听取,“计”指的是计划、策略,“用”则是指实施、应用。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将这些意见付诸实践,运用得当。言听计用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因此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付诸实践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在《史记》中,魏公子信陵君就是一个善于言听计用的人,他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实践,最终帮助魏国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言听计用便成
主文谲谏是什么意思
主文谲谏的读音主文谲谏(zhǔ wén jué jùn)主文谲谏的含义主文谲谏是一个成语,其中“主”表示主要;“文”指文辞;“谲”意为诡谲、巧妙;“谏”则是劝谏、进言的意思。因此,主文谲谏的含义是巧妙地运用言辞进行劝谏,主要用来形容进言的方式巧妙高明,富有艺术性。主文谲谏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常用于形容臣子向君王进言的巧妙方式。典故中,臣子通过巧妙地运用言辞,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劝谏君王的目的。这种进言方式既能够避免直接冲突,又能够使君王接受自己的意见,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主文谲谏的近义词婉言相劝巧言令色巧言如簧妙语解颐隐晦曲折主文谲谏的反义词直言不
敬陈管见
敬陈管见是一个敬辞,意为恭敬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常用于对权威或重要人物表达观点或建议时使用。其来源于“管见”即个人见识有限,加上“敬陈”表达恭敬态度和表达方式。近义词有谨呈管窥、恭呈管见等,反义词如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场合选择合适的用法。例如,在会议中提出建设性建议、向专家请教、集思广益等。错误用法包括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或在表达个人主观情感时使用该成语。
独行独断
独行独断的读音为dú xíng dú duàn,意指在行动或决策时不依赖他人,独自决定并行动,形容人做事果断、独立。该成语常用来赞美那些不随波逐流、有独特见解的人。然而,在使用时需避免过度或误用,要结合具体情境判断,避免给人过于固执己见或不尊重他人的印象。近义词包括果断决绝、自行其是、独立自主等。反义词为犹豫不决、随波逐流等。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孤行己意
"孤行己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ū háng jǐ yì,意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想法行事,不受他人影响。这个成语带有贬义色彩,暗示可能缺乏合作精神和对他人的尊重。典故不明确,可能由其他词语演化而来。“孤行己意”的近义词如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等,都表示不接受他人意见;反义词强调团队合作和团结。在决策和团队合作中,应避免孤行己意,要尊重他人意见,集思广益。错误用法包括在需要团队合作的场合使用和在与其他成语混淆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