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时度力:审时度势的智慧
读音
chuǎi shí duó lì
含义
“揣时度力”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揣”:揣摩、推测、估量的意思
- “时”:时机、时势、当前形势
- “度”:衡量、估计、判断
- “力”:力量、能力、实力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仔细揣摩当前的形势,准确估量自身的能力。指在行动前要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虽然并非直接使用”揣时度力”四字,但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强调要根据自身德行和能力来行事。
- 《战国策·齐策》记载了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在决定是否接受秦国相印时,先派门客冯谖去秦国考察形势,又衡量自身实力,最终做出明智决策,体现了”揣时度力”的智慧。
-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策略:”每临大事有静气,先揣时度力而后动。”展现了明君在决策前的审慎态度。
近义词
- 审时度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变化。
- 量力而行: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事。
- 知己知彼: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对方。
- 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衡量好坏。
- 相机行事:观察时机灵活办事。
反义词
-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 轻举妄动:不经慎重考虑就轻率地行动。
- 贸然行事:不加考虑就轻率地做某事。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考虑客观情况。
-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例句
小学生适用例句
- 小明在参加运动会前,先揣时度力,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项目。
- 老师教导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先揣时度力,不能冲动。
- 小华想搬动那个大箱子,先揣时度力,发现一个人搬不动就请同学帮忙。
- 在决定是否参加比赛前,小红认真揣时度力,评估了自己的准备情况。
- 玩捉迷藏时,小刚揣时度力,选择了最合适的藏身之处。
中学生适用例句
- 面对高考志愿填报,我们必须揣时度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 班长在组织班级活动时,总是先揣时度力,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 在决定是否参加学生会竞选前,我仔细揣时度力,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时间安排。
- 体育课上,老师让我们揣时度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
- 解决同学间的矛盾时,班干部需要揣时度力,采取最恰当的调解方式。
大学生及成人适用例句
- 创业者必须学会揣时度力,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自身实力。
- 项目经理在制定计划时,充分揣时度力,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
- 投资理财需要揣时度力,既看到市场机会,又认清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 外交官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揣时度力,维护国家利益。
- 职场中,升职加薪的时机需要揣时度力,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错失良机。
文学性例句
- 诸葛亮北伐前必先揣时度力,故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古人云:”不揣时度力而轻进者,必败。”这句话至今仍有深刻启示。
- 历史上有许多因未能揣时度力而导致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 真正的大智慧不在于盲目进取,而在于能够准确揣时度力。
-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揣时度力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单纯的体力活动
错误例句:他揣时度力地举起了杠铃。
解析:成语强调的是对形势和能力的综合判断,不适用于单纯的体力活动。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即时的本能反应
错误例句:看到球飞来,他揣时度力地接住了它。
解析:成语不适用于需要瞬间反应的情况,它强调的是事前的深思熟虑。 - 错误场景:用于贬义语境
错误例句:这个小偷揣时度力,选择在没人的时候作案。
解析:成语本身是中性偏褒义的,不应用于明显贬义的场景。 - 错误场景:与”犹豫不决”混淆
错误例句:他揣时度力了很久还是不敢做决定。
解析:成语强调的是明智判断,而非单纯的犹豫或不敢决断。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情感决策
错误例句:在表白前,他揣时度力了很久。
解析:成语多用于理性决策场景,不太适用于纯粹的情感表达。
“揣时度力”这一成语蕴含着中华文化中重视审慎、务实的精神,教导我们在行动前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既不冒进也不畏缩,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这种智慧在个人发展、企业管理乃至国家治理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
变躬迁席
变躬迁席的拼音为biàn gōng qiān xí,表示改变自己的态度或位置以显示谦逊或尊重他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强调对长辈、尊贵者的尊重和谦逊。其近义词包括谦恭有礼、恭敬有加、敬重有加等,反义词有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等。在适当场合,如宴会、交谈、会议等,可以通过变躬迁席展现敬意和尊重。然而,需注意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误用情境中使用,保持成语的庄重和恰当。正确使用需注意语境、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及灵活运用。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是什么意思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发音为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该成语意味着在面临情况时,应视情况积极前进或明智退却。它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的典故,强调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的重要性。其近义词包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和审时度势等。反义词包括一往无前、固步自封和盲目冒进等。在商业竞争、困难应对和团队合作等场景下都有应用该成语的例句。然而,该成语的滥用和与其他成语的混淆使用是不正确的,需保持成语的正确用法和语境准确性。
称贤荐能
文章介绍了成语“称贤荐能”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意指称颂有贤德的人并推荐有才能的人,常用来形容善于发现和推荐人才的人。文章还列举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示例。
进可替否是什么意思
“进可替否”是一个成语,表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替代的能力。该成语强调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源于古代典籍。它的近义词包括灵活应变、随机应变等,反义词则包括一成不变等。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具备进可替否的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常见的错误用法包括用词不当、混淆概念以及滥用成语等。因此,在使用进可替否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
量力而行是什么意思
“量力而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iàng lì ér xíng,意为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行动的步骤和范围,不盲目行事。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军事战略思想,强调在行动前要充分评估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其近义词包括量入为出、实事求是、适可而止、循序渐进等。反义词则是轻举妄动、贪多务得、冒险蛮干等。在实际使用中,要正确理解并运用该成语,避免误解或误用。例如,在制定工作计划、投资、学习、旅游、购物、工作、面对困难、选择职业和社交活动中,都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避免盲目冒险或轻率行事。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达权知变是什么意思
达权知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á quán zhī biàn。它的含义指能够明白并适应事物的变化,体现了通达权变之道的智慧。典故源自古代的智慧和经验,强调变化的重要性。其近义词包括通权达变、随机应变和见机行事等。反义词则是固执己见、守旧不变和墨守成规等。在商业和政治领域,具备达权知变能力的人能够在变化中迅速作出决策和应对挑战。然而,错误使用达权知变的情况包括与墨守成规混淆、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及忽略其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量己审分是什么意思
量己审分是一个成语,意为衡量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审慎分析处境和条件,以做出正确决策和行动。其含义包括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评估,以及对处境和条件的审慎分析。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常用来形容面对困难时能够冷静分析并做出正确决策的人。量己审分的近义词包括知己知彼、量力而行等,反义词则为轻举妄动、盲目自信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要全面考虑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注意适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误解或误用。
进退消息是什么意思
进退消息是一个成语,读音jìn tuì xiāo xī。它的含义是在行动或决策时,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或策略,既不冒进也不退缩,恰到好处地掌握时机和分寸。这个成语强调处理问题时应有的审慎和智慧,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中的审时度势。近义词包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等,反义词则是鲁莽从事、轻举妄动等。在商业谈判、处理问题、职场中等方面,需要进退消息的智慧来应对各种挑战。但需注意,该成语不适合在非正式或轻松的场合中使用,且要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误用。
见机而作是什么意思
"见机而作"是一个成语,意为看到时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成语强调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源于古代文献。它描述的是一个人能够抓住机会,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近义词包括乘机而入、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等。反义词有错失良机、墨守成规等。正确使用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描述人的机智和果断决策上的用法。使用时应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或误用其含义。总结中强调了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