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食吐哺:一个关于谦逊待人的成语
读音
啜食吐哺:chuò shí tǔ bǔ
含义
- 啜:小口喝或吃
- 食:进食
- 吐:吐出
- 哺:咀嚼后的食物
整体含义:形容人在吃饭时因接待客人或处理紧急事务而匆忙中断进食,比喻礼贤下士、谦逊待人的态度。
典故
-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勤于政事,常常“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即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食物去接待贤士,洗一次头要多次握住湿发去处理政务。 - 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借此典故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
近义词
- 礼贤下士:尊重有才德的人,谦逊对待下属。
- 求贤若渴:形容急切寻求人才。
-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宽广,形容非常谦虚。
反义词
- 目中无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
- 傲慢无礼:态度高傲,不尊重他人。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要像周公一样“啜食吐哺”,学会尊重别人。
- 爸爸工作很忙,有时候吃饭时还要接电话,真是“啜食吐哺”。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班长总是耐心帮助同学,真是有“啜食吐哺”的精神。
- 古代贤明的君主都会“啜食吐哺”,虚心听取大臣的建议。
-
初中:
-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 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啜食吐哺”,而不是高高在上。
-
高中及以上:
- 在企业管理中,高层管理者若能“啜食吐哺”,必能凝聚团队向心力。
- 他的谦逊态度让人想起“啜食吐哺”的典故,难怪大家都愿意追随他。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狼吞虎咽”:
- ❌ 他饿坏了,吃饭时“啜食吐哺”,很快就吃完了。(正确应为“狼吞虎咽”)
-
误用为“挑食”:
- ❌ 这孩子吃饭总是“啜食吐哺”,不爱吃蔬菜。(正确应为“挑三拣四”)
-
误用为“吐掉食物”:
- ❌ 他觉得菜太辣,赶紧“啜食吐哺”。(正确应为“吐出来”)
总结:“啜食吐哺”强调的是一种谦逊、礼贤下士的态度,而非单纯的吃饭行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恭的诗词
关于恭的诗词(第1篇)关于“恭”的诗词全文及解析一、诗经《小雅·车舝》原文:恭敬之态,不可谖也。曩昔之交,夙夜为谋。作者:未知,出自诗经时代。解析:这是出自《诗经》中描述人们恭敬态度和忠诚的诗篇。这里提到的恭敬之情不可遗忘,体现古人对于真诚待人、恪守忠诚的态度。二、周朝无名氏《古诗二首》原文:其恭乎也,非由强矣。俨乎其形,皆得恭于中心矣。解析:该诗句中描写了恭敬的外表并不只因为形式或外在强求,而是由内心真实而发的状态,故表现出的人才是真正地恭敬有加。三、曹操《短歌行》原文:对海而歌言: “吉日兮时逢令辰,执矢当忠勇,对镛则恭贞。” 作者: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解析:在《短歌行》
关于谦的诗词
关于谦的诗词(第1篇)关于“谦”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谦》原文:谦谦君子,温文尔雅。作人莫当傲,天道有盈亏。作者及朝代:诗经(无法确定具体作者,属周朝)。解析:此诗以“谦谦君子”开头,表达了对谦逊君子的赞美之情。整首诗强调了为人处世不应骄傲自大,因为天道也有盈亏,谦虚是美德的体现。二、左传·晏子辞篇《谦辞》原文:吾闻君子不羞问,闻过则拜。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作者及朝代:左丘明(春秋时期)。解析:此篇中,晏子以谦逊的言辞劝勉世人要虚心向学,勇于改过,尤其是对上位者要有虚心求知的谦卑态度。君子不以为羞辱去请教他人,若听到自己有错,便会虚心认错。这样的谦逊态度即便面临大的困难与挑战也无所畏惧。三、
礼贤下士是什么意思
“礼贤下士”是指对德才兼备的人以谦逊的态度尊重,主动请教,表示谦虚、敬重和赏识。其源自古代对士人的尊重和崇敬,强调君子应以谦虚、尊重的态度对待贤者。该词包含丰富的典故,如齐桓公拜访管仲等,体现了尊重和信任的故事。其近义词包括虚怀若谷、谦恭有礼等,反义词有傲慢无礼、轻视慢待等。在日常使用中,需避免用词不当、滥用和误解其含义。错误的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随意用于日常交流、误解为表面的礼貌或虚伪的恭敬态度等。正确使用“礼贤下士”有助于展现真正的尊重和赏识。
握发吐哺是什么意思
握发吐哺的读音握发吐哺,读音为wò fā tǔ bǔ。握发吐哺的含义"握发吐哺"是一个古代成语,源自于古代君王对于贤士的尊重和求贤若渴的心态。它形象地描述了古代君王如何珍视人才,即使在忙碌之中也不忘召见和接待贤士。具体含义是形容君主勤于政事,求贤心切。握发吐哺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之一,他为了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据说有一次,他正在吃饭时听说有贤士来访,便立刻放下碗筷,急急忙忙地去迎接。由于他过于匆忙,头发散乱,口中食物未咽下就急忙吐出,去迎接这位贤士。这个典故生动地表现了周公对贤才的渴求和尊重。此外,该成语也与汉朝的皇帝刘邦有关。
让三让再是什么意思
"让三让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àng sān ràng zài,源自古代的礼仪故事,表示在特定场合下的连续三次推辞或退让,然后再接受或再次让出,传达出的是一种有礼有节的退让态度,体现了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宽容和谦逊。该成语有历史典故和故事可追溯,其近义词包括谦逊礼让、推辞退让和委婉拒绝,反义词则是蛮横无礼、咄咄逼人和贪婪无度。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不要误解其内涵并正确使用语境。
关于金钱的古诗词
关于金钱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金钱的古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钱币》原文:钱币纷纷满市闾,家家行乐不须钱。作者:佚名(朝代不详)解析:此诗描绘了古代市井中金钱的流通与人们无需金钱即可享受的欢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金钱的看法和态度。《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江水如金涌,日日繁华似锦绣。作者:白居易(唐代)解析:此诗描绘了钱塘湖的春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金钱的流动。诗中以钱塘湖的繁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金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长恨歌》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
谦躬下士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谦躬下士”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态度谦逊,对他人表示敬意和尊重,特别是对地位较低或年轻的人。典故源自古代文献,强调谦虚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正确使用可表达对他人的真诚敬意和尊重;误用则可能导致表达不准确或过于夸张。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常见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使用场合和语境的匹配。
出言不逊
本文介绍了成语“出言不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出言不逊指的是言语上表现出不恭敬、不谦逊的态度。该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缺乏礼貌和谦逊。其近义词包括口出不逊、傲慢无礼等,反义词包括谦恭有礼、恭敬有礼等。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中,应避免使用“出言不逊”这一成语滥用或误用。文章最后指出在使用该成语时应注意其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使用,避免影响表达效果。
描写金钱与名利的诗词
描写金钱与名利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金钱与名利的诗词一、引言古诗词中,对于金钱与名利的描绘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常见题材。这些诗词或直抒胸臆,或隐喻含蓄,却总能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金钱名利的态度和思考。下面,将为您列举并解析一些关于金钱与名利的古诗词。二、诗词全文及解析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功名尘与土,金钱名利皆浮云。”作者:汉乐府,朝代:汉代。这首诗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以金钱和名利为“浮云”,凸显出诗人的淡泊心境。2.《石灰吟》——于谦(明)“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静言令色是什么意思
静言令色是一个成语,正确读音为jìng yán lìng sè。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说话温和、态度和善,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对言辞和态度的重视。静言令色的近义词包括温文尔雅、和颜悦色、柔声细语、谦逊有礼等。反义词有恶语相向、盛气凌人、尖酸刻薄、傲慢无礼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地使用该成语,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当印象。例如,他总是静言令色地与人交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