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机握杼

蹈机握杼

读音

dǎo jī wò zhù

含义

“蹈”指踩踏、遵循;“机”指织布机的踏板;“握”指握住;“杼”指织布机的梭子。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踩踏织机踏板,手握织布梭子”,比喻掌握关键、掌控全局,形容人善于把握时机或掌控局面。

典故

  1. 《后汉书·列女传》:东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劝丈夫专心求学,不要半途而废。她以织布为喻,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意思是织布要一针一线积累,不能中断。后来人们用“蹈机握杼”形容做事有条不紊,掌控全局。
  2. 《晋书·列女传》:晋代才女谢道韫精通织布技艺,曾以此比喻治国理政,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织布,需把握关键,不可错乱。

近义词

  1. 运筹帷幄——指在后方谋划战略,掌控全局。
  2. 提纲挈领——比喻抓住关键,带动整体。
  3. 稳操胜券——形容对事情有绝对把握。
  4. 掌控全局——指全面掌握局势,指挥得当。

反义词

  1.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乱,毫无章法。
  2. 顾此失彼——指无法兼顾全局,导致失误。
  3. 束手无策——形容面对问题时毫无办法。
  4. 坐失良机——指因犹豫不决而错过最佳时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教我们做手工时,要像“蹈机握杼”一样,一步步来,不能着急。
  2. 小学高年级:班长组织活动时,总是“蹈机握杼”,让每个同学都有任务。
  3. 初中:在辩论赛中,队长“蹈机握杼”,合理安排每个人的发言顺序。
  4. 高中:项目经理“蹈机握杼”,确保整个工程按时完成。
  5. 大学: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蹈机握杼”,才能在复杂局势中做出正确决策。
  6. 职场:CEO在会议上“蹈机握杼”,精准部署各部门的工作。
  7. 历史:诸葛亮北伐时“蹈机握杼”,指挥蜀军进退有序。
  8. 军事:将军“蹈机握杼”,使军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9. 体育:教练“蹈机握杼”,调整战术,最终赢得比赛。
  10. 科技:工程师“蹈机握杼”,确保新产品的研发顺利进行。
  11. 文学:作家“蹈机握杼”,精心安排小说的情节发展。
  12. 艺术:导演“蹈机握杼”,让电影的每个镜头都恰到好处。
  13. 医学:主刀医生“蹈机握杼”,顺利完成高难度手术。
  14. 金融:投资经理“蹈机握杼”,精准把握市场动向。
  15. 教育:校长“蹈机握杼”,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16. 农业:农场主“蹈机握杼”,合理安排种植和收割时间。
  17. 法律:律师“蹈机握杼”,在法庭上据理力争。
  18. 外交:外交官“蹈机握杼”,巧妙化解国际争端。
  19. 家庭:妈妈“蹈机握杼”,让全家人的生活井井有条。
  20. 社会:政府“蹈机握杼”,制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手忙脚乱”
    ❌ 他做事总是“蹈机握杼”,结果什么都做不好。(正确应为“手忙脚乱”)
  2. 误用为“犹豫不决”
    ❌ 面对选择时,他“蹈机握杼”,迟迟不敢决定。(正确应为“优柔寡断”)
  3. 误用为“随意而为”
    ❌ 他“蹈机握杼”地乱画,结果画得一塌糊涂。(正确应为“信手涂鸦”)
  4. 误用为“盲目行动”
    ❌ 他没有计划,“蹈机握杼”地冲进火场。(正确应为“鲁莽行事”)
  5. 误用为“消极怠工”
    ❌ 他整天“蹈机握杼”,不肯认真工作。(正确应为“敷衍了事”)

“蹈机握杼”是一个褒义成语,强调掌控全局、把握关键的能力,使用时应注意语境,避免与消极词汇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长驾远驭

长驾远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ng jià yuǎn yù,形容统治者或领导者具有高超的领导能力和控制力,能够有效地管理远方的人或事物。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和统治。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具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的领导者能够驾驭并控制复杂局面,实现长远发展。其反义词包括鞭长莫及、近在咫尺、无能为力等。然而,该成语不可误用于日常交流或非领导、管理类的情境。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在描述领导者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能力时运用。

拊背扼吭

本文介绍了成语“拊背扼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形容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行动,控制局势或制服对方。其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也可引申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策略。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强调注意语境的恰当性。

不识大体

不识大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dà tǐ,意指对重要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不能从大局出发看待问题。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记载,如《史记》中项羽的事迹。不识大体的人常被形容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整体利益。其反义词包括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等。在使用时,应避免轻描淡写地评价小事、无端指责他人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等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不识大体的人在行为决策上的表现。

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是一个成语,指在处理事情时能从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到全局的得失和影响,强调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近义词包括统筹全局、全面考虑、大局为重、着眼长远等。反义词包括目光短浅、自私自利、局部思维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理解为只考虑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

臧穣亡羊是什么意思

臧穣亡羊的读音臧穣亡羊的读音为:zāng ráng wáng yáng。臧穣亡羊的含义臧穣亡羊,原意是指因小失大,为了追求小利益而失去大利益。具体来说,这个成语中的“臧穣”指的是古代的一个人物,他因为过于关注羊群中的一只羊而最终导致整个羊群的损失。这个成语比喻为了追求一些小事情或小利益而忽略了大局或整体利益,结果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或麻烦。臧穣亡羊的典故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讲述的是秦国名将白起与范雎之间的故事。当时,白起因战功显赫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但范雎却因为一些小事情与白起产生了矛盾。后来,范雎向秦王进言,说白起过于关注一些小事情而忽略了整个战局,结果导致了秦国的失败。因此,后人便用

大处落墨

大处落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chù luò mò,含义指在处理问题时注重宏观、整体的层面,强调全局观念和抓住主要矛盾。其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技巧。大处落墨的近义词包括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宏观思考等,反义词有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琐碎细节等。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解决问题、做决策时从宏观角度出发,抓住重点。在正确使用上,应注意避免误解为只注重大的方面而忽视细节,或滥用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例句展示了在各个领域中使用大处落墨的场景。

大事不糊涂

“大事不糊涂”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在处理重要事情时能够保持清醒和理智的人。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强调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决策的重要性。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宋史·吕端传》等。大事不糊涂的近义词包括头脑清醒、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糊里糊涂、晕头转向等。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用在轻浮、随便的场合或与其他贬义词连用等错误用法。同时,该成语也是对公司决策者或其他领导能力的肯定与称赞,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什么意思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读音拼音:zhì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含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看待问题或处理事情时,只关注到局部或细节,而忽略了整体或宏观的视角。它强调了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典故这个成语并没有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然而,从字面上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引申出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容易只看到局部而忽略整体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因此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近义词以偏概

能谋善断是什么意思

能谋善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éng móu shàn duàn。它表示一个人具备出色的谋划和决策能力,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且果断的决策。该成语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描述了吴起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出色表现。能谋善断的近义词包括足智多谋、精明强干、英明果断等,反义词则是犹豫不决、草率从事、懵懂无知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含义和用法场景,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误用。该成语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决策者的高超智慧和决策能力,深受人们尊重和信任。

顾小失大

顾小失大是一个成语,指在处理事情时过分关注细节或小事情,而忽略了更为重要或全局的方面。该成语强调因过分关注琐碎事物而忽略整体利益或大局的错误做法。其典故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等古代故事。近义词包括舍本逐末、目光短浅、轻重倒置、舍大求小、因小失大。反义词有顾全大局、着眼全局、统筹兼顾等。错误用法示例为在工作中只关注琐碎小事而忽略大局和整体目标,或过于纠结细节而忽视问题本质等。因此,在做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应全面权衡,避免顾小失大。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