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落墨
读音
dà chù luò mò
含义
- 大处:指大的方面、主要的部分。
- 落墨:原指绘画时下笔,引申为着手、处理。
- 整体含义:比喻做事从全局或主要方面入手,抓住关键,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典故
- 绘画理论:
古代画家讲究“大处落墨,小处收拾”,即在画作整体布局时先确定主景,再补充细节。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提到:“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 - 清代文人评述:
李渔《闲情偶寄》中批评某些作品“不于大处落墨,反在琐屑上用工”,强调创作应注重整体结构。
近义词
- 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带动全局。
- 高屋建瓴:从高处着眼,气势宏大。
- 抓大放小:把握主要矛盾,忽略次要问题。
反义词
- 舍本逐末:放弃根本,追求枝节。
- 钻牛角尖:过度纠结细节,忽视整体。
- 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混乱处理。
例句
小学阶段
- 写作文要先大处落墨,想好开头和结尾,再补充内容。(三年级)
- 拼乐高时,哥哥教我从底座开始搭,这叫大处落墨。(四年级)
中学阶段
- 解决班级矛盾要大处落墨,先弄清核心问题。(初一)
- 复习数学时大处落墨,先掌握公式推导,再做题巩固。(初三)
高中及以上
- 城市规划需大处落墨,交通和生态是首要考虑。(高一)
- 论文写作应大处落墨,确定论点再搜集论据。(高三)
- 企业管理中,CEO必须大处落墨,聚焦战略方向。(大学)
职场与生活
- 装修新房要大处落墨,先规划空间布局,再选家具。(职场)
- 谈判时大处落墨,抓住利益分歧点,不纠结措辞。(商务)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粗略处理”:
× 这份报告随便写写就行,大处落墨嘛。(正确应为“草草了事”) - 混淆为“注重细节”:
× 她刺绣时大处落墨,每一针都很精致。(反义,应为“精益求精”) - 滥用场景:
× 吃火锅要大处落墨,先涮肉再煮菜。(无关,应为“分清主次”)
提示: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强调“全局观”而非“省略细节”。
你可能感兴趣
大处着墨
大处着墨是一个词汇,读音为dà chù zhuó mò。其含义指在绘画或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或重点,从全局出发,注重整体布局和大的轮廓。常用来形容人的思考方式或做事方法,强调全局观和整体意识。其典故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可以从古代绘画和文学创作中找到相关说法。近义词包括宏观把握、全面考虑等。反义词则是目光短浅、局部思维等。使用大处着墨时需要注意避免误解其含义,不要忽视细节或在不需要全面考虑的情况下随意使用。该词汇常用于形容策略制定、文学创作、问题处理等情境。
顾小失大
顾小失大是一个成语,指在处理事情时过分关注细节或小事情,而忽略了更为重要或全局的方面。该成语强调因过分关注琐碎事物而忽略整体利益或大局的错误做法。其典故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等古代故事。近义词包括舍本逐末、目光短浅、轻重倒置、舍大求小、因小失大。反义词有顾全大局、着眼全局、统筹兼顾等。错误用法示例为在工作中只关注琐碎小事而忽略大局和整体目标,或过于纠结细节而忽视问题本质等。因此,在做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应全面权衡,避免顾小失大。
大处着眼
大处着眼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处理问题或决策时,要站在较高的角度和更大的范围考虑和把握。强调全局性、宏观性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典故来源于古代军事和政治思想,强调全面考虑和长远规划的重要性。近义词包括宏观思维、全面考虑等。反义词为目光短浅、鼠目寸光等。应用时需注意避免只关注局部细节而忽视整体规划,或用于形容眼光短浅的行为。正确运用大处着眼的思维,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和长远的规划。
束上起下是什么意思
束上起下的读音束上起下的读音为shù shàng qǐ xià。束上起下的含义“束上起下”是一个成语,其含义是形容在处理事情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同时也能注意到细节,既能够从上级的意图出发,也能够考虑到下级的实际情况。这个成语强调了处理问题时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的能力。束上起下的典故“束上起下”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是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到这个成语所强调的是一种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它可能来自于古代的治理经验或者文化传统,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事务时能够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的人。束上起下的近义词统筹兼顾全局观念全面考虑兼顾上下这些词语都强调了在处理事情时,既要考虑到整体,也要注意到细节,既要考
洞幽察微
洞幽察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ng yōu chá wēi,意为能够深入观察并洞察事物的微妙和幽深之处,形容人的观察力敏锐。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通过相关的典故和出处理解其内涵。洞幽察微的近义词包括明察秋毫、洞察先机等,反义词为视而不见、粗心大意等。这个成语可以在描述侦探、医生、考古学家等需要敏锐观察力的工作或场景中应用。然而,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场合和与其他词语混淆。
目无全牛是什么意思
“目无全牛”是一个成语,形容技艺高超,能够熟练地掌握某项技能或知识,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关键部分。源自《庄子·外物篇》的庖丁解牛故事。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但正确的用法是描述某人在特定领域或技能上的极高熟练和深刻理解。近义词有得心应手、熟能生巧等,反义词则包括一知半解、不得要领等。例句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目无全牛的运用。
分寸之末
本文介绍了成语“分寸之末”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与该成语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汇。文章详细解释了“分寸之末”指事物细微之处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在观察、工作和科技研究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分寸之末的细节。同时指出在日常工作和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分寸之末”这一成语。
钻牛角尖是什么意思
钻牛角尖的读音钻牛角尖的拼音为:zuān niú jiǎo jiān。钻牛角尖的含义“钻牛角尖”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过于拘泥于细节,陷入困境,无法自拔。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过于执着于某个问题或事情,而无法从中解脱出来。钻牛角尖的典故“钻牛角尖”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寓言故事。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典故是“盲人摸象”,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因为无法全面了解大象的形态而争论不休,其中有人甚至钻到大象的牛角里去,最终被困住无法出来。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钻牛角尖”的含义,即过于执着于局部而忽视整体。此外,“钻牛角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比如某些文人墨客因为过于追求文字的精妙而陷入
本末源流
本末源流是一个成语,指事物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其读音为本末源流的正确读音为běn mò yuán liú。本末源流强调了事物的根本和基础的重要性,同时也考虑了其后续的发展和影响。在处理问题时,应从本末源流的角度去思考,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基础,并考虑其后续的发展和影响。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文献中,与“源远流长”有联系但更侧重于全面考虑事物的发展和影响。错误用法包括混淆概念、使用不当场合和滥用词语等。在理解本末源流时,需要注意其适用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
以郄视文是什么意思
以郄视文的读音以郄视文这个成语的读音为:yǐ xiè shì wén。以郄视文的含义以郄视文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用局部的眼光来看待整体,或者用偏见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观察事物时,要全面考虑,不要以偏概全。以郄视文的典故以郄视文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叔向和晋平公的对话。叔向曾对晋平公说:“以郄视文,犹以管窥天。”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从郄这个狭窄的地方去看文章,就像用细管去窥探天空一样,是看不到全貌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只看到局部而忽略整体。以郄视文的近义词偏隅之见:指只从局部或片面角度看待事物。井底之蛙:比喻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