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幽察微:明察秋毫的智慧之光
读音
dòng yōu chá wēi
含义
- 洞:透彻、深入
- 幽:幽深、隐秘
- 察:观察、察觉
- 微:细微、微小
整体含义: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深入细致,能够洞察隐秘的细节和微妙的迹象。
典故
- 《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以“见微知著”阐述治国之道,认为智者能从小事预见大势,与“洞幽察微”异曲同工。 - 《后汉书·郭太传》:
东汉名士郭太善于品评人物,能通过细微言行判断他人品行,被誉为“人伦之鉴”,体现了“察微”之能。 - 《资治通鉴》:
唐太宗李世民常通过臣子奏章中的细微措辞察觉其真实意图,展现了帝王“洞幽”的智慧。
近义词
-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最细微的事物也能看清。
- 见微知著:从微小迹象推知整体发展趋势。
- 火眼金睛:比喻眼光犀利,能看透本质。
- 独具慧眼:具有独到的洞察力。
反义词
- 视而不见:明明看到却未加注意。
- 粗枝大叶:比喻做事不细致,马虎大意。
- 管中窥豹:片面观察,无法全面了解。
- 一叶障目:被局部现象迷惑,看不到全局。
例句
小学阶段:
- 侦探叔叔洞幽察微,从地上的脚印找到了小偷。(三年级)
- 科学家洞幽察微,通过显微镜发现了细菌。(四年级)
中学阶段:
- 历史老师洞幽察微,从文献的笔迹差异辨明了真伪。(初一)
- 这篇议论文洞幽察微,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初三)
高中及以上:
- 法官洞幽察微,从证词矛盾处发现了关键破绽。(高一)
- 考古学家洞幽察微,通过陶片上的纹路还原了古代工艺。(大学)
职场与生活:
- 项目经理洞幽察微,提前规避了合同中的风险条款。
- 医生洞幽察微,从患者的细微症状确诊了罕见疾病。
错误用法
- 场景混淆:
❌ “他洞幽察微地吃完了整碗饭。”(用于描述行为而非观察)
正确用法应关联“观察”或“分析”。 - 对象不当:
❌ “天气预报洞幽察微,说明天会下雨。”(用于非主观能动的事物) - 程度不符:
❌ “我洞幽察微地看了一眼手表。”(日常动作无需强调深度洞察) - 褒贬误用:
❌ “小偷洞幽察微,找到了没锁的窗户。”(贬义场景不宜用褒义成语)
“洞幽察微”不仅是观察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思维深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对细节的敬畏与探索中。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微的诗词
关于微的诗词(第1篇)关于“微”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小雅·鹤鸣》原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微。作者:无名氏,先秦时期。朝代:先秦。解析:这句诗意味着鹤在九皋之上鸣叫,它的声音能够被细微地听见。这是一种关于细微事物美好之处的表达,展现了对于自然界中微妙声音的捕捉与欣赏。二、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原文:晓景动微月,寒衾须向暖。作者:晋代无名氏。朝代:晋朝。解析:描述的是晨间月色微微而散,而诗人也意识到该取暖衾了。这里“微”字表达了月光的微弱和清晨的寒意。三、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微微风簇浪,为客送行舟。作者:王之涣。
洞隐烛微
洞隐烛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ng yǐn zhú wēi】,形容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发现细微之处并深入理解事物本质。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其近义词包括明察秋毫、洞察先机、慧眼独具等。反义词为视而不见、粗心大意、蒙昧无知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避免用词不当、滥用词语、语境不符和与其他词语混淆等错误用法。洞隐烛微在侦查、文学创作、科研、电影导演等方面有应用场景,表现出卓越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观貌察色
观貌察色的读音为“guān mào chá sè”,意味着通过观察人的外貌和表情来揣摩其内心想法和情绪变化。这个成语描述了一个人细心、敏锐的特点,能从细微之处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对人性的深入观察和理解。与此相关的近义词有“洞察秋毫”、“明察秋毫”和“见微知著”等。反义词包括“粗心大意”、“视而不见”和“麻木不仁”等。在实际应用中,观貌察色可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社交、工作等场合的敏锐观察和推断能力。然而,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例如用于不恰当的窥探或仅通过外表判断事物。
拨草瞻风
拨草瞻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cǎo zhān fēng。该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行事谨慎小心,仔细观察和探索,强调细致观察和周密思考的重要性。典故源自古代军事活动中的观察与侦查行为。这个成语在描述人们细心、周到的行为时常用到,如工作、生活、比赛等场合。同时,拨草瞻风也有常见的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混淆概念、过度夸张和不当搭配等。这篇文章全面地介绍了拨草瞻风的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和错误用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什么意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读音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拼音是yī yè luò zhī tiān xià qiū。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含义“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可以知道秋天的来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通过一些细微的迹象,就能知道整体的趋势或变化。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见微知著”的思想。后来在《淮南子》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具体到一个故事,是出自宋代唐庚的《唐子西文录》。唐庚在书中写道,当看到一片叶子落下时,他感叹季节的更替,认为由此可以知道整个秋天的到来。这个典故表达
阐幽抉微
阐幽抉微是一个联合式成语,读音为chǎn yōu jué wēi。它的含义是指深入探讨、阐明深奥隐微的道理或事物,通常用来形容对事物的深入理解、精细分析或对学问的深入研究。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学者深入挖掘学问的典故。它的近义词包括深入浅出、精微深奥等,反义词为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等。在例句中,人们常用来形容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并深入探讨的人或作品。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和错误使用。
以微知着是什么意思
以微知着的读音以微知着(yǐ wēi zhī zhùo)以微知着的含义以微知着,指从细微之处观察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趋势。这个成语强调了通过观察细节来认识和把握整体的重要性。以微知着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的智慧,虽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我们可以从古代哲人和文人的著作中,找到类似的观点和论述。它反映了古人对细微之处的重视和观察的智慧。在古代,智者们常常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来预测未来的变化和趋势,这种观察力被视为一种智慧和洞察力的体现。以微知着的近义词见微知著洞若观火蛛丝马迹这些词语都与以微知着的意思相近,都强调了从细微之处观察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趋势的能力。以微知着的反义词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些词语
落叶知秋是什么意思
“落叶知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通过细微的迹象或变化感知季节更替或事物变化。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来感知季节的更替,常被用来比喻从微小迹象中察觉大变化或趋势的能力。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追溯到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近义词包括“叶落知秋”“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反义词为“无知无觉”和“麻木不仁”。使用“落叶知秋”时需注意场景和含义,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误用。
识微见远是什么意思
识微见远的读音读音:shí wēi jiàn yuǎn标注拼音:shí wēi jiàn yuǎn识微见远的含义“识微见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能够识别微小的迹象,预见深远的发展趋势。它强调了人的观察力、洞察力和预见性。识微见远的典故“识微见远”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智者或贤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来预测未来的发展。例如,在《左传》中就有“识微见远,犹之君子”的记载,表示有智慧的人能够通过观察细微之处来预见未来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周公等也被认为具有识微见远的能力。识微见远的近义词洞察先机:指有远见卓识,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明察秋毫:指能够观察到极其细微的迹象或变化。未卜先知
识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识微知著的读音标注拼音: shí wēi zhī zhù识微知著的含义识微知著,字面意思为“识别微小的迹象,了解显著的发展”。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远的洞察力,能够从细微的迹象中察觉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或潜在问题。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对于事物细微变化的敏感性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识微知著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智者或贤人,他们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来预测未来的发展。例如,在《易经》中就有“见微知著”的思想,强调通过观察细微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趋势。此外,历史上还有一些著名的故事,如诸葛亮通过观察天象、分析敌情来制定战略,展现了他的识微知著的能力。典故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