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微知著
读音
dǔ wēi zhī zhù
含义
- 睹:看见,观察。
- 微:微小、细微的迹象。
- 知:了解、推断。
- 著:明显、显著的事物或结果。
整体含义: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就能推断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或本质。形容人洞察力强,善于以小见大。
典故
- 《韩非子·说林上》:
春秋时期,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他谁能接替相位。管仲说:“鲍叔牙为人刚直,但过于嫉恶如仇,恐怕难以长久。”后来鲍叔牙果然因过于严厉而遭人排挤。管仲正是通过鲍叔牙的性格细节(“微”)预见了他的结局(“著”)。 - 《后汉书·郭玉传》:
东汉名医郭玉治病时,能通过病人的脉象微变(“微”)判断其病因(“著”),被誉为“神医”。 - 《晋书·王戎传》:
王戎七岁时,见路旁李树果实累累却无人采摘,推断李子必苦(“微”),尝后果真如此(“著”),展现其早慧。
近义词
- 见微知著:与“睹微知著”同义,强调从细节推知全貌。
- 一叶知秋:通过一片落叶感知秋天,比喻以小见大。
- 管中窥豹:从局部推测整体,但略带贬义(可能片面)。
- 因小见大:因小事而悟出大道理。
反义词
- 视而不见:明明看到却忽略,缺乏洞察力。
- 以管窥天:比喻眼光狭窄,无法全面认识事物。
- 一叶障目:被局部现象迷惑,不见全局。
- 茫然无知:对细微变化毫无察觉。
例句
小学阶段:
- 小明发现蚂蚁搬家(微),告诉妈妈要下雨了(著),真是睹微知著!
- 老师夸小华能通过花瓣颜色变化(微)判断植物健康(著),像个小科学家。
中学阶段:
- 侦探通过一枚指纹(微)锁定嫌疑人(著),展现了睹微知著的推理能力。
- 历史学家从陶片上的刻痕(微)还原了古代文明(著),令人叹服。
高中及以上:
- 经济学家从消费数据微降(微)预判市场衰退(著),体现了专业敏锐度。
- 外交官通过对方措辞的微妙变化(微),洞察谈判策略调整(著)。
文学化表达:
- 她瞥见他袖口磨损的线头(微),便知他近来拮据(著),心头一酸。
- 老农仰观云霞走势(微),笑言明日必晴(著),果然分毫不差。
错误用法
- 混淆对象:
❌“他睹微知著地吃完了饭。”(“吃饭”与洞察无关,应改为“察觉饭菜味道异常”) - 过度夸张:
❌“我睹微知著,预测了世界杯冠军!”(除非有确凿细微证据,否则属夸大) - 忽略逻辑:
❌“看到树叶黄了(微),他睹微知著地认为地球要毁灭了。”(推断无合理关联) - 贬义误用:
❌“他总爱睹微知著地打听别人隐私。”(成语不含窥探之意,应改用“捕风捉影”)
总结:使用“睹微知著”需满足“细微观察→合理推断”的逻辑,避免牵强或贬义化。
你可能感兴趣
睹始知终
“睹始知终”是一个成语,通过事物的起始阶段预测其最终结果,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预见性。其典故源自《左传》和古代战争、农耕社会的实践应用。近义词包括见微知著、预知未来、洞若观火,反义词则是盲人摸象、不知终始、目光短浅。通过观察和洞察,可以在市场趋势、项目管理、科学研究等领域中运用此成语。但需注意避免误解其含义,避免用于描述对事物一无所知的人或行为。
关于微的诗词
关于微的诗词(第1篇)关于“微”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小雅·鹤鸣》原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微。作者:无名氏,先秦时期。朝代:先秦。解析:这句诗意味着鹤在九皋之上鸣叫,它的声音能够被细微地听见。这是一种关于细微事物美好之处的表达,展现了对于自然界中微妙声音的捕捉与欣赏。二、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原文:晓景动微月,寒衾须向暖。作者:晋代无名氏。朝代:晋朝。解析:描述的是晨间月色微微而散,而诗人也意识到该取暖衾了。这里“微”字表达了月光的微弱和清晨的寒意。三、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微微风簇浪,为客送行舟。作者:王之涣。
马迹蛛丝是什么意思
马迹蛛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ǎ jì zhū sī。它指的是马行动时留下的蹄印和蜘蛛织网时留下的细丝,形容事情留下的线索非常细微且难以察觉。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微小的线索,需要细心寻找和推断。其典故最早出自《新唐书·窦群传》,强调细心寻找和推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另一个侦探故事的典故。马迹蛛丝也有近义词如风声鹤唳、蛛丝马迹等,反义词如大而化之、漫无头绪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滥用成语、误解含义和搭配不当等。
以此类推是什么意思
以此类推的读音读音:yǐ cì lèi tuī拼音:yǐ-cì-lèi-tuī以此类推的含义"以此类推"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根据这一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来推测出同类其他事物的特征和规律。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过程,即通过已知的事物去推断未知的事物。以此类推的典故"以此类推"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语使用中。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类似的逻辑推理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进行辩论,因此"以此类推"逐渐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以此类推的近义词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出发,能够联想到其他相关的事情或事物。触类旁通: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援类比物:指根据某
观隅反三
"观隅反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ān yú fǎn sān。它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部分或表面现象,能够推导出事物的本质或整体情况,强调观察力和思维的逻辑性。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智者观察蚂蚁推断整体情况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反义词为盲目猜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该成语可用于形容人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用错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
道远知骥
本文介绍了古代成语“道远知骥,世伪知贤”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和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只有真正的贤能之士才能被识别和了解。同时,本文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词准确度,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一斑窥豹是什么意思
一斑窥豹的读音一斑窥豹的读音为:yī bān kuī bào。一斑窥豹的含义一斑窥豹的含义是通过一个局部的细节,来推测或了解整体的情况。其中,“斑”指的是豹子身上的斑点,而“窥豹”则是通过观察豹子的一小部分来推测它的整体特征。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通过有限的、片面的信息来推断整体,或者通过局部的、表面的现象来了解事物的本质。一斑窥豹的典故一斑窥豹的典故出自《列子·说符篇》。相传,楚国有个叫孟信的人,他养了一只非常漂亮的豹子。有人问他这只豹子的情况,他回答说:“这只豹子虽然只看到它身上的一块斑点,但可以推断出它是一只非常凶猛的豹子。”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通过局部的现象来推测整体。一斑窥豹的出处一
尝鼎一脔
“尝鼎一脔”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烹饪文化。其意思为通过品尝一部分就能推断整体情况。该成语出自《左传》中的典故。近义词包括“窥豹一斑见微知著”等。反义词如“一无所知”、“盲人摸象”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通过观察部分事物了解整体情况,如通过品尝菜肴、阅读书籍、观察市场产品等。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略整体情况,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运用。
窥见一斑是什么意思
“窥见一斑”是指通过局部观察了解整体事物的初步认识或印象。源于《世说新语·言语》中的故事,这个成语描述从有限的观察中获取对事物的一些信息或线索。近义词包括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等。反义词有一无所知、视而不见等。在语境使用上需注意搭配,避免误用。通过例句展示其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洞幽察微
洞幽察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ng yōu chá wēi,意为能够深入观察并洞察事物的微妙和幽深之处,形容人的观察力敏锐。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通过相关的典故和出处理解其内涵。洞幽察微的近义词包括明察秋毫、洞察先机等,反义词为视而不见、粗心大意等。这个成语可以在描述侦探、医生、考古学家等需要敏锐观察力的工作或场景中应用。然而,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场合和与其他词语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