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幽烛微:洞察细微的智慧之光
读音
dòng yōu zhú wēi
含义
“洞”意为透彻、深入;“幽”指幽深、隐秘;“烛”原指蜡烛,引申为照亮、明察;“微”即微小、细微。整个成语形容观察事物极其细致,能够洞察隐秘或微小的细节,比喻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典故
- 《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曾以“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阐述类似思想,强调从细微处预见事物发展,与“洞幽烛微”的核心理念相通。 - 《后汉书·严光传》:
东汉隐士严光拒绝出仕,刘秀评价他“识鉴渊微”,能洞察人心幽微之处,后人以此引申为“洞幽烛微”的典范。 - 清代学者章学诚:
在《文史通义》中提倡治学需“显微阐幽”,即通过细节揭示深层道理,与成语的运用场景高度契合。
近义词
-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秋天鸟兽的细毛都能看清。
- 见微知著:从微小迹象推知整体或未来。
- 火眼金睛:比喻能看穿本质的犀利眼光。
- 独具只眼:指有独到的观察力。
反义词
- 视而不见:明明存在却注意不到。
- 粗枝大叶:比喻做事马虎,不注重细节。
- 管中窥豹:片面观察导致认识局限。
- 雾里看花:形容模糊不清,难以分辨真相。
例句
小学阶段
- 侦探叔叔洞幽烛微,从脚印大小就猜出小偷的身高。(三年级)
- 科学家洞幽烛微,通过显微镜发现了细菌。(四年级)
中学阶段
- 鲁迅的文章洞幽烛微,揭露了旧社会的麻木人性。(七年级)
- 历史学家洞幽烛微,从一枚铜钱的锈迹推断出它的铸造年代。(八年级)
- 她洞幽烛微,发现同学情绪低落是因为家庭变故。(九年级)
高中及以上
- 法官洞幽烛微,从证词矛盾处识破了伪证。(高一)
- 考古队洞幽烛微,凭借陶片纹路还原了古文明祭祀仪式。(高二)
- 哲学家洞幽烛微,从日常对话中提炼出人性的普遍规律。(高三)
- 这位记者洞幽烛微,揭露了企业财报中隐藏的财务漏洞。(大学)
错误用法
- 场景混淆:
❌“他洞幽烛微地吃完了整碗饭。”(用于形容行为而非观察)
应改为:“他细嚼慢咽地吃完了整碗饭。” - 对象错误:
❌“这台显微镜洞幽烛微,能看到细胞结构。”(用于工具而非人)
应改为:“这台显微镜分辨率极高,能看到细胞结构。” - 程度不当:
❌“我洞幽烛微地发现今天下雨了。”(过于明显的现象无需“洞察”)
应改为:“我注意到今天下雨了。”
“洞幽烛微”如暗夜中的烛火,照亮常人所忽略的角落。它不仅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治学、处世的态度——唯有心怀敬畏,方能见他人所未见。
你可能感兴趣
洞察一切
本文介绍了成语“洞察一切”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供了多个典故示例、例句,并指出了错误用法及场景示例,提醒使用者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造成误解或冲突。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眼光敏锐、观察力强,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探寻古诗词中的小物之美 关于微小意象的20首经典诗词赏析
本文介绍了古诗词中“小”字的魅力。通过描绘小景、小物、小事,古诗词中的“小”字传达了诗人真挚的情感、细腻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这些诗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体验与思考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还是对生活的热爱,或是思考人生哲理,“小”字在古诗词中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希望这些介绍能为您带来启发和感悟,让您更加深入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洞幽察微
洞幽察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ng yōu chá wēi,意为能够深入观察并洞察事物的微妙和幽深之处,形容人的观察力敏锐。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通过相关的典故和出处理解其内涵。洞幽察微的近义词包括明察秋毫、洞察先机等,反义词为视而不见、粗心大意等。这个成语可以在描述侦探、医生、考古学家等需要敏锐观察力的工作或场景中应用。然而,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场合和与其他词语混淆。
10首描写二月春光的经典诗词 感受古人笔下的早春诗意与生命萌动
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二月的诗词的文章内容。二月是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季节,古诗词中描绘了大量关于二月的美丽景象。文章从不同角度挑选了多首古诗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析。这些诗词包括杜牧的《春雪》、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春日》、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此外,还整理了关于二月的其他描绘,如春意画卷、诗篇、山色、微风、花开等。文章通过这些古诗词描绘了二月的美丽、生机与诗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文章也蕴含了更深层次的哲理与思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把握机遇、珍爱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天。二月是诗的季节,是梦的开始,让人心生欢喜,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洞隐烛微
洞隐烛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ng yǐn zhú wēi】,形容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发现细微之处并深入理解事物本质。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其近义词包括明察秋毫、洞察先机、慧眼独具等。反义词为视而不见、粗心大意、蒙昧无知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避免用词不当、滥用词语、语境不符和与其他词语混淆等错误用法。洞隐烛微在侦查、文学创作、科研、电影导演等方面有应用场景,表现出卓越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关于微的诗词
关于微的诗词(第1篇)关于“微”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小雅·鹤鸣》原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微。作者:无名氏,先秦时期。朝代:先秦。解析:这句诗意味着鹤在九皋之上鸣叫,它的声音能够被细微地听见。这是一种关于细微事物美好之处的表达,展现了对于自然界中微妙声音的捕捉与欣赏。二、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原文:晓景动微月,寒衾须向暖。作者:晋代无名氏。朝代:晋朝。解析:描述的是晨间月色微微而散,而诗人也意识到该取暖衾了。这里“微”字表达了月光的微弱和清晨的寒意。三、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微微风簇浪,为客送行舟。作者:王之涣。
阐幽抉微
阐幽抉微是一个联合式成语,读音为chǎn yōu jué wēi。它的含义是指深入探讨、阐明深奥隐微的道理或事物,通常用来形容对事物的深入理解、精细分析或对学问的深入研究。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学者深入挖掘学问的典故。它的近义词包括深入浅出、精微深奥等,反义词为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等。在例句中,人们常用来形容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并深入探讨的人或作品。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和错误使用。
擘两分星
本文介绍了成语“擘两分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形容对事物进行精确、细致的区分或分析,可能源于古代星象观测或对事物细致观察的场景。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用于形容粗略、马虎的态度或行为,以免造成语境不恰当。文章内容丰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关于小的古诗词
关于小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小的古诗词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小”这一主题,时常被诗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情感来诠释。从自然之小到社会之小,从个体之小到情感之小,皆为诗人笔下的主题。以下是根据“关于小的古诗词”这一主题所挑选的几首经典古诗词,以及对应的全文、作者、朝代与解析。一、《夜上西山望秋月有感》朝代:宋 作者:寇准水潭一望绿阴头,水面清波望似绸。落日低衔残角鸟,轻云浅漾小鱼钩。碧溪流尽人声小,白鸟飞来树影幽。独坐西山观月色,此情此景似仙游。解析:此诗以自然之小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夜上西山望秋月的情景。诗中通过“水潭”、“落日”、“轻云”等小物象,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幽美。“人声小”这一细节,更
端倪可察
“端倪可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ān ní kě chá,表示事物或现象的初始迹象或细微变化可以被观察和察觉。这个成语强调了观察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其近义词包括微见端倪、蛛丝马迹、见微知著等,反义词为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等。该成语可以用于描述在科研、观察市场动态、工作等领域中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细微变化的情况。同时,也需要注意在不需要深入观察或理解的事情上不宜使用此成语,避免错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