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节死义
读音
dǎo jié sǐ yì
含义
- 蹈:遵循,践行。
- 节:节操,道德准则。
- 死:牺牲生命。
- 义:正义,道义。
整体含义:形容人坚守节操,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多用于赞美忠贞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
典故
- 《后汉书·独行列传》:东汉名士范滂因反对宦官专权被捕,临刑前对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吾不为恶。”展现了他蹈节死义的气节。
- 《晋书·忠义传》:东晋名臣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后改过自新,最终战死沙场,后人赞其“蹈节死义,虽古烈士何以加焉”。
- 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歌颂了历史上许多蹈节死义的忠臣义士。
近义词
-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 杀身成仁:为维护仁德而牺牲自己。
- 宁死不屈:宁愿死也不屈服。
- 忠贞不渝: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反义词
- 贪生怕死:畏惧死亡,苟且偷生。
- 苟且偷生:不顾道义,勉强活着。
- 背信弃义:违背诺言,抛弃道义。
- 见利忘义:因利益而忘记正义。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英雄们蹈节死义,保护了我们的国家。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像那些蹈节死义的勇士一样勇敢。
-
小学高年级:
- 在敌人面前,他蹈节死义,绝不投降。
- 历史上有许多蹈节死义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
-
初中:
- 文天祥蹈节死义,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 面对威胁,他选择蹈节死义,捍卫了自己的信仰。
-
高中:
- 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蹈节死义,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 他的蹈节死义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时代的回应。
-
大学及以上:
- 蹈节死义的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体现了士人的道德追求。
- 这种蹈节死义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胆小怕事”:
- ❌ 他平时很懦弱,遇到危险就蹈节死义。(错误,应为“贪生怕死”)
-
误用为“随意牺牲”:
- ❌ 他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蹈节死义,导致任务失败。(错误,应为“鲁莽行事”)
-
误用为“固执己见”:
- ❌ 他坚持错误观点,简直是蹈节死义。(错误,应为“顽固不化”)
-
误用于非道德场景:
- ❌ 为了赢得比赛,他蹈节死义地训练。(错误,应为“拼命训练”)
总结:“蹈节死义”是褒义词,强调为正义牺牲,不可用于贬义或无关道德的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成仁取义
“成仁取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éng rén qǔ yì,意为舍弃生命以追求正义和道德的崇高境界。其含义体现了为了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典故源自古代中国的一些历史人物,如文天祥等。近义词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反义词为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和概念混淆。该成语强调了为了正义和道德而舍弃生命的崇高精神。
关于烈士诗词
关于烈士诗词(第1篇)关于烈士诗词的探究一、诗词全文《吊古战场文》作者:李清照(宋)文章千载壮心摧,古战场前泪满衣。虏骑夜鸣悲风起,中原遗民痛断肠。忠臣志士尽身殁,忠魂英魂犹不休。豪杰共谋家国计,烽火连天几时休。解析:此篇诗文,为李清照以宋代的古战场为背景而作,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烈士们的哀悼和怀念。文中用壮士泪满衣的场景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并高度赞扬了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南园十三首》作者:李贺(唐)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勇士伤心多瘗剑,忠臣失意学垂钓。圣君用髦头英锐,方知国士归无老。解析:李贺的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烈士的敬
杀身成义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杀身成义”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阐述了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正确用法。该成语意为为了正义或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同时,本文还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语境和与反义词的混淆。
取义成仁是什么意思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取义成仁”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以及反义词如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同时指出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注意成语的庄重性和严肃性,避免轻率使用或误解其含义。
朝衣东市
朝衣东市是一个成语,形容大臣在还未脱下朝服时就被处决于市集,表达的是对冤枉、不公或极度不幸遭遇的悲叹。该成语源于汉代贾谊的悲惨遭遇。朝衣东市不仅用于描述这一特定事件,也用于形容类似的悲惨命运。该成语在《汉书·贾谊传》中有记载,并流传至今。使用朝衣东市时,应避免轻松或戏谑的场合,保持其庄重和悲凉的色彩,避免滥用或误用。
从容就义
“从容就义”是一个成语,指在面临危险或困难时,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为正义或理想而甘愿牺牲生命。其典故源自文天祥等历史英雄人物。该成语出自《宋史·文天祥传》等历史文献,并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等词语意思相近,反义词为惊慌失措、苟且偷生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其含义和适用场合,避免误用。
蹈赴汤火
“蹈赴汤火”是一个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或困难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成语。源自古代英勇事迹,最早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该成语常用来赞美人们的英勇无畏和冒险精神。近义词包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反义词有畏缩不前、胆怯、退避三舍。在正确使用上,应避免滥用或误用,专指面对巨大危险时的英勇行为。
齑身粉骨
本文介绍了成语“齑身粉骨”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以及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该成语形容人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甘愿付出极大牺牲,最早出自《汉书·李广传》。同时,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大仁大义
大仁大义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成语,读音为dà rén dà yì。该词用来形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道德行为的人,表现出仁爱、正义、宽容等美德。其典故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仁义是道德的核心。具有大仁大义品质的人被广泛传颂,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该词的近义词包括仁至义尽、仁人志士等,反义词为见利忘义等。使用大仁大义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的选择,避免滥用或误用。文章中还给出了关于大仁大义的多处例句,展示了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见危授命
见危授命是一个成语,发音为jiàn wēi shòu mìng。它指在危难关头能够舍弃生命以尽忠报国或尽责于他人,体现了勇于担当、舍生取义的精神。该成语源于古代英雄事迹,如荆轲刺杀秦王。其近义词包括舍生取义、临危不惧、赴汤蹈火等。反义词为临危脱逃、苟且偷生。消防员、科学家、志愿者等职业中常出现见危授命的英勇行为。使用该成语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和人物行为,避免滥用和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