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惊忍怕
读音
dān jīng rěn pà
含义
- 担:承受,担负。
- 惊:惊吓,恐惧。
- 忍:忍耐,忍受。
- 怕:害怕,畏惧。
整体含义:形容因担心或害怕而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不得不忍受内心的恐惧。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历经艰险,他的随从们常常“担惊忍怕”,担心遭遇不测。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这些人才放下心来。 - 《水浒传》:
林冲被高俅陷害后,发配沧州,一路上“担惊忍怕”,既要提防官差的暗害,又要担心妻子安危,内心煎熬不已。 - 民间故事:
古代一位商人外出经商,家中妻子日夜“担惊忍怕”,生怕丈夫遭遇强盗或意外,直到丈夫平安归来才安心。
近义词
-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心神不宁。
- 心惊胆战:形容极度恐惧,连胆都在颤抖。
- 惶惶不安:形容内心慌乱,无法平静。
- 如坐针毡:形容因焦虑而坐立不安。
反义词
-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自若,毫不慌张。
- 心安理得:形容内心坦然,毫无负担。
- 从容不迫:形容做事镇定,不慌不忙。
- 无所畏惧:形容毫无恐惧,勇敢面对。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考试没复习,一整天都“担惊忍怕”,怕被老师批评。
- 小兔子听到狼的叫声,吓得“担惊忍怕”,躲在洞里不敢出来。
-
小学高年级:
- 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在医院陪护,我在家“担惊忍怕”,希望妈妈早点好起来。
- 探险队在森林里迷路了,大家“担惊忍怕”,生怕遇到野兽。
-
初中:
- 他偷偷拿了同学的钱,这几天一直“担惊忍怕”,生怕被发现。
- 战争时期,百姓们“担惊忍怕”,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
高中:
- 高考前夕,许多学生“担惊忍怕”,担心自己发挥不好。
- 他欠了高利贷,每天“担惊忍怕”,怕债主找上门来。
-
大学及以上:
- 公司面临倒闭,员工们“担惊忍怕”,担心失业后生活无着落。
- 疫情期间,许多人“担惊忍怕”,生怕感染病毒。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勇敢”:
- ❌ 他面对敌人毫不退缩,真是“担惊忍怕”。(正确应为“无所畏惧”)
-
误用为“轻松”:
- ❌ 假期里他整天“担惊忍怕”,玩得非常开心。(正确应为“无忧无虑”)
-
误用为“兴奋”:
- ❌ 听说要去旅游,她“担惊忍怕”了一整晚。(正确应为“兴奋不已”)
-
误用为“愤怒”:
- ❌ 他被冤枉后“担惊忍怕”,气得直跺脚。(正确应为“怒火中烧”)
-
误用为“悲伤”:
- ❌ 得知朋友去世的消息,他“担惊忍怕”地哭了。(正确应为“悲痛欲绝”)
总结:成语“担惊忍怕”主要用于形容因恐惧或担忧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表达其他情绪的词语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胆颤心惊
胆颤心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chàn xīn jīng。它用来形容人极度惊慌害怕的心理状态,如面临危险、遭遇变故或听到令人惊恐的消息时的情绪反应。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胆颤心惊的近义词包括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反义词包括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使用胆颤心惊时需要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在不需要过度害怕或担心的情境下使用,同时也需要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不寒而栗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寒而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在没有受到寒冷的情况下,却感到非常害怕和颤抖的心理状态。其典故源于古代的两个故事。此外,还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具体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同时,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胆战心惊
“胆战心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因某种情况或遭遇而极度害怕、惊慌或紧张的状态。这个成语由“胆战”和“心惊”两部分组成,分别描述心理和生理反应。它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恐怖或未知情境时的心理状态。近义词包括惊慌失措、心惊胆颤等,反义词则为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使用时应避免在非相关场合使用,并需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
躭惊受怕
躭惊受怕的拼音是(dān jīng shòu p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某种原因感到极度惊恐、害怕、不安全或不安定的状态。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和出处,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常用语。躭惊受怕的近义词包括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反义词有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随意形容并不严重的情况或与其他意思相近的成语混淆使用。
胆战心摇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摇”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极度惊恐、心神不宁的状态。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的准确性,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也介绍了该成语与其他表示恐惧或紧张的成语的区别。
耽惊受怕
耽惊受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ān jīng shòu pà,表示因担忧、害怕而心神不宁的状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因某些事情或情境而感到的极度不安和恐惧。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在日常生活找到相关情境。近义词包括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不与轻松愉快的语境搭配,以及注意搭配对象,不与其他负面情绪混淆。文章还给出了一些例句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胆小如鼷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小如鼷"的读音、含义和典故,以及与之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胆量非常小,像鼷鼠一样微不足道。文章还提到了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可能会误用该成语的情况,提醒读者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和表达方式。同时,本文还通过例句展示了如何正确使用"胆小如鼷"这一成语。
重足屏气是什么意思
重足屏气的读音重足屏气的读音为:zhòng zú píng qì,其中“zhòng”的音调为第四声,“zú”的音调为第二声,“píng”的音调为第二声,“qì”的音调为第四声。重足屏气的含义重足屏气,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其中,“重足”指的是双脚不敢着地,形容极度恐惧;“屏气”则是形容呼吸都不敢正常进行,形容极度紧张。重足屏气的典故重足屏气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据传,汉朝时期,淮阴侯韩信在攻打赵国时,赵国士兵们因为害怕韩信的威名而不敢动弹,甚至不敢呼吸,形成了“重足屏气”的场面。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与一些
胆寒发竖
胆寒发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hán fā shù,形容人极度害怕和恐惧的状态。典故源自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人在面临危险或恐怖情境时的恐惧表现。这个成语也可以追溯到《史记》、《左传》等古代文献。近义词包括毛骨悚然、惊弓之鸟、心惊胆战等。反义词则是形容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能保持冷静的词语,如镇定自若、泰然自若、毫无畏惧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场合、对象以及搭配,避免滥用夸张。文章提供了关于胆寒发竖的详细解释,包括其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
胆战心慌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慌”的正确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人因恐惧、紧张或激动而感到心神不宁、心惊肉跳的状态。文章还列举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及错误用法提醒,指出在运用时需注意不要滥用或误用,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