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战心惊
读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含义
“胆战心惊”是一个形容极度恐惧的成语。
- 胆战:胆在颤抖,形容内心极度不安。
- 心惊:心脏剧烈跳动,形容受到惊吓。
整体意思是形容人因害怕而全身发抖,内心极度恐慌。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历经艰险。后来他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有一次,他回忆起逃亡时的经历,形容自己“胆战心惊”,形容当时的恐惧心情。 - 《水浒传》
在《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遇到猛虎时,书中描写他“胆战心惊”,形容他面对猛虎时的恐惧。 - 《红楼梦》
贾宝玉被父亲贾政责骂时,书中描写他“胆战心惊”,形容他因害怕父亲而极度紧张的样子。
近义词
-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与“胆战心惊”意思相近。
- 魂飞魄散:形容极度恐惧,仿佛魂魄都飞散了。
- 毛骨悚然:形容因恐惧而汗毛竖起,脊背发凉。
- 惶恐不安:形容内心极度不安,害怕得不知所措。
反义词
-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自若,毫不慌张。
- 从容不迫:形容做事不慌不忙,非常镇定。
- 无所畏惧:形容什么都不怕,非常勇敢。
- 镇定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依然保持冷静。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看到一只大狗朝他跑来,吓得胆战心惊。
- 夜晚独自在家时,小华听到奇怪的声音,胆战心惊地躲在被子里。
-
小学高年级:
- 考试时,小红发现有一道题不会做,顿时胆战心惊。
- 小刚在森林里迷路了,听到狼嚎声,胆战心惊地加快了脚步。
-
初中:
- 他第一次上台演讲,紧张得胆战心惊,手心全是汗。
- 看到老师严厉的眼神,同学们都胆战心惊,生怕被点名回答问题。
-
高中:
- 面对高考的压力,许多学生胆战心惊,生怕发挥失常。
- 深夜独自走夜路时,她胆战心惊,总觉得身后有人跟着。
-
大学及以上:
- 在金融风暴期间,投资者们胆战心惊,生怕自己的资产一夜蒸发。
- 面对未知的挑战,他胆战心惊,但仍然鼓起勇气去尝试。
错误用法
-
形容轻微紧张:
- ❌ 错误:明天要考试了,我有点胆战心惊。(“胆战心惊”形容极度恐惧,轻微紧张可用“紧张”或“忐忑不安”)
- ✅ 正确:明天要考试了,我有点紧张。
-
形容兴奋或激动:
- ❌ 错误: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他胆战心惊。(“胆战心惊”不能形容高兴,可用“激动不已”)
- ✅ 正确: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他激动不已。
-
形容身体不适:
- ❌ 错误:他感冒了,浑身胆战心惊。(“胆战心惊”不能形容身体不适,可用“浑身发抖”)
- ✅ 正确:他感冒了,浑身发抖。
-
形容天气寒冷:
- ❌ 错误:冬天太冷了,冻得我胆战心惊。(“胆战心惊”不能形容寒冷,可用“瑟瑟发抖”)
- ✅ 正确:冬天太冷了,冻得我瑟瑟发抖。
-
形容愤怒:
- ❌ 错误:他被老板骂了一顿,胆战心惊地离开了办公室。(“胆战心惊”形容恐惧,愤怒可用“怒火中烧”)
- ✅ 正确:他被老板骂了一顿,怒火中烧地离开了办公室。
“胆战心惊”是一个形容极度恐惧的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心惊胆裂是什么意思
心惊胆裂的读音心惊胆裂的拼音是:xīn jīng dǎn liè。心惊胆裂的含义心惊胆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极度惊恐、害怕到极点的状态。其中,“心惊”表示内心非常震惊,“胆裂”则形容胆量被吓得几乎要破裂。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因极度恐惧而心神不宁,甚至到了胆战心惊的地步。心惊胆裂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于古代战争或恐怖事件中的描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用类似的词语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危险、恐怖事物时的心理状态。因此,心惊胆裂这个成语也可能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心惊胆裂的近义词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惊慌失措魄散魂飞惊恐万分以上都是形容人极度惊恐、害怕的近义词,与心惊胆裂含
心惊肉战是什么意思
心惊肉战的读音心惊肉战的拼音是:xīn jīng ròu zhàn。心惊肉战的含义心惊肉战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内心极度恐惧、不安,感觉身体也随着紧张、颤抖。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面对某种危险或紧张情况时,内心和身体都处于高度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心惊肉战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常常面临生死未卜的战斗,他们的内心和身体都会经历巨大的压力和恐惧。当士兵们感到极度恐惧和不安时,就会形容他们的内心和身体都像在经历一场战斗一样,即“心惊肉战”。此外,也有一些传说和故事中使用了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危险或挑战时的恐惧和不安。这些故事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该成语的内
骇人听闻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骇人听闻”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某些消息、事件或场景极度令人震惊或恐惧。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情感色彩和语境的匹配,避免表达不准确或引起误解。
汗不敢出
汗不敢出的拼音是hàn bù gǎn chū,形容人极度紧张、恐惧或羞愧到不敢流汗的状态。该成语来源于《晋书·王羲之传》,描述了王羲之写错奏章后的心理状态。汗不敢出的近义词有惶恐不安、胆战心惊、战战兢兢等,反义词包括泰然自若、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适用场景,避免滥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
胆战心慌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慌”的正确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人因恐惧、紧张或激动而感到心神不宁、心惊肉跳的状态。文章还列举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及错误用法提醒,指出在运用时需注意不要滥用或误用,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搭配。
心胆俱裂是什么意思
心胆俱裂的读音心胆俱裂,读音为xīn dǎn jù liè,其中“心”和“胆”是名词,表示人的内心和胆;“俱”是副词,表示都;“裂”是动词,表示破裂。心胆俱裂的含义心胆俱裂是一个成语,指形容人极度惊恐害怕,以至于内心和胆都害怕得快要破裂开来。它常用来形容遭遇非常严重的惊吓或极度危险的情况。心胆俱裂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传说中,有人因为极度惊恐或面对极其危险的情况而心胆俱裂。这个成语也常被用于描述战场上的恐惧感,或是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时的极度恐慌。心胆俱裂的近义词惊心动魄胆战心惊魂飞魄散胆颤心惊提心吊胆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即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极度惊恐或不安。心胆俱裂的反义词心安
胆颤心惊
胆颤心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chàn xīn jīng。它用来形容人极度惊慌害怕的心理状态,如面临危险、遭遇变故或听到令人惊恐的消息时的情绪反应。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胆颤心惊的近义词包括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反义词包括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使用胆颤心惊时需要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在不需要过度害怕或担心的情境下使用,同时也需要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不寒而栗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寒而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在没有受到寒冷的情况下,却感到非常害怕和颤抖的心理状态。其典故源于古代的两个故事。此外,还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具体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同时,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大惊失色
“大惊失色”是一个成语,形容因突然的意外或震惊导致面色苍白、神情慌乱。其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人在遭遇极度震惊时的神态。近义词有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心惊胆战等。反义词包括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适用的情境和语气,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描述并不令人震惊的事件时使用会显得夸张,用于描述内心情感时需用适当的语气和情境来衬托。
背若芒刺
背若芒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èi ruò máng cì。它的含义是形容内心不安、极度担忧或恐惧,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该成语出自《汉书·王莽传》,描述王莽夺取政权时的心境。近义词包括如坐针毡、心事重重等,反义词有心安理得、泰然自若等。该成语可用来描述各种场合下的内心不安,如考试、演讲、面对闲言碎语、做重要决策等。使用时需注意不要与其他词语混淆,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